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俄罗斯民族的心声: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鉴赏
作者:赵建人
摘 要: 秋天似乎在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夏夜的闪烁的星空中,吹来阵阵清风,终于有心思静下来听听音乐了。我又一次想往着、想往着跟随柴可夫斯基这迷人的旋律,来到宽广无垠的俄罗斯大地上漫步倘佯。
白桦树林
秋天似乎在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夏夜的闪烁的星空中,吹来阵阵清风,终于有心思静下来听听音乐了。我又一次想往着、想往着跟随柴可夫斯基这迷人的旋律,来到宽广无垠的俄罗斯大地上漫步倘佯。夏季是不喜欢忧郁的,它是一种蓬勃生机,是一种生命的激奋,是大自然一年一度的炽烈沸腾。在这样的时刻,不宜聆听他的最后三部交响曲,夏日的诗意是和一切忧伤悲愁格格不入的。于是,我选择了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号)来陪伴这一片艳丽骄阳下的白桦树林。
翘首企盼的秋天终于来到了。2016年9月的一天,我真的坐上了飞往莫斯科的航班,向着我几十年来时时向往的俄罗斯的广阔大地飞去。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尽情游览的十几天里,我用手机一直播放着老柴的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里的季节早已进入深秋,满眼茂密葳蕤的树木已经一片金黄,瑟瑟的秋风中,落叶萧萧,大片大片的银白色的白桦树林,斑驳的树干闪闪发亮,非常好看。
如果一定要在为数众多的小提琴协奏曲当中排一个座次的话,门德尔松的“e小调”和贝多芬的“D大调”多半可以占据前两位,那么,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完全应该排在第三的位置上。这部作品诞生于1878年,是柴可夫斯基受到法国作曲家拉罗《西班牙交响曲》的启发而创作的。这是一部欢快、活泼、优美、流畅,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作品,作曲家把独奏小提琴绚烂辉煌的演奏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把浓郁纯正的俄罗斯民间音乐巧妙地揉入到丰富斑斓的管弦乐语言中,它真诚地、热烈地歌唱生命,歌唱大自然,歌唱生活中的真善美,充分表现出俄罗斯民族质朴纯真阳光乐观的豪爽性格。乐曲写成后,首演并不成功,经过了几年音乐舞台演出实践检验,人们终于认识到: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确实是一首人世间罕见的古典音乐杰作,从此以后一直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真可谓:大音希声。
卡罗明斯克庄园
秋色瑰丽:卡罗明斯克庄园
2016年9月19日,坐上了开往秋天的大巴,我们游览莫斯科郊外的卡罗明斯克庄园。这似乎是此行中唯一能和俄罗斯清新怡人的大自然作较长时间亲密接触的旅游景点。这座皇家庄园位于莫斯科河的右岸,占地面积达390公顷,走到一些地势比较高的地方,举目眺望,万木霜天,满地落叶在碧绿的草坪上织出漂亮的图案;闻名遐迩的莫斯科河波光荡漾,无比温柔;如诗如画的景色尽收眼底。早在十四世纪,卡罗明斯克庄园开始成为俄国沙皇的避暑山庄。1532年,为庆祝王储的诞生,庄园里开始大兴土木,并且动工建造耶稣升天大教堂。迈入庄园大门后不久,就看见了这座别具一格的教堂,它的外观很像中国的宝塔,通体洁白,从上到下,均由白色石材砌成,高高的锥顶直指蓝天。导游对我们说:它可是庄园里的最古老的建筑了。
卡罗明斯克庄园木宫殿
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卡罗明斯克庄园进入了黄金时代。一座美妙绝伦的经典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木结构宫殿。我们跟着导游一路游目聘怀,细细观赏。茵茵绿草坪,森森白桦林,间或,还点缀着几棵灿灿红枫树;宽阔的园中道路右边,波光粼粼的莫斯科河水轻吻着河岸。走着走着,终于来到了这座木结构宫殿前。同行中的“摄友”们,纷纷举起了相机,更“发烧”的那几位,还架起了长枪短炮,反复仔细调整好角度,把这座奇特华丽、有着童话般迷人风格的建筑摄入镜头。接着,导游就把这里的介绍资料翻译给我们听;这座宫殿拥有270个房间,3000扇窗户,每到夏天,沙皇就到莫斯科郊外的这座官邸来避暑。曾几何时,这座极其珍贵的宫殿不幸毁于战火,直到2010年才得以按原样重建。除此以外,庄园里其它著名建筑还有:1555至1561年建造的“施洗约翰圆顶大教堂”、十六世纪建造的西欧风格的“圣·乔治钟楼”、1649至1653年建造的“喀山圣母大教堂”、1670年建造的“水塔”、1672至1673年建造的“红门”,以及1691至1692年建造的“木制门塔”等等。我们兴致勃勃,一一前往观赏。
走累了,树荫下小憩。我打开手机,聆听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奏鸣曲式。整个第一乐章规模宏大,它表现的是生活中到处都有的灿烂阳光,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这音乐优美如歌,气息宽广,叩人心扉,仿佛是茫茫大草原上一位剽悍的猎人,在纵情地歌唱春天、歌唱青春、歌唱生命、歌唱爱情、歌唱这美丽挚切的大自然。对此,柴可夫斯基自己在写给梅克夫人的信里是这样说的:“春天来了,它显示出自己的全部瑰丽。阳光明媚而温暖。树木吐出了新芽,山花遍野,最后还有那溶溶月夜。我的朋友,我无法向您表达,这一切多么令我陶醉。我非常好,非常安宁,对工作顺利感到自我满足,健康状况极佳,对未来的担忧和惶恐如此之少,我可以大胆地把我这种状态叫做幸福。”
彼得大帝小木屋
俄罗斯的秋天真美!这里古树参天,鲜花盛开,秋叶金黄,果园飘香。坐在树下抬头仰望,茂密的枝叶间,一颗颗通红的苹果悬挂枝头。据说,在这里,树上的各种果子成熟后,允许老百姓随意采摘,有很多俄罗斯老太太,来这儿把各种果子采摘回去,做成果酱,慢慢的品尝,品尝大自然慷慨馈赠的这份甜蜜甘醇。
最后,我们终于找到了那座“彼得大帝的小屋”。这是一座散发着俄罗斯森林中泥土气息的小木屋,粗犷质朴之中,隽永深深,韵味无穷。后来有了雄才大略的沙皇彼得一世,就是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俗话说:三岁看到大,七岁看到老。他非常喜欢造船,于是,就在近旁的莫斯科河上,自己动手建造了一艘小船。小木屋的边上,现在树立着一尊彼得大帝的青铜塑像。
《爱之路》
卡罗明斯克庄园中的教堂
秋雨连绵:莫斯科二战胜利广场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常常被人称为 “如歌的行板”抑或是“小抒情曲”。它质朴短小,旋律优美,宁静抒情,真挚动人,隐隐的,仿佛还带着一丝蔚蓝色的忧郁,它好像是从远处飘来的柔柔雨丝,纷纷扬扬,润物无声,使空气格外清新,让大地生机无限。
2016年9月20日,我们冒着潇潇秋雨,游览莫斯科二战胜利广场。1995年,为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俄罗斯建造了二战胜利广场。下了大巴,举目四望,飘飘洒洒的雨丝中,胜利广场上的各种建筑物看起来都有些模模糊糊。这座广场好大,比闻名世界的红场要大了好几倍。它的北面是一组大型喷泉,长长一排喷水池,喷出高高的水柱,洁白晶莹,寄托着俄罗斯人民对持久和平的衷心祈愿。广场南面是圣格奥尔基大教堂,金色的圆顶,在阴晦的天空下,依然闪耀着淡淡的金光,教堂的墙壁纯净洁白,精致的浮雕质朴典雅。我们细细观赏了广场中间的一座二战纪念雕塑,一群坚强不屈的英雄儿女,背衬着鲜艳的俄罗斯三色国旗,英武悲壮,组成了一个坚如磐石的战斗集体,使得整座广场的气氛更加庄严肃穆。继续朝前走,看见了二战胜利广场的代表性雕塑——胜利女神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碑高141.8米,象征着当年的卫国战争持续了1418天。耸入云天的纪念碑顶部,是高举着月桂花环的胜利女神,陪伴她的是一男一女两位天使,他们向着热烈欢呼的人们,吹起了嘹亮的胜利号角。三棱形的碑身就好像是一把青铜利剑,傲然直指苍穹。纪念碑上镌刻着当年战争波及的所有城市的名称。纪念碑上的一幅幅浮雕,再现了当年浴血鏖战的一个个历史场景。碑体下部,是一座俄罗斯勇士格奥尔基手持长矛英勇刺杀毒蛇的雕像。我们走上纪念碑的五层台阶,它象征着整整五年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在这场反侵略战争中,苏联人民付出了极大的民族牺牲。几十年过去了,时至今日,俄罗斯人口的男女比例仍然女多男少,严重失衡。纪念碑两旁的大草坪上,用不同颜色的植物拼出了一组数字:“1941――1945”,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胜利与和平来之不易。
二战胜利广场
纪念碑的后面,是一座卫国战争博物馆,馆内收藏了许多珍贵文物,如:1945年5月法西斯德国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的原件、战争中苏军使用的方形喇叭、苏军士兵的日记、插在柏林国会大厦顶上的红旗……面对这些丰富珍贵的展品,我立刻回想起从小到大几十年来,所看过的许许多多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的影片:《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克柏林》《侦察员的功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最漫长的一天》《辛德勒名单》《瓦尔特保卫塞拉热窝》等等。“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这是伟大导师列宁的一句名言。不知不觉走进了馆内的哀悼厅,抬起头,只看见从宽敞巨大的顶棚上,垂下来一条条缀满玻璃珠的灯绳,这些灯绳上一共缀有2700多万颗玻璃珠,它寓意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的2700多万不幸死难者所流淌下来的眼泪,这些泪珠是那样的晶莹剔透,纯净无暇,一颗一颗,闪烁着圣洁的、永远不朽的光芒。
二战胜利广场雕塑
二战胜利广场一偶
秋色苍茫:游览圣彼得堡夏宫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是“活泼的快板”,采用回旋奏鸣曲式。乐曲一往无前遒劲浩荡的主题,让人联想到俄罗斯深秋大地上的猎猎秋风,古老原始而且粗犷,又稍稍有点儿野性。这音乐是作曲家从俄罗斯民间舞曲特雷巴克当中汲取提炼而来,它节奏强烈,欢快跃动,像火焰一样熊熊燃烧,这是强悍豪爽的俄罗斯人在金黄色的白桦林边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宗教节日,还有纷纷而下的落叶在一阵阵为他们尽情喝彩。
力士参孙喷泉
圣彼得堡秋天的黄昏阅尽人间秋色,这是一种大美境界。2016年9月21日。想不到圣彼得堡的深秋是这样的蓬勃热烈,万木争荣,生机盎然。下午,我们来到距圣彼得堡市约30公里的彼得大帝夏宫参观游览。夏宫位于芬兰湾南岸,占地近千公顷,富丽堂皇的皇家宫殿与精致典雅的欧式园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周围又有郁郁葱葱的大片森林悠悠环绕。它由瑞士建筑大师多梅尼克 · 特列吉尼设计,是历代沙皇的离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夏宫被法西斯德国军队占领,遭到了严重破坏。1941年12月,希特勒打算在这里隆重举行新年祝捷,此举激怒了斯大林,他痛定思痛,毅然下令苏联红军含泪炸毁了夏宫,使敌人的阴谋无法得逞。我们今天看到的夏宫,是战后按原样修复重建的,它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夏宫一偶
彼得大帝夏宫分为上花园和下花园,大宫殿坐落在上花园里,它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两层楼建筑。在大宫殿门口,我们见到一位头戴莫扎特时代假发套的民间艺人在吹奏长笛,笛声清亮悠扬,因入内参观需排队,我便认真听他吹了一曲又一曲,他的吹奏无论音准、音色、节奏、速度以及乐感等等各方面都十分完美,颇具专业水准,绝对能和我国交响乐团中的演奏员来比拼一下。终于,我们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进入了夏宫。和冬宫一样,现在这里也已经改建成了艺术博物馆,陈列着当年属于历代沙皇的各种奇珍异宝,但是它的一切内部装饰依然与当年完全相同,简直可以说是奢靡华丽,金碧辉煌到了极致。我们一一走遍了庆典厅堂、礼宴厅堂和皇家宫室,细细品赏着一件件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这是多好的艺术熏陶啊,真真是大开眼界!夏宫的两翼,各有一个巨大的穹顶,穹顶顶壁表面全部贴上了金箔,抬头仰望,真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金光灿灿,搞得人都有点头晕眼花了!
夏宫有“喷泉之都”、“喷泉王国”之美称,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其名曰:隆姆松喷泉。这里共有一百多座雕像、一百五十座喷泉、两千多个喷柱,还有两座阶梯形瀑布。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金字塔喷泉、太阳喷泉、橡树喷泉、亚当喷泉、夏娃喷泉等等。一座座喷泉造型各异,有人物、有动物,有植物,有希腊罗马各路神仙,惟妙惟肖,生动可爱,使人惊叹不已。
夏宫花园里的喷泉大宫殿前面,有座最大的瀑布喷泉组合,从上到下分为多级台阶。喷泉组合的中央,耸立着大力士参孙和狮子拼死相搏的雕像。大力士参孙把双手伸进雄狮的口中,用力把猛狮的上下颚掰开,清亮的泉水从狮子口中喷射而出,冲天的水柱高达22米。这座雕塑象征着当年彼得大帝领导俄罗斯战胜瑞典,奋力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建立圣彼得堡的丰功伟绩。一色鎏金的雕塑喷泉组合在蓝天白云下,散发出耀眼的金色光辉。喷泉射出的水柱晶莹闪亮,光彩夺目,阳光下散发出彩虹一般的七彩光芒。
导游告诉我们:夏宫花园建于1704年,是圣彼得堡第一座皇家花园:笔直的林荫大道、高大的树木、修剪整齐的灌木丛、造型别致的喷泉、花岗岩砌成的花圃、豪华的人工石洞……一尊尊精致的大理石雕像,让人联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璀璨杰作。
顺着夏花园宽阔的主干道一直向前走,走着走着,就来到了海边,这儿就是骇浪翻滚,无边无垠的并且闻名遐迩的波罗的海了。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唱片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我最喜欢听的是一张由“小提琴之王”海菲茨演绎的、弗利兹 · 莱纳指挥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为他协奏的唱片。这张唱片由世界著名的天碟录音师路易斯 · 雷顿担任录音和制作,因此演录俱佳。我家里的音箱是一对英国制造的“雨后初晴”20.1,功放和CD机都是英国的“瑟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