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 1、“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 2、陆游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 3、1449年北京保卫战,于谦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是否为正确决策?为什么?
- 4、草书不能狂而无法,大师们的“法”是什么?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前言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用比兴之法抒怀,体现了诗人高洁自爱,不追逐名利的心态。
这种心态,常常反映在怀才不遇的人身上。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代最后一个贤明的宰相,接替他的李林甫、张国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奸相。因为唐玄宗糊涂昏庸,用人不当,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张九龄在开元二十一年拜相,但是因为多次仗义执言,被唐玄宗冷落。李林甫借机谗言迫害。唐朝郑处诲 《明皇杂录》记载:
(李林甫)屡陈九龄颇怀诽谤,尸时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赐,将寄意焉,九龄惶恐,因作赋以献,又为《归燕》诗以贻林甫。……林甫览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
张九龄感受到了危险的到来,因此作《白羽扇赋》献给李隆基,表明心迹。
陆游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陆游于北宋时期出生在越州山阴(浙江绍兴)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幼年时就尝到了"儿时万死避胡兵"的颠沛流离逃难之苦。走进仕途后,其抗金爱国的政治主张得不到施展,他就通过诗歌创作抒发这种爱国热情,从而形成了他的宏丽悲壮的爱国风格。
陆游一生留下了很多作品,有诗、有词、有散文。其中诗的成就尤为显著,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据有关资料,他的诗仅现存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
作为一名爱国诗人,陆游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慨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如《长歌行》:"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螀鸣?"《融州寄松纹剑》:“愿闻下诏遣材官,耻作腐儒长碌碌!"《楼上醉书》:"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直到八十二岁时,他还在《老马行》中留下“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的豪言壮语。
1449年北京保卫战,于谦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是否为正确决策?为什么?
如果于谦是自私的,那就是错的;可是于谦不自私,他想着的是北方半壁江山百姓。不打,对官员皇室来说是最省事,丢了半壁江山百姓,护送着太后南迁去南京,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是灾难;打了,对于百姓来说有好处,免受外族侵略,生灵涂炭。
如果你看过靖康之变,经历过人生苦难。你就会知道,奋起反击是最优解。敌人不会因为你的礼貌妥协让步,能让它们让步的是你的威慑力。嘴炮不能移山,推土机才可以。
1449年,距离明成祖朱棣攻打北方的鞑靼才50年左右,那一次朱棣带领着名将张辅等打得对方战战兢兢的俯首称臣。
仅仅过去了50年,经历了中间的两个皇帝,明朝实力逐年上升。当然,北方也出来了一个也先,骚扰明朝边境,当然基本上都被守将们击退了。
草书不能狂而无法,大师们的“法”是什么?
草书看似随性狂放,实则法度严,变化大,它是由点,画,线条组合而成的。点画线条写不好直接影响草书字形的效果。概括来说,草书"法"的特征有以下五个:
一中锋。没有中锋运笔为主干的草书就是乱草,不论写任何书体都要求中锋行笔,草书也一样。而且更强调以中锋为主,侧锋取妍,因为在线条快速流转中,没有中锋行笔的根本大法,就会线条虚飘滑浮,失去草书的美感。可适当采用侧锋,取势增加变化,也应有起伏变化,犹忌线条均衡等粗。我们看下图张旭,怀素的名帖帖都是中锋劲道,线条凝练,笔势遒劲很足的立体感。
二变化。草书笔画改变了楷书字形的原型,只留下大致的轮廓,这是草书最大的变化,然后还有笔画的变化,线条的形态变化,使转回环的变化,点画方圆的变化,萦带虚实的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