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爆发了一场著名的、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而爆发的现代战争,即发生在伊拉克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之间的海湾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虽然最终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手下败将,但就其于战争前后的一些谋略运用来说,还是可圈可点的。
比如,在海湾危机初期,萨达姆见机而作,成功地与宿敌伊朗化干戈为玉帛之举,就令人刮目相看。
意气风发的萨达姆(图像)
1990年8月,伊拉克武装入侵科威特,欲将其变成自己的一个省。此举引起了全世界的一片谴责声,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十分恼怒。
不久,美国便纠集多国部队开进了海湾,在伊拉克的南面和西面,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壁垒,目的在于迫使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
与此同时,全球许多国家对伊拉克实行了严厉的经济制裁。于是,比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想象中大得多的困境出现在了伊拉克面前。
国际社会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反应之强烈,是萨达姆总统始料未及的。
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图像)
在入侵科威特前,伊拉克已经和他的东部邻国伊朗打了八年的、胜负未见分晓的苦仗。虽然此时两国已经结束战争,但彼此之间的关系仍然十分紧张,战后的许多遗留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此种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进驻海湾,使得伊拉克腹背受敌,面临着灭顶之灾!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伊拉克革命委员会内部也有纷争。有的主张不顾一切地抵抗多国部队的进攻,同时也不能对宿敌伊朗过于客气。
萨达姆审时度势后,暗自思忖:在多国部队压境之际,如果伊朗再趁火打劫,从背后捅上一刀,伊拉克就有可能彻底完蛋!
审时度势的萨达姆(图像)
于是,萨达姆客观、冷静地对革命委员会的成员们说:“当前,多国部队是最危险的敌人。此时,如果能集中精力消除多国部队的威胁,那么,将来主宰海湾的还是我们。
为此,我们现在不仅不能和伊朗继续对抗,而应主动寻求得当的途径,与之和解,以争取伊朗的中立甚至友好态度。
这样,纵然会牺牲一部分国家利益,但可以改变我们当前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进而得以集中主要兵力对付多国部队。”
随之,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不到两周后的1990年8月15日,萨达姆开始实施他的外交战略,给他的宿敌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写了一封信。
伏案疾书的萨达姆(图像)
在信中,萨达姆说:“你所要的一切……都已实现。”这个“一切”是指两国停火后的边界问题、伊拉克撤出所占伊朗领土问题以及双方交换战俘等一直僵持不下的问题。
萨达姆完全同意了伊朗此前的有关要求:第一,关于《阿尔及尔条约》,伊拉克表示重新予以承认,从而收回了“ *** 河全部水域属于伊拉克的要求”。两伊重新划定以 *** 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的两国边界线。
第二,伊拉克无条件从1000多平方公里的伊朗领土上撤军。这些领土,都是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占领伊朗的。第三,伊拉克同意立即无条件交换战俘。
看到萨达姆的这封信后,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喜出望外。伊朗外长宣称,这是伊朗有史以来所取得的最大的外交胜利。
兴高采烈的拉夫桑贾尼(图像)
萨达姆在信中的系列“诚恳”的表态,并不是在虚张声势。因为,面对可能出现的严重危机,他不来真的不行!
于是,1990年8月17日,伊拉克单方面释放了伊朗战俘,并从两国1020公里长的边界线上撤回了全部驻军。
9月9日,伊拉克外长阿齐兹造访伊朗。这是伊拉克高级官员十一年来第一次访问伊朗。
在阿齐兹短短的、为期一天的访问中,又与伊朗达成了多方面的协议:其一,伊拉克将用石油,对伊朗给予一定的战争赔偿。其二,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所应承担的责任。
访问伊朗的阿齐兹(图像)
其三,伊拉克原则上同意,不愿回国的伊拉克战俘可以留在伊朗。其四,伊拉克将限制伊朗最大的反对派“人民圣战者组织”在其境内的活动。
作为交换,伊朗也做出了相应的姿态:第一,伊朗允诺伊拉克,在其与多国部队及 *** 国家军队交战时,不袭击伊拉克;第二,伊朗同意,不阻止经伊朗国境向伊拉克运送食品,为伊拉克提供一条“生命线”。
如此一来,两伊之间的“仇怨”不仅得到了“化解”,而且,伊拉克换得了伊朗的友好态度。
1990年9月12日,伊朗宗教领袖哈梅内伊发表讲话,谴责美国:“我们将把同美国在波斯湾的侵略、贪婪行径以及各种计划和政策展开的斗争视作为了 *** 而开展的圣战,凡是在圣战中牺牲的都将成为烈士。”
演讲中的哈梅内伊(图像)
伊朗官方也表示,不能容忍美国在海湾的存在,尤其是美国在 *** 最神圣的寺庙所在地沙特 *** 的存在。
同时,伊朗 *** 还考虑,届时将向伊拉克提供食品和药品。这是伊朗在海湾危机出现后,第一次公开表示将站在伊拉克一边。
综上所述可知,萨达姆这一外交战略的成功,既改变了自己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还得到了一个战时盟友。同时,为伊拉克争取战备时间,延缓战争爆发起到了重大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海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