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培养艺术家的摇篮叫什么名字(培养艺术家的摇篮叫什么来着),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培养艺术家的摇篮叫什么名字(培养艺术家的摇篮叫什么来着)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培养艺术家的摇篮叫什么名字(培养艺术家的摇篮叫什么来着)

王更红

《艺术家的摇篮(之三)——“水带桥”畅想》一文发出后钩起许多“老浏河”的陈年往事,表示今天还能追忆当年水带桥周围发生的点点滴滴实是难得。有位年逾八旬的苏姓耆老居然在迎福桥畔一把拽住我的手臂,向我谈起了旧时水带桥西侧桥堍有王姓白铁匠常年摆摊,用玻璃瓶制作煤油灯出售的往事;水带桥东侧桥堍桥沿,则更是一番别样的景象,磨剪子、锵菜刀的,爆米花、车锭子(纺纱用的红木尖杆)、傅士伤科卖膏药的……仿佛民俗文化的嘉年华。

上面这张《水带桥新貌》照片系摄影师刘一民先生拍摄于2006年,时值古镇第一桥提档升级工程竣工之后。刘一民先生充分运用大侧角由西往东记录下了整修后的水带桥雄姿。从摄影艺术角度看,它的新颖之处就在于调动了蒙太奇手段突出了具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水带桥获得的新生。总是说刘家港是个千年古镇,可物证是什么?那这张照片便为千年古镇的由头提供了佐证——尽管它对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水带桥而言早已面目全非,但它与史籍的记载却完全吻合。这张照片的艺术成就还有一说:为了彰显水带桥与老浮桥“双桥往月、三步两桥”的意境,刘一民先生别具匠心地摄取了老浮桥北桥堍的一角,从而留下了无尽的想象,更让我们体悟到了刘一民先生在摄影艺术方面的深厚造诣。假如为了要表达两桥之间的密切联袂而拉大焦距地拍摄两桥全景,那就大煞风景了,也就会毫无宋徽宗倡导的“深山藏古寺”那样的艺术魅力了。刘一民先生温文尔雅,气量沉稳,学富五车,广才多艺。期待他有更多优秀作品奉献于世。

历史就是这样,一旦有了机遇,不经意间就会展示一段刷新认知的地方掌故。与老浏河们的感喟相仿,“新浏河”们则表示通过这篇文章领略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水带桥的英姿,不失为对当地人文历史的一种再认识。

自6月28日窦建明先生发出素描作品《水带桥》,我发出《艺术家的摇篮(之三)——“水带桥”畅想》一文后,还引出了三段插曲。

其一,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我作为当时由国家文物局颁发文物普查员资格证书,并且是浏河镇唯一负责撰写文物普查资料的人员,怎么会偏偏没有将水带桥这处最具历史价值的文物点列入普查范围的?情况是这样的:文物普查工作开展后,太仓市文物普查指导组首先在当地召开由 *** 主持的文物普查座谈会,邀请当地著名历史学者、社会名流等参会,商定应该登记的古建筑类别,我是按照座谈会确定的文物普查点之后从事现场资料、历史沿革等的撰写工作的,座谈会没有确定水带桥为文物普查点,我不敢造次。假如我提出别的观点,会有喧宾夺主之嫌。这不符合我的性格。情况便是这样的。然而朱泾庙则是在我努力之下才成为文保单位的。后来我被借到太仓文广局文物科,为其他六大乡镇的二百几十处文物普查点撰写资料,时间达一年之久,也是按照那样的惯例开展普查工作的。

其二,窦建明先生曾在2010年将他的《水带桥》复制、装帧后赠我,我十分喜欢,挂在了协会内。后来,发现有人也喜欢这幅作品,我便将它转赠了。似有那么点君子成人之美的味道。

其三,我的挚友雷兄看了文章后甚赞,同时引出了“双桥望月”的话题。确实,“双桥望月”是著名音乐家张晓峰教授提出的,也是贴切的。“双桥”还有一段佳话。1984年春天,中国著名油画家陈逸飞先生昆山采风,乘坐小船来到周庄后,以周庄彼连的名为 “钥匙桥”的双桥为背景,创作了一幅题名《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被冠以《双桥》在美国哈默画廊中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后来,《双桥》被阿曼德.哈默用高价购藏。1985内11月,哈默访问中国时将这幅油画赠送给了 *** 。经新闻媒体宣传,《双桥》走向了世界,使古镇周庄名气陡升,由此开启了周庄旅游的历史帷幕,曾默默无闻的陈逸飞也因《双桥》而声名鹊起。信息时代的特点与价值紧密相连,因而有“信息创作价值’之说。此说一点都不假。2011~2013年,我在 *** 主持下创作16万字大型文献读本《文化浏河》时,按复旦大学所著江南古镇为范式进行构思,也乘机将水带桥、老浮桥这样类同于《双桥》的古桥风格着力宣传,浏览了江南古镇各地各式古桥梁资料,并为避免抄用《双桥》之嫌,遂将水带桥、老浮桥建筑风格以 “三步两桥、移步换景” 加以定名。我一向十分尊重晓峰教授。最终,我仍然放弃了自己的“三步两桥、移步换景” 的定名,采用了晓峰教授的“双桥望月”的定语。学术问题也是需要发扬风格,前提是不违反法理。

可以没有靓点却不可以没有“讲点”。游客与旅游区的情感交流是要通过看点加讲点这样的情感互动来实现的。

诚然,当年水带桥的英姿及其历史钩沉归功于窦建明先生四十多年前的创作活动,而难能可贵的是,创作这幅素描时的窦建明还只是一位年仅15岁的少年!可见其艺术天赋不同凡响,堪称少年壮志岁久弥新。据此可以想见其致力于书画艺术的培养势在必行,志在必得。而由著名美术大师孔繁根先生为其培训班深情挥毫的“艺术家的摇篮”六字额题,更是精确贴切,尺寸千里,委实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言简意赅,恰到好处。近年以来窦建明与孔繁根先生机缘殊甚,共同的艺术追求使他们成为好友,窦建明视孔繁根先生为良师,并由良师成为益友,时常切磋、探讨美术。窦建明之美术事业得孔繁根先生的点拨、提掖,定然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上面这张照片反映的则是民国时期水带桥的身影,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带桥与老浮桥两堍相交的桥文化内涵。文化业态,从人的角度出发才是文化应有的内涵。为方便两岸民众出行,少走弯路,老浮桥选址由中心北街直行过桥,彰显的正是人文关怀,由此也成就了南北走向的老浮桥北堍与东西走向的水带桥东堍相交的双桥风格。“双桥望月”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王鉴清先生编著的第一部《浏河镇志》示: 钢混结构的老浮桥建造于1934年,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构筑,桥体总长30米,桥面宽6米,总面积180平方米。三孔桥洞,四排方形桥柱承托起拱形桥面,桥面两侧设护栏。新桥建成后,成为当时江南乃至上海地区一座具有近代风格的新式桥梁,一时间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交口赞誉。但这张照片显示的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老浮桥由南往北自中间桥面被炸毁……它时代背景是什么?刘家港已出版的几本地方史书对此均未记载,我在创作《文化浏河》“双桥望月”篇章时也没有将视角切入这段史料(详情略)。不过,从这张照片可以发现,窦建明先生素描中的水带桥与照片中水带桥的面貌是一致的,虽然相隔有年。

江南古镇无不与小桥流水密切相连,由此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原因是江南地区河网密布、港汊纵横,地缘因素奠定了江南古镇基本的人文元素,而这些人文元素又日积月累地赋予这些古镇新的文化内涵,并且藉此不断提升着它的历史品位和地位。可以看到这样的画卷:一面是对小桥流水的固守,另一面却是对长江、大海的直面;既有小桥流水的滋润,更有长江、大海的涵养。周庄如此,刘家港同样如此。正是得到这样旷日持久的滋润与涵养而造就了它们不弃 *** 滴、涵江纳海的胸襟和品格,由此演绎出一幕幕或壮怀激烈或跌宕起伏的历史史诗。“万山蹄”业已成为周庄的一张文化名片,但沈万山的发迹同样没有离开长江和大海。不独沈万山,即便是赫赫有名的文化巨擘顾仲英,其雄厚的资本亦来源于将白蚬湖盛产的白蚬通过刘家港海贸运往国外而发家,因此不仅昆山有他以雅集著称的“玉山草堂”,刘家港也有着他的玉山草堂。星转斗移,沧海桑田。距今七百多年前元代玉山草堂遗址早已了无踪迹,并不可以因为遗址的确实而否认玉山草堂的真实存在——事实上史籍对玉山草堂的确切地址是有明确的记载的。

(待 续)

2022年7月7日

更多培养艺术家的摇篮叫什么名字(培养艺术家的摇篮叫什么来着)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