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死而不僵前面那句是什么(死而不僵的上一句是啥),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死而不僵前面那句是什么(死而不僵的上一句是啥)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死而不僵前面那句是什么(死而不僵的上一句是啥)

文章特定背景:bilibili吧吧务由于长期封禁特定用户,个别小吧遭到定点投诉并被受理,贴吧官方管理出面在b吧警告,认定封禁行为欠妥。随后b吧小吧封禁了贴吧官方账号。

此后,有不良用户通过人肉搜索获取了大吧主个人信息并加以发表,同一时期百度官方认定某吧主有广告诱导嫌疑(但是在事后又撤回了这一指控并发表了马后炮式的道歉)后,吧务组表达了对官方团队的深深失望,声称与官方积怨已久,去意已决,申请辞职。于是被封禁者纷纷出狱弹冠相庆,被吧务阻挠进入的外来用户大肆涌入。b吧由此开始了一段混沌的时期。

百度贴吧的死亡,意味的不是他所存在存在的载体的式微,而是旧有的半封闭式论坛的日落。

1.吧务的倒台与狂欢

究竟是构建一个愉快和睦的话题讨论圈子,还是构建一个人流熙攘的市集,这几乎是一个论坛的界石,这块界石分割了百度贴吧的过往和未来。

早期用验证码制度的围栏,并没有从根本上阻止新来者的发言,却变相削减了外来者发言的权重。

要成为一个会员,首先得有足够的发帖量。这种门槛同样让人联想到b站当时的答题会员准入制度。

并非是说当初b站那套筛选会员的题库有多么高明,题目的考量范畴与其说是遴选不如是刁难。以至于我最初通过审核时,大部分题目都通过搜索引擎捉刀。

但这个制度在实际执行时,却依旧完成了它的一部分使命——尽管他不能有效地吸附同好,但它筛去了大量尚不能活用搜索引擎和缺乏耐性甚至足够心智的用户。

时至今日,伸手党依旧是各个贴吧内不受欢迎的一批人,而暴躁老哥,也仍然是社群内的不安定分子。对于一个社群的健康,这类切除措施无疑是明智的。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越小的社群,和睦相处的可能性大,因为志趣相投而品味相近的人在社会中的比例最终是有限的。一旦无休止地扩大话题圈子的规模,就会引发决堤般的效应。大量外来的陌生人涌入话题圈子,阻挡他们的不再是制度构建的验证码的壁垒,而是吧务的封禁和删帖。

这有决定性的差异。当阻挡人的是法律这样的死物时,被挡者的怨愤就自行消解;而当阻拦的方式换成执行者亲力亲为时,无形的壁垒转换成一个个可以非难的执行对象,怨恨也有所寄托。外来者的怨恨、低素质而不自知者的怨恨、群体内黑羊的怨恨,最终都积压起来。比起原有的和睦圈子,最终成为吧务组垮台后的一出好戏。

起初吧务或许能够逐一好言相向,解释删帖的缘由,阐明维护圈子的良好初衷,但当涌入人数达到一个阈值时,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不可承受的负担,部分和解也极可能成了双标待遇的例子,删帖和封禁变为机械化而非人性化的处理流程。

而吧务这个群体风评的积累也耐人寻味,任何一个小吧务的过失行为,通常是无法溯源的。当怨恨不能集火于一人身上时,他并不会给全体吧务均摊淡化,而是给吧务整个集体名字抹黑。

通常很多人无法避免地在潜意识认为,一个吧务的错误,相当于一个吧务组的错误,意味着一个吧务组的惯常做法。一方面,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视角,必然是狭隘的,就像一个人在漆黑伸手摸索一件物品,当他最初接触到刺时,他会因为痛觉而不愿过多尝试,转而认为整个物品都裹上了刺。而另一方面,则是拟人化的思维方式,默认吧务组具有一个统一的行动意志。

吧务向来难以通过治理而博得亲人般的好感,但可以通过无声拒绝等方式,招揽大量的仇家。

而亲痛仇快之时,能无时不刻不为吧务说好话的,比起狂欢庆贺的黑子,只能是少之又少。 但这些人往往没想到,历朝历代,监狱里关的政治犯以外的囚人,通常没有什么人是无辜的,只要新的管理者需要重建原有秩序,他们迟早会被再度清算。

所以在我看来,以一个扩张到怪物体量的贴吧而言,吧务组解体从而招致数以千计的谩骂,这竟然也能算是一种正常表现。非要拿这种现象证明吧务工作已经招致普遍的民怨,未免言过其实。

毋宁说正是因为百度的上游放水而导致吧务拦河坝的建立,高压政策实际上也来源于压力转嫁。过多的人进入造成了吧务人性化处理的困难,无论是过度执法,双标执法,还是公报私仇,多少都脱不开这层干系。

何况贴吧的官方管理人员,本身就少不了权力出让的行径,否则买吧卖吧,寨游广告在正版游戏贴吧置顶是如何来的?

某种意义上,是贴吧背刺了吧务团体。

2.删帖与封禁

B吧吧务的倒台可以说是意料之外的。

以我的固有认识,贴吧对吧务的弹劾,处理周期以半年计量,而对系统封删的人工批阅,则少说以月为最小单位。后者对于优质内容提交者而言自然是深恶痛绝。

个人认为,即便吧务开罪了百分之二十的核心用户,却给剩余百分之八十的核心用户带来可以接受的使用体验,那么管理层的崩溃也不会发生。通常的,若新王朝在建立前缺乏一个证明自己优越于前朝的机会,而人再得到新饭碗前,再破的饭碗也得用下去,这也为管理层的固化建立了得天独厚的屏障。

但一系列冲突过于戏剧性,最终还是造成了压死吧务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遭到人肉后,贴吧吧务团队彻底瓦解了。

从来没有纯粹的用爱发电,但却又不能就此认定吧务的工作目的就是为了声索所谓名誉。因为事实上他们似乎并没有得到,吧务的偶像化也不是自发实现的。义务劳动者可以没有物质报偿,甚至可以没有名誉上的报偿,纯粹的义务劳动者求取的更多的是自我价值实现,或者换句不那么好听的话说,追求一种内心的自我感动。

当然在我眼里这句话不是贬义的。自我感动在很多时候都是有益社会。就算在他们脑海里没有自我取悦的意识,但他们内心至少绝不期望这些付出最终能招致非议。吧务并不能因为其用爱发电而被神话,而同样存在可以用爱发电或者已经用爱发电的人,也不能成为他们的作为一文不名的论据支撑。

所以当贴吧管理这类外行指挥内形式的非议降临时,崩盘式效应就箭在弦上了。

(另外,我这里存个疑问,人肉者究竟是以何种方式入手的吧务信息,在贴吧的数据后台上,有吗?)

采用十循封禁的贴吧并非仅此一家,遭到投诉的贴吧更比比皆是,为什么有的人的投诉最后得到了快捷的回应,这其实耐人寻味(这就是在贴吧反馈吧内投诉和后台投诉的区别?)。但是在我看来,永久封禁在贴吧管理中其实是可以接受的行为。

尽管有些人凭借所谓言论自由来力证他的发言正当性,然而消极自由是高于积极自由的。低素质的贴子有碍其余用户的平台使用体验,这时候在砝码权重上,这类发言的正当性就无足轻重。更何况,贴吧更像是一个聚会,对于任何一个大声喧哗的不速之客,逐客令总是在所难免。

以一种白左式的人权主张,站在大众面前,非要认为所有人的见地一律平等,纯粹是哗众取宠的民粹做派。就如币圈论坛里谈技术的和描k线的,读过白皮书的和看过烛台图的,这两者在发言质量上,或者对论坛的贡献上,断然不能等量齐观。

但不对后者进行适当规制,劣币迟早驱逐良币,这并不是预言,而是切切实实已经发生过的而且还将继续发生的规律。高质量发言的贡献者会辗转在各个平台之上,却不得其所。

3.圈地自萌和流量平台

话题管制而今成为了审判吧务组的一宗大罪。

那么,圈地自萌的做法对吗?从话题圈子舒适度的维护来看,圈地自萌这点无可厚非。

禁lol等话题,表面上像是侵犯了部分人的利益,但其实问题最终其实再简单不过——这类话题你们难道没有自己的贴吧吗?

是这样的,许多人把贴子搬来,一来是行为习惯,二来是想接着这个流量平台收获讨论度,想听听这个吧的老哥如何讨论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来,是用户在利用流量,而非吧务在变现流量。

贴吧的版面有限,过多容纳的话题量将造成贴子的疯狂滋长,原生群体的话题贴将更难被寻觅,而同质化问题的出现,势必造成删我为何不删他的偏袒评价。

而贴吧对大话题的态度是汇总而非分流,这意味着圈子无法被细化成一个个拥有不同审美兴味的舒适圈。

拥有最多用户基数的话题,并非是最适合维系整个圈子的话题。这一点我在管理某崩手游社团群时,有着类似通感。当舰c舰n的话题风靡一时时,我担任管理的旧团衰退了。这个衰退方式,按照某个排除法逻辑进行——他们讨论舰c时,舰c以外的玩家失去了发言权和参与度。他们讨论舰n时,舰n以外的玩家失去了发言权和参与度。

这一圈圈的排除法下来,最终筛选的不是合格的社团团员,筛选的却成了子话题同好,而一群子话题同好,在打团是未必是出工出力的那群人。他们无所谓或者注意不到你社团的死亡,却确实地在劝退构成团队主力的成员。随后这些打手发言边缘化,失去了对社团的黏性,最终逐个离去。而原有社团在明面上还维持着所谓活跃,但早已在性质上被夺舍而死亡,而这类被改造的群又不具备不可替代性,最终迁徙陡然发生,归属感悄然消解,连社团群也作鸟兽散。

而至于B吧≠B站更不能说是吧务的罪责了。

不谈B吧本身的历史沿革问题,B站随着答题制的弱化,渐渐走向又一个急于变现的流量平台。和抖音或是快手的合作是这一进程的又一路标。许多人抱怨B站环境的劣化,但外来的人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这也构成了他们对遗老们“自命不凡”的不满。

有人抱怨B吧极力划清了和B站的界线,却用着B站带来的流量。且不说B站的流量对于一个非盈利实体而言,纯粹是在增加管理的难度而不能变现,但显而易见的,B吧用户群体之所以庞大忠诚,可不是因为B站的内容资源,而是B吧构成的ACG氛围提供大量优质咨询和话题,这可不是光叫“Bilibili”便自发带来的。B站用户固然和B吧用户有着大量的用户群体重合,但B吧成为B站的附庸,不会给这个论坛的原有ACG圈子带来一丝一毫的优势,反而会招引大批量的原住民口中的“小鬼”。那么当小鬼的基数远远大于原住民时,和吧务接下的仇怨只会只多不少,而用户体验也势必遭到一波冲击。

ACG可以是泛ACG,但泛ACG,不一定是最好的ACG论坛,顶多是更多主旨不明的话题造成的一种“缝合怪”。在贴吧,需要被讨论的不是死抠ACG字眼的定义问题,需要被讨论的是如何维系圈子的问题。在这个角度下,吧务的重新狭义化ACG和狭义化B吧的需要不言自明,但在某些吧务的表达中,却悄然变味。

再以正义联盟吧试图举例,正义联盟在外人眼里是华纳那场失败的电影,在稍微有所了解的人眼里,它是漫威对头公司DC旗下的英雄团体,但正义联盟吧的自我定位,却是包容漫威dc等美漫的讨论场所。

对外来闯入者而言,它实行莫名其妙的删帖管理,同时文不对题,自我定义。有的人在不看吧规的前提下遭到删帖,便认为漫画党在做美漫的婆罗门。正义联盟吧自我割裂了电影和漫画的关联,是自私自利的表征。

但事实上,正联几乎是美漫圈在贴吧的独苗了。这一凄清现状的背后,实则是美漫原住民在各个贴吧里遭电影流量粉涌入后的节节败退;而一旦采绥靖政策,就是沦为漫威吧目前的现状,彻底遭到纯粹的影视作品粉丝的舍夺。倘若被营销号盯上,则会像蜘蛛侠吧一样,被买吧空降。

千里荀彧:管窥贴吧贩卖产业28 赞同 · 18 评论文章

或许有那么一天,正联吧的吧务也遭到弹劾,(曾有一位被弹劾了,但是吧务还是撑住了。)集体下野,那么反攻倒算也会只多不少,他们或许各有各的毛病,但却事实上维护了华语美漫圈的一片净土。

4.半封闭圈子的悄然衰弱

半封闭圈子的建立,极可能是从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热情衍生开来的。这种观点一方面来自自己浅陋的观察,另一方面脱胎于我担任某手游社团团长的经历。

(私货,在下文档里用的是删除线,但没删成)

(起初追随我建立新团的人仅仅十人有余,这个社团构成了团内的主心骨,构建新团时,这个社团并不能像其他主流社团那样,团活动头几发放月卡,也没有什么女性团员在线陪聊。

但这样一个近乎毫无资本的社团,最终吸引了一批优秀的团员,在和月卡驱动的老牌社团正式竞争中,曾夺下了全区服名次的29。

如果说这个社团真的有什么噱头,那么就是所有有一批认真准时参与团活动的初创成员。这个社团壮大的方式,其实更像大浪淘沙,并没有申请和审核的过程(这主要是没有吸引人的资本),欢迎所有愿意入驻的新成员,不分萌新或是大佬,提供耐性的指导帮助,通过最初元老的团活动出力,给社团萌新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给大佬提供一种互相依靠的信任感。树立一种良好的社团风气。

这其实对应的,是半封闭论坛的初期优质资源累积。用户的经过来自偶发或者推荐,但足够优质的资源吸引了用户的入驻,培养了用户的黏性。

但进易,留则是另一回事。一方面我订立考勤制度不断筛除慵懒的团员,另一方面我则会考察并清退在社群内造成不良影响的玩家(如炫富、装逼倾向、三观不正或者智力隔阂太大)。后者其实是一种主观的做法,依赖于个人的三观是否正确。管理者看人是否合理,很大程度影响了这个筛除的成功与否。如果要对这些被我剔除的团员进行采访,那毋庸置疑,我是个不可理喻莫名其妙的团长。

但对于留下来的玩家,我是那个每次团本前都忙碌通知,每次缺勤时都热心问候并表达理解,会为了团员写攻略排配装,开心时帮团员代打的那个人。

这个社团最后的问题也和半封闭论坛论坛较为相似,管理者没有找到合适的同样有热情同时还有闲心的继任者,社团本身不会培养继任者,而论坛同样也不能培养管理层。在没有充足人流的情况下,随着原有自我付出式的管理者的自我放逐,社团像论坛那样成了死水,造成了人亡政息人走茶凉。

如果要比喻半封闭圈子的话,半封闭圈子的论坛架构本身是凿开的河床,通过一遍遍的河水经流,最后汇聚成一洼水潭,有出有进,但进的不快出的不多。缺乏足够人流时,这类半封闭论坛就会遭到致命的问题,即干涸。)

没有一个圈子最终能没有源头活水而长盛不衰,但是一个嘈杂而泥沙俱下的河流能奔流不息。不平静,不舒适,但不会死亡。

若死亡,也是在性质上死亡,而非在存在上死亡。

最后大部分妄图建立类似的乌托邦的圈子成了时隐时现的罗布泊,最终也得到了罗布泊彻底干涸的待遇。

未完全推理论坛死了。NewWise死了。说句其实不那么相关的,虎扑开放区也死了。

大胆猜测,不能实现同站内不同话题用户的互相转化,似乎也是他们消亡的理由之一。

能够前排搜索到贴吧优质内容,成为了百度得天独厚的搜索优势(这点必应做得不好,必应在口语化搜索方面效果较差,关键词搜索尚可,但较为奇怪的是,必应很难搜索到许多百度贴吧的贴子和百度百科的词条);

能够被搜索引擎充分引流,又构成了贴吧在论坛中屹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

不被分流的论坛,只能通过薪火相传的方式维持存在感,这个环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最为致命的,就是创业班底,或者大部分用户的兴趣或精力方面的毕业,而却找不到继任者和后续的用户。最终论坛实现了好聚好散,却未能长久存续。

无论是贴吧、B站还是知乎,都在开放后不同程度发生环境的劣化。他们的初创时期,均由不同程度封闭、能够出产优质内容的小圈子而起。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们中越来越多原人开始感到深深的迷茫。他们开始被戏谑为婆罗门,被指食古不化,被说精神优越,被说圈地自萌,但那个圈地自萌的时代,毕竟不坏。

5.路在何方

但话又说回来了,贴吧的流量变现是大势所趋。正如前文所提到的b站和知乎都正在寻求流量上的变现。毕竟用户内容提供者可以用爱发电,但平台搭建者心里可不这么想。用户可以用爱发电,但服务器和公司不能。但同样是变现,为什么百度成为了众矢之的?

说到底,这些网站的优质资源是通过那帮小圈子的人最初创造的,尽管开闸放水能迅速带来巨大的流量效益,但同时会冲走原先沉淀下来的宝贵人才资源。无论是B站还是知乎,都在试图一方面通过管理来遏制环境的快速劣化,一方面也在试图挽留旧有用户。

那么贴吧为优秀资源贡献者做了什么呢?

屁都没有。

再说一遍。

屁都没有。

他们依旧扁平化用户个体,他们用尊重发言权的方式阻扰吧务的圈子净化,但却没有积极改进发帖体验。莫名其妙地吞贴依旧让长文提供者跳脚,偶尔触发的系统删除导致贴子中间出现断层,影响了上下文的通顺,最后不得不将后文逐个删除重新组织语言发送。

同时,遭到大量反驳的谬论不会被折叠,但贴吧系统认定的“不宜内容”则会被隐藏(点开后你会发现,这些判断基本都是失败的)。通常辩论者的辩论如何有力,总会以对方的精神胜利而不了了之。低素质发言者无法被筛除,却可以被沉积。网络暴力没有被有效治理,从事爆吧和人肉的用户没有遭到追究。甚至破坏秩序的分子至今还活在贴吧的亲卫队“贴吧反作弊风控小组”当中。

就像滴滴知道顺风车有风险却还开展了服务一样,百度知道有些黑羊仅仅是网络暴民,却还是想要赚这些人的流量钱。

以个人的使用体验而言,还曾出现特定贴内发任何包含数字和字母的回复会直接删除的经历,而同样的内容另开一贴则不再受到阻拦,我称之为“鬼楼”。

但说到底,我至今仍是百度贴吧的轻度用户。但使用它的理由实属无奈,即许多优质话题贡献者依旧没有离开,话题主体网站没有足够的建设者和人流。这也是微信为什么功能简陋,甚至不能传一定大小的文件却依旧不得不用的原因。用户之间拉拉扯扯,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但确确实实,许多小型贴吧正在步入真空化,很多过去的热点贴吧也顿失滔滔,器官的衰竭在开始,但还不够致命。

百度贴吧若彻底消亡,那么有几个切入口,要么是百度搜索这个引流利器终于在开放市场中被击垮,要么就是新的半封闭话题论坛异军突起,并且能够长时间口口相传,同时还能获得一个合适的访问量入口。

那不会是兴趣部落。他们连建成优质圈子的过程都没有。有的只有QQ自身的流量,并且过早走上了百度恶俗的道路。

如果真有那时,我会很乐意贡献自己的想法和文字。

说点建设性的东西。而如果百度想要保持流量的同时,维护一个个原有的能产出优质内容的核心圈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版面上进行自我拆分,若一定要尊重火药味浓重的辩bao论zao选手,那就给他们再开一个拳击版面。若一定要给那些被封禁的人以发言权,那么就给贴吧再设一个连黑屋人员也能继续发言的防波堤。

可百度在他走向流量平台后,为圈子的维系做了什么呢?

****。

6.???

但是崩坏学园2贴吧的某位小吧和提供庇护依旧任用它的大吧们依旧是渣中之渣。(文章降格)

全文完。

Ps.1 不打草稿写东西,各部分重复交叉太多,经常觉得某段完全可以移到另一段前。小标题更是起得头疼。

Ps.2 其实说到底我不擅长写这类东西吧……很多类似的文字都写变形了。

Ps.3 你要问我为什么写了这种东西,大概,是由衷的恨吧,恨它的尸位素餐。为了我想说的话,写多久都行。这也是用爱发电的一种。我觉得,我可能没有感动自己,但写出来了,就很舒服。

Ps.4 多少给B吧的管理层说了点好话,那也谈谈自己的 *** 坐在哪: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我不发贴。因此我不被删。和吧务结怨的可能性近乎没有。影响我对贴吧吧务工作的评价的,是看到了什么贴子和什么回贴。

更多死而不僵前面那句是什么(死而不僵的上一句是啥)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