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从2016年2月起,我先后走过了黄山的先锋碧山书局、宁德先锋厦地水田书店、沙溪先锋白族书局、桐庐的先锋云夕图书馆、南京的先锋书店骏惠书屋、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和先锋书店颐和书馆7家,这一次来到先锋书店诞生的城市,作为死忠粉还是有些激动的。当决定到南京来的那天,首先查的就是酒店附近有没有先锋,去哪个,能去几个。
先锋书店碧山书局,第八家先锋书店,也是先锋的第一家乡村书店,改建自200多年历史的汪氏家祠启泰堂,2014年4月开业;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深藏在800年历史的宁德屏南县厦地村,改建自只剩三面墙的闽东北夯土老宅,2019年9月28开业;
浙江桐庐云夕图书馆,两栋畲(shē)族老民居改造,2015年10月24开业;
先锋沙溪白族书局,曾是伫立在茶马古道旁的古粮仓,2020年8月15号开业。
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
住在颐和公馆,附近有两家,一为颐和书馆,一为先锋书店的五台山总店。还记得那天我们顺着导航走着去寻找,都走到附近了还没看到招牌,又怀疑自己再次看地图。是的,太隐蔽了。
它本是民国时期的地下停车场,防空洞避难所,现在已经成了南京的文化地标先锋最大最早的一家店。先锋如今遍布全国多个乡村,它走过的路是
1996年11月26日,第一家先锋书店落地南京太平南路开业了,17平方米临时搭建的白皮屋子,雪夜里四处漏风。钱小华回忆:人坐在门口守店跟走在风雪里没什么两样,冷嗖嗖一片,手上布满了冻疮:“当时,手脚被冻得能见着里面的血肉。”
随后的8年里,先锋搬了7次家:1997年,先锋书店首次搬迁至距原址十几米外的街道拐角处,后因卡车事故遭受重大损失。1999年,先锋搬迁到广州路79号,儿童医院旁。这是先锋开始转折的起点。2001年,先锋书店搬迁至广州路12号楼南大店,面积大幅度扩大,约为600平方米。“南大第二图书馆”的美誉就是从这时开始的。2003年,先锋夫子庙地下商城店开业,面积达1600平方米。这也是先锋遭遇营业低潮的时期。夫子庙分店关闭后,先锋遭遇由网络冲击带来的书店行业“寒流”,但先锋始终没有放弃。
2004年9月18日,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开业,近3780平方米大的人防工程,经营着近7万种商品,300多张沙发座椅供读者阅读和休息,并结合城市和乡村特色,将书签、明信片、布包、笔记本、香水等与当地文化相关的周边文创产品和书籍一起售卖,还有一个专门卖帽子的空间,非常多好看的帽子,许多罕见的款型。同时,如每家先锋一样,这里也有咖啡馆,而且还是两个!在内部和“停车场”入口的斜坡上各有一处。
五台山店非常大,非常长,商品码放整齐,服务生温文尔雅,礼貌有加,非常勤快。一个巨大的十字架标志很显眼,因为钱小华先生是基督徒。“大地上的异乡者”是南京先锋书店的标识,取自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的诗句,可以在每一家先锋看到。
中心部分是经常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地方,迄今为止,先锋举办的文化活动共5000余场,平均每年策划300余场活动。白岩松、郑愁予、北岛等数百位作家、学者、诗人、建筑师、导演、音乐人、艺术家……都在先锋平凡又不普通的舞台上讲述过自己的故事。
而我在先锋的7家书店看到的景象,也是一种风景。我看到了那些意识里娇滴滴的小姑娘,勤恳地服务着来来往往的读者,我概念里会沉迷于网络的年轻人拿起纸质书深沉地阅读,如同我们这代中年人上学时候一样,一度冷清的书店又热络着,成为了逛的目的地、休闲的地方,这比当年只有纸质书的年代还要更好……
这一切努力和读者们的喜爱,让五台山店成为了美国《国家地理》评选的全球十大书店,亚洲唯一入选书店,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书店”。其实看过更多家先锋之后,这句最美如果从外观上说,那很多都比五台山店更美,但我希望也觉得,这个最美不是肤浅的明面,而是先锋这两个字。它的曲折发展历程是很多人事物的缩影,它对人事物的启发作用,不仅限于视界。
先锋书店颐和书馆
在南京的最后半天儿,我只有唯一的愿望,就是去看看先锋颐和书馆,距我住的酒店仅400米。清晨早餐后,沿着江苏路,在大树斑驳的树影里穿行。
还记得高中毕业那年和同学来南京旅行,导游就说过当地种的是二球悬铃木。它本是英国梧桐,是一球和三球悬铃木杂交得到的。1902年起,法国人开始在上海准海路上种,上海人看是法国人种的,树叶形状与梧桐相似,就叫它法国梧桐。当时的上海是中国最时尚的地方,许多城市纷纷效仿,也种上了这种“洋气”的法国梧桐。南京的第一棵法国梧桐则是法国人、耶稣会江南教区主教郎怀仁在南京考察时种下的,树种就引自上海淮海路。
梧桐树旁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洋房里曾暗暗发生着决定中国命运的事件,多少个军国大事都在其间悄然定夺。
秋风吹落梧桐叶,百年浮华也落尽。一个直角的尽头,江苏路的环岛中赫然坐落着一栋不规则的4层小楼,这孤岛似的存在居然就是先锋颐和书馆。砖木结构的欧美风格的楼房,附属楼1幢,平房2幢,一侧为弧形的建筑,底盘最大,越往上越小。颐和路、江苏路、珞珈路、宁海路、山西路都通向这里,猛一转身,便不知道自己从哪个路口来的了。
走到书店正门,“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石牌上写着它的历史,也是一座历经沧桑的老者。生于1937年前,最初是干什么的,归谁,已经没有资料记载了。后来成了工务局颐和路地区管理所,在日本侵占南京期间,曾作为侵华日军宪兵司令部。20世纪40年代后期又当做南京市特别市第六区区公所,解放初期是第六区人民 *** 所在地。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南京市文联办公室等都曾在此办公。1960年春后,又成为了南京市鼓楼区图书馆,“文革”期间被封闭,1983年5月又回原址复办。在此期间,小楼曾一度改为卫生院。
现在它又官复原职,给这个城市的人们一个安静学习的地方,书店,这也是我见过的最小的一家先锋。一层售卖书籍和文创商品,外围的窗边则设计成了可以看车来车往的咖啡座;二层的图片展值得一看,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达官显贵,一栋栋异国风情交相辉映的别墅,都按照颐和路公馆区的门牌号排列着。
走在路上,在地铁里,都能看到拿着先锋手提袋的人们,曾经因为电子冲击而凋落的纸质书,又回到了我们生活中;低矮的小房子被高楼大厦取代,如今还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低矮的小房子,称之为别墅,甚至几亿才能拥有的北京四合院;事物的发展也许是个循环,最初的那个就是最好的,只是需要时间去证明给你……
时光荏苒,光影辗转。
烟云旧梦,光华再起。
历经百年,昔日荣光仍令人痴迷。
南京,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青砖灰瓦之间,颐和路仍旧演绎着南京城百年的世事沧桑,诉说着70余载时代的变迁。
短暂的南京行程,至此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