本
文
摘
要
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了,找不到以前过年的感觉了。
你能不能想起来,最难忘的春节在哪一年?
咋问,还真想不起来。
印象最深刻的是童年,但不知道是哪一年?
回想起来,总有几个有趣的片段,但不记得它们是不是在同一年里。
其实,过年最有意思的也就那几天。
除夕那天,你小时候都在干什么?
男孩和女孩完全两个样。
一大早起来,穿上新衣服和新鞋子,兜里装满鞭炮,约上要好的小伙伴,迎接新年的到来。
女孩子帮着家里干点活,空闲时候出去玩一会就回来了,没有男孩子玩得那么疯。
男孩子最喜欢放鞭炮。
鞭炮声一下接一下,有时突然出现霹雳哗啦的声音,大多是为了炫耀鞭炮多,放了一挂鞭炮。
那个时候,大家都怎么放鞭炮呢?
是不是有很多的恶作剧?
把鞭炮插在泥堆里,炸到别人身上一堆泥。
手里拿着鞭炮,点燃后扔到女孩身旁。
点着后放到易拉罐里,把易拉罐炸得到处乱跳。
放一会鞭炮,好多孩子都被叫回家去贴春联了。
你们那里什么时候贴春联?
是不是在上午?
搬着凳子,拿着扫帚和浆糊,把每个房间门都贴上,卧室里还要贴个福字。
粮缸上贴个仓龙引进,大门口对面贴个出门见喜。
每家每户的春联内容都不一样。
好多春联不是印刷的,而是手写的。
村里总有些写字高手,有些人家会找他们给写一写。
那个时候,春联也是一大亮点,“看,人家那春联写得真好。”
到晚上的时候,年味更浓了。
大红灯笼亮起来了,鞭炮声噼噼 *** 响了不停,烟花时不时地冲到空中亮个相。
按理说,晚上最让人期待的是年夜饭,因为有很多好吃的。
在我们这里不是这样,年夜饭不是那么丰盛,家里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都会把置办最好的年货留给客人吃。
长辈们通常聚在一起喝酒,聊聊去年的收获,谈谈今年的打算。
女孩子和妈妈在家一边看着春晚,一边包水饺。
男孩子玩到23时之后就回家了,长辈们也都各回各家准备迎接新年。
到家后,大家一起摆放贡品,客厅里、院子里还有厨房的桌子上摆得满满的,贡品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干果、饼干等等。
除了这些,还要上一炷香,大人在那磕头祈福,之后孩子们也要跟着磕头,祈求得到神灵的庇护。
不一会儿,家家户户鞭炮声响起来了,烟花照亮天空,那叫一个热闹,那就是我们期盼的年味。
放完鞭炮后,家人会坐在一起吃点软枣,喝点糖水,预示着一年甜甜蜜蜜。
这个时候,差不多该休息了,但男孩子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捡鞭炮。
各家各户基本上不关门,捡鞭炮的孩子们很快就装满了口袋,有的为了多捡一些,索性带了个方便袋,直到感觉差不多了,才回家睡觉。
第二天,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给爸妈拜年,拜年的时候,男孩子磕头,女孩不用磕头。
那个时候,父母一般给多少压岁钱?
记得最清楚的时候,给5块钱。
拜完年后,一家人在一起吃饺子。
吃饺子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因为有两个特殊的饺子,一个饺子里面放着一枚硬币,另一个饺子里放着麸子。
麸子是什么?
麸子是小麦磨成面筛过后剩下的麦皮和碎屑。
为什么放这两样东西,硬币意味着钱,麸子同音于福,吃到硬币说明一年都有钱花,吃到麸子寓意一年都有福气。
孩子们挺感兴趣,都想吃到这两个独特的饺子,但是谈何容易。
有时吃了三碗饺子还没吃到,撑得肚子溜圆溜圆。
有时见大人吃到了,顶多吃半碗饺子。
为什么会对吃饺子这么感兴趣呢?
因为听大人们讲过一个故事,一个高中生第一口吃到硬币,第二口吃到麸子,非常厉害。
那个时候人多,七八个人一起吃饺子,两个有特殊意义的饺子跑到同一碗的机率很小。
结果让人家吃个正着,运气可不是一般好,当年7月高考时,一举考了个重点大学,那个时候大学还包分配工作。
考上大学相当于拿到了铁饭碗,考上重点大学无异于抢到了金饭碗。
估计高考发挥得好,跟春节吃到钱和麸子有很大的关系,太振奋人心了,两口直接拿下。
吃完饺子后,跟着大人去拜年。
通常都是先去爷爷奶奶家拜年,这时会遇到父辈的叔兄弟,然后一起结伴去拜年。
在路上可能就会遇到父辈的堂兄弟、宗兄弟,这样队伍越来越壮大,多的时候能到30多人,到人家去拜年的时候,客厅根本容不下,孩子们直接在院子里磕头拜年。
拜年大约需要一上午的时间,因为要走到家族的各家各户。
那些年的春节很热闹,大家都未曾走远,过年都能聚在一块。
长大后,大家各奔东西,聚少离多,也不是每个春节都能回家过年。
小时候,没啥心事,盼望过年,因为有好吃的,新衣服,压岁钱…
长大后,心事重,压力大,过年又长一岁,再也没有童年时代那种简单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