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一本传记,一种人生。
十本,就是十个一生。
马上就到2023年的1月,1月是新年的第一个月,我一般会建议大家选择一些传记去阅读。
传记中,看别人如何做事,如何成事,从而帮助自己积累这一年的信念和愿力。
在每年年初,可以确定一个学习的榜样,这样你这一年即使遇到很多挑战和坎坷,你只要看一看他的传记,就能获得一种力量。
选一本传记,就是选一个陪伴你这一年的人。
选择传记的时候,大家可以按照古、今、中、外划分,选择你喜欢和想了解的人物,走近他的一生历程。书就像一面镜子,在书中看到的思维习惯、思考方式,又会投射到自己身上,最后帮助你去发现另一个自己。
我在读《杨绛传》的时候,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朱光潜的学生问朱光潜,散文翻译谁最好。朱光潜说,杨绛最好,杨绛在翻译《堂吉诃德》时,七改八改,左改又改。一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指导董衡巽(xùn)的翻译文章,会从过程入手,很快识别问题所在,并给出恰当的方法,而且别人按照她的方法的确是进步了不少。
这给我的启发是,“什么才是真正的专业?”当一个人对待自己热爱的事情,做到全情投入和极致,甚至别人想到这个领域,就能想到你。这个才是真正的专业。正是带着这样的精神从事翻译事业,杨绛的翻译实绩也受到了专家学者的推崇。
当我知道优秀的人怎么做到专业,这个就会无形之中影响我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专业态度。
而说到专业,马斯克的身上也有一种追求极致的专业精神。在他创办特斯拉时,电池成本在整车成本中占很大一块。如果想把整车的价格降到市场可接受的程度,必须要对电池的价格进行硬性优化,同时又能保证电池的质量和续航性能。当时市面上能供应这种高续航电池的只有日本松下,平均价格是600美元/千瓦时。传统思维认为,这个价格不可能下降,因为技术壁垒太高,制造成本也不低。
在别人都觉得电池有技术含量,成本太高的时候,马斯克从电池构成开始分析,发现如果从其他地方直接购买这些原材料组合在一起,价格最低能降到原价的五分之一。而他也发现,电池之所以价格高,最大问题是在中间商上,而不是原材料价格上。这也是他为什么后来自己建立电池厂,持久供应特斯拉电动车对电池的需求。
这就是类比思维和第一性原理思维的差别。“别人那么做的”“别人都降不下来”“别人搞不定”,一旦我们陷入了这样的思维,就更难有创新和突破。
这是我在阅读《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时,所学到的一点。
马斯克的妈妈也是个“爱折腾”的女性。总觉得他们母子身上有一些相似的地方。72岁的梅耶马斯克仍旧在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在发光发热。她在《人生由我》这本书里,给女性的最大的建议就是学会Make a Plan。
这个Plan有几重含义:一个是,事业的计划。要尽早找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并持续地去投入。如果还没找到,那就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多去尝试。二个是,生活的计划,去勇敢地尝试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起来。第三就是,有了Plan,才会去做。做了才能看大反馈,才能不断进化和进步。
我对自律的理解变得深入,是看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曾国藩自律到什么程度?他给自己每天安排了学习计划:每日一定要写日记,读10页史书,还要每天记录跟别人的茶余偶谈,这都是他规定自己必须完成的项目。
你是不是也很好奇,他怎么这么多时间?这在他的传记里有记到,虽然给自己制定了自修课程表,但执行得并不好,因为他还热衷于交友和社交活动。曾国藩在日记中深入分析过自己为什么如此热衷于交友。他发现,一是自己因为想建立“为人周到”的名声,希别人认为他是个随和的人。另一个原因,是他自己性格喜欢热闹,在家里坐不住。
那这一边是自律的修身课程,一边是喜欢的交友活动,他做完取舍之后,给自己定了个原则,有一些社交活动必须参加的,就去。另外一些可去可不去的,就不去。
对自己有办法,这是我从曾国藩身上学到的品质。
当朋友指出他的缺点,他就在日记里反省自己。所以,一个人真正的进步,往往是从一个人愿意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始的。这也是最最最最难的,难度在于一个人要鼓起勇气去否定自己。比如曾国藩自我修身的目标达成有偏差,不是归因到别人组织的聚会太多,而是归因到自己好面子和性格喜欢热闹,这就有了改进和提升自己的空间。
曾国藩还是一个在任何知识面前都很谦虚的人。他觉得,自己的思考最有价值,也从来不想借用别人的大脑,所以每本书都自己认认真真地去读。
很多人自我完善的过程最容易出现停顿和倒退,因为努力一段时间人就会精疲力尽,想要放弃。但曾国藩就像一个永动机,不断地努力着。当初能够打败太平天国军,花的就是慢功夫、笨功夫。考虑到因为营地扎得不牢,所以被人突然袭击,造成损失惨重。后面他们每走30里就停下来挖沟修墙,一路结硬寨、打呆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所以,曾国藩做事,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做得扎实,做得牢靠!
读传记的好处,是你能看到一些历史人物是怎么管理自己的时间,他们遇到困难是什么反应,他们有哪些品质是我们没有的。通过书里的文字,和我们思维的碰撞,既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一个历史人物,也可以借助于书中的信息反思自己。
反思自己的另一个人是丹尼尔·西格尔,他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我知道他是在《世界上所有的沙子》这本书中,作者写到西格尔如何处理自己的悲伤情绪。西格尔给情绪命名,并逐一排序,像剥洋葱一样分析、整理自己的情绪。
无论你是开心的,悲伤的,难过的,思念的还是纠结的,只要能给情绪命名,它就有可能被你认识,认识它,才更有可能处理它。
我们看这么多书,为什么知行合一这么难?
读《传习录》时,知道了答案。王阳明的弟子徐爱曾经也搞不懂这个问题,他就去问王阳明,还举了一个例子,“为什么孝顺父母很多人都知道,但为什么做不到。”
王阳明是这么说的: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孝敬父母,人人都说知道,但没去做的话,就不算真正的知道。
按照王阳明的理解,有的人被私欲隔断了知和行,不愿意为父母付出,也不愿意在父母身上多花时间。那他们就不算真正的“知道”孝敬。只有去做了,有行动的结果,能看到父母反馈,才算知道多少。
所以,自那之后,每当别人跟我说一个道理,不管是看起来多么简单的道理,我也不会轻易说“我知道”,而是说“我听说过”。“听说过”是晓得有这个说法,到底知不知道?要再想一想。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那为什么“知”和“行”会被人分开去说呢?王阳明说,针对那些只会空谈的人,要强调行。针对那些只顾埋头做事,而不会省察思考的人来说,要强调行。“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这就是古人为了矫正自己行为而这么去说的啊。
所以强调知行合一的人,他们不一定是真的那么做的。正是自己的“知”和“行”有一些失衡,所以才通过喊口号的方式,告诉自己要做到知行合一。
读人物传记时,也能看到性格和命运的关系。比如刘邦喜欢交朋友,既能对比他优秀的人,张耳和王陵,表达仰慕和敬畏;也能跟弟兄们意气相投,夏侯婴和任敖。也能跟萧何互相欣赏、互相协作,刘邦早年的这种人际交往关系影响了他的一生,包括影响到汉帝国建立以后的君臣关系。
如果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那就尽可能在后天环境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性格,寻找跟自己性格互补的团队,去互相成就。
刘邦从出身普通到成为帝王,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种“逆袭”。逆袭的背后,普通人要想改变自己,有哪些路径可以选择?
俞敏洪的《不负我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角度。
书中的建议是:①思想解放,不在大脑里给自卑“活着”的任何前提。②找到自信的支撑点。一定有一个方面你很擅长且能做的比别人好,找到并建立这个支撑点,然后持续放大。
刘邦虽然出身不好,但他用一颗真心广交朋友,首先自己做到了“思想解放”,其次就是不断积累自信,他在关系的处理上,拿捏得很到位。
与张耳、王陵的交往,是下对上的归心低首,以宾客后进从之游,这种交往关系,是小弟对大哥的仰慕和敬畏,互相之间是从和主。
入仕前与卢绾,入仕后与夏侯婴、任敖间的交往,则是上对下的,在这种关系中,刘邦是团伙的中心,纠结一帮意气相投的小弟兄,相互之间是主和从。
与萧何之间,则是另外一种关系。他和萧何,家庭背景不同,品味性情迥异,二人之间,私下没有杯酒交结之欢,即使有事同席共饮,彼此间也是有礼有节。他们之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互相欣赏,互相戒备,也互相协作。
俞敏洪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写作、直播、做分享,他强调,“多用爱好,多用天赋!”
还有很多朋友经常问我,如何做好人生的重大决策。我会推荐他们阅读贝佐斯的《长期主义》。
贝佐斯毕业的时候,进入一家基金公司。然后他在工作中,发现互联网的增长趋势,于是萌生了开网上商店的想法。当他把想要离职然后去做这件事儿的想法告诉当时的老板时,他的老板建议他再慎重的考虑一下。
当时贝佐斯为了做出这个决定,他就想象自己80岁的时候,回忆这个抉择会有什么感想。他内心有一个声音告诉他,如果做了即使失败了,他也不会后悔,但如果没有做,这种根本没有尝试的悔恨会一直伴随着他。
所以他最后决定,去西雅图开始创业。这种在自己能够选择的范围内,将遗憾减到最小的方法,就是遗憾最小化。
其实,人生中绝大多数的遗憾都是不作为所致,“那些没有尝试过的事,没有走过的路”,某一天到了人生终点,也许无法释怀的就是这些遗憾。
最后,想把《可可香奈儿人生笔记》里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我最害怕的事,就是无聊”。
其实,阅读这件事,就是我用来对抗人生无聊的方法。
越读,越觉得书中的世界缤纷多彩,这件事就没办法停下来。
找到了热爱的事情,大概就像梵高这样——“不可一日不画”,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画画。但是创作的乐趣,不断地从大自然中汲取新的灵感,就已经让他很知足了。
希望,2023年,我们可以一起阅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