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春节前的那些事(春节的那些小事),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春节前的那些事(春节的那些小事)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春节前的那些事(春节的那些小事)

“你春节做了什么?去哪玩了?”春节假期刚过不久,本周是春节后第一个工作周,大家似乎都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见面的话题也离不开春节。有的人说现在城里年味越来越淡了;也有人说现在的年味跟以前不一样,这几年过年固定项目扫敬业福和抢红包;还有人说过年回家必备项目是催婚。笔者总结了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的过年方式和态度,来与大家聊聊春节这些事儿。

增强孩子的参与感,过一个传统而又快乐的春节

现在很多人都说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大人忙着走亲访友,小孩忙着在家玩手机,最大的年味恐怕是小孩子过年拆红包和在家吃的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我们每年在汾口过年,农村里的年味比城市里会弄些。对于小孩子,我们也都尽量让他们参与进来,一些民俗传统不能忘。”余先生说:“大年三十前做粿、做米羹、包粽子,大年三十请太太、放鞭炮、吃饭,大年初一清早放鞭炮、开门、上坟,这些都是必备流程,我们家小孩子们都必须参与进来。”

余先生说的“请太太”就是吃年夜饭前敬三杯酒然后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轮流上香,上完后插在大门和小门的门口,以此请祖宗回家先吃饭,整个过程全家都恭敬而又肃穆。请祖宗吃饭是中华民族春节的传统习俗,是吃年夜饭前的必备流程,这既是一种供奉先人、追念祖宗的优良传统,更是一个将祖辈精神和传统孝道让小辈们继续传承和发扬的机会。

“我过年前就到了汾口,和奶奶一起包粽子做粿,然后年三十那天贴春联、窗花,帮奶奶一起做了一大桌年夜饭,这些都是我和弟弟一起弄的。”15岁的余同学自豪地说,“除夕请太太后,每年爸爸都会跟我们说太爷爷、太奶奶的故事,我都记住了。”

传统习俗不能忘,小孩子们过春节除了收红包的快乐,也能参与其中,尊老爱幼、祭拜供奉、与家人一起过个和和美美的年这就是春节的意义。

看电影成过年新“习俗”,影院观影年轻人居多

小孩子们有收红包的快乐,那么成年人呢?“走!看电影去!”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拜年之余,最热闹的地当属电影院。走进千岛湖镇任意一家电影院,都是人头攒动。不少市民在排队取票、等候开场,还有观影厅,也是场场满座。

据了解,今年春节档的新映影片有8部,分别是《流浪地球》《飞驰人生》《疯狂的外星人》《新喜剧之王》《小猪佩奇过大年》《熊出没·原始时代》《神探蒲松龄》《廉政风云》。其中《流浪地球》票房已破25亿,成功跻身中国电影票房前十。前来看电影的观众多以年轻人和一家人居多。

已经连续三天在影院观影的王小姐说:“大年初四基本上走亲戚结束了,剩下几天也没什么事情干,就约了朋友来看电影,而且春节档电影质量都比较高,而且也有时间就连续看了四部电影,挺好看的。”

春节期间,看电影成了屈指可数的文化娱乐消费之一,尤其是在千岛湖镇过年的,选择去看电影就是图一个热闹。而且淳安一些在外工作的年轻人都回来了,便带着长辈去影院看电影。

带爷爷奶奶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方先生说:“他们平时根本不会想到去看电影,我平时工作在外地也忙,刚好过年带他们去电影院,也是一种团圆。”可是一般初一初二当天想网上订票的都傻眼了,场次爆满,特别是一些热门电影根本定不到票。

的确,现在过年看电影已成为了一种新民俗,大家几天前都通过预售票预定了位置,都是好多人一起去看的,有带着长辈的,也有和许久未见的朋友的。一张小小的电影票,也是一种团圆味。

有种爱,叫长辈给装的后备箱

春节假期刚过,不少人已经踏上了归程。朋友圈里也有很多人开始展示了什么叫“妈妈给装的后备箱”。满满当当的后备箱:鸡蛋、牛奶、鸡肉、牛肉、甚至米、油……仿佛要把整个家都装给你,这都是来自妈妈的满满的爱。其实不仅是妈妈,还有很多许久未见的长辈、亲戚,去拜年回来时,都是满满当当一后备箱的土货。

大年初二,笔者去威坪镇安川村拜年。天气正好,村里的老人们都在房门外晒太阳,看见有人来拜年,基本一路走去一路有人跟你打招呼,熟的不熟的都笑呵呵地道一声“新年好”。要回去时,大家左一袋油粿、右一袋饺子粿地送你上车,地地道道的土货承载的都是长辈们深切的爱。

“现在很多小辈们一年才能回家一次,平时农村里都只有我们这些老人了,过年大家都很开心,因为能看见自己的孙子孙女啊。”家住安川村的王奶奶说,“春节过完,你们也都要回去了,我知道城里什么都有,只能把这些你们平时吃不太到的东西让你带回去,蒸一蒸就能吃很方便,我孙女很喜欢吃这个油粿。”小辈们在归途中,载着满满的后备箱,带着长辈的爱与祝福,重新踏上新一年的征途。

也许,春节的年味民俗一直在变,但只有一样东西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一家人平安喜乐、团团圆圆,这也是春节最大的年味了。

更多春节前的那些事(春节的那些小事)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