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春节序曲这首歌的感受是什么(春节序曲这首歌的感受和收获),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春节序曲这首歌的感受是什么(春节序曲这首歌的感受和收获)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春节序曲这首歌的感受是什么(春节序曲这首歌的感受和收获)

1955年,作曲家李焕之根据他在延安时期的生活经历,创作了四乐章的《春节组曲》,其中第一乐章,也就是序曲部分,渐渐以《春节序曲》为名进行上演。随着电视节目,尤其央视春晚的普及,《春节序曲》成为所有中国人过年必听的一首曲子。

人们常说,央视春晚是北方人的晚会,如相声是北方的曲艺表演形式,吃饺子也是北方的习俗,诸君莫忘了,作为背景音乐循环播放的《春节序曲》描述也是北方(延安)春节期间的情景。联想成曲年月和描述地区,无论如何有种革命年代音乐的味道,也许正因如此,才用它来代表春节吧。

先说曲子,根据网上流传比较广的几个版本、结合总谱看下来,曲子应该是引子-A-B-A’的形式,一段醒目的引子之后,出现来自陕北民间秧歌的C大调A段旋律,非常活泼,A段最后几个小节旋律开始下行,转调进入F大调,引出B段(如舞会,又似回忆),最后又回到C大调的A’段。全曲强弱由强(引子)至弱(A段前部),至次强(A段后部),至弱(B段),至极强(A’)结束,随着强弱明晦的变化,节奏也是由2/4拍(引子和A段)转入4/4拍(B段),最后回到2/4拍(引子)。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曲子应该是民乐旋律+西洋乐器混合编曲的代表之作,西洋乐器是皮,民乐是骨。旋律声部饱满,主要乐器就是管弦乐的弦、管、打几大套,真正用到的民族乐器仅有少量的短笛、小鼓等。凡是较强力度的段落,都是铜管(几种号)、木管(长笛、双簧管)、弦乐交织出现或齐奏,而需要抒情的段落,如B段,则主要由木管(双簧管)、弦乐主诉。这样整支曲子的旋律、调式、强度、节奏、配器有的互相照应强化原有情绪(如引子),有的互相映照形成新的情绪(如A段前部)。

回到内容上,如果有镜头语言的话,也许是返乡相聚或焦急期盼(引子)、过年采备(A段前部)、年夜饭或晚会(A段后部)、炉边夜话(B段)、狂欢或许愿(A’段)。

之前在写《北国之春》的时候,我们提到很多经典的民乐成曲于现代。《春节序曲》当然是,那么其他的呢?《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59年、《二泉映月》作于1950年前后、《瑶族舞曲》作于1950年前后、《喜洋洋》作于1958年、《花好月圆》作于1935年、《金蛇狂舞》作于1934年,《彩云追月》成曲于清代,改编于1935年……事实上,我们熟悉的很多民乐——也许很多在现在看起来“老土”或者“过时”的东西,也是近200年甚至50年才有的曲子,一面踏进了“经典”的大门,另一面却面临着“不流行”。

这里,起码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为什么这些经典会渐渐不那么流行?或者换个问题,为什么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导致人们的生活习惯变化巨大,进而导致流行的更迭越来越快,也导致对一种“习惯”的遵守时间越来越短,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获得感越少不是吗?同时科技的进步也导致音乐形式的更迭,带来了作曲形式的进步(发展到目前已经可以用移动设备作曲打谱)和乐器的进步(从简陋的独立乐器发展为乐团,现在又有了MIDI),新的永远是最cool的。

如论如何繁忙,停下来,看看周围的变化,你会惊讶50年,30年,10年这个世界改变了多少,然而一生的长短是不变的,也许科技在影响生活习惯的同时决定了一生审美的起点,那也不妨碍我们看看过去文明里有过的美好,特别是美好的习俗——过年。

————— WeMuse —————

中搜索“猪猪音乐印象”找到我。

一边写,一边学习关于音乐的事情。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MRU1JRVB6RTFxR3ByYmh6OXhZXw== (二维码自动识别)

更多春节序曲这首歌的感受是什么(春节序曲这首歌的感受和收获)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