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但首先,他对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进行了批判。
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有如下问题(书中总结,实际上不仅限于以下四点):1.理念作为事物的形式(本质),应该是寓于事物之中,而非独立于事物存在;2.论证理念的方法有问题,而且否定的东西、属性、关系等没有对应的具体事物,它们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如“坏的东西”、“白的”、“父子”等;3.柏拉图让非实体性的东西也具有理念,“分有”就成为了一种“诗意的比喻”而已;4.“理念”无助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不能说明事物的运动,而且,在具体事物之外又另外多了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理念,“工作量”加倍。
亚里士多德将“哲学”进行了分类。哲学由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艺术组成。其中理论科学包括了第一哲学(形而上学)、物理学(自然科学)和逻辑学(方法论),实践科学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及其庞大而复杂,他本人就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我们在此只能就他的核心理论——形而上学进行讨论。
在开始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讨论之前,我们要了解到,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逻辑学家,他的很多哲学问题都是通过逻辑学的方式去阐述的,这是基于思维和语言、主观理性和客观规律的同一性原理。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存在物,问的是“什么样” 的问题;形而上学则研究的就是存在本身,是“是什么” 的问题。存在已经是最大的概念了,所以我们无法用比它更高一级的概念加上一定的定义去描述它(后面会提到即“种+属差“的方法),因此,说明“存在是什么”,只能从它的内部入手。
“存在”包含两层意思:偶性和本然。偶性代表的是偶然的性质,比如“苏格拉底是白的”,苏格拉底也可能是黑的,“白的”是一种偶然的性质;本然,必然的本质,也即范畴,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逻辑学中的十大范畴,分别为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态、动作、遭受(不同的书翻译的不同,但大体一致),其中“实体”是核心的核心,其他一切范畴都要依存于实体而存在。因此,研究“存在” 的形而上学(第一哲学)就变成了研究“实体”(狭义)的 “实体学说”了。
实体学说主要围绕三个问题阐述:1.实体是什么?2.实体产生的原因;3.实体是如何生成的?
第一个问题,实体是什么?
首先聊聊实体学说最重要的“第一实体”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十个范畴中,只有实体是能够独立存在的。只有1.不述说一个主体;2.不依存于一个主体,两个条件都满足,才能称为实体(第一实体)。实际上,不述说一个主体是针对于种属概念而言,比如“苏格拉底是人”,“人”是用来述说苏格拉底的,但苏格拉底作为实体,永远不会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去述说其他主体;不依存于一个主体,是针对于属性,比如“苏格拉底是白的”,“白的”除了述说主语,还必须依存于主语,它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第一实体有如下特点:1.第一实体指的都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如“这一个”;2.与属性不同,第一实体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如“白的“与“黑的“是相反的,但“苏格拉底“不存在“反苏格拉底“;3.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即不存在一个实体比另一个实体更实体;4.实体是变中之不变,作为苏格拉底这个人,无论他是年轻还是年老,是 *** 还是运动,他始终是苏格拉底,变化的只是属性,实体是不变的。
回顾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可以发现,柏拉图的理念,其实是亚里士多德的“种属概念”,比如“这张桌子是桌子”,“这张桌子”是实体,“桌子”即桌子的理念,用以述说“这张桌子”。但是,种属概念也可以当做主体被述说,比如“苏格拉底是希腊人“、“希腊人是人”,前一个希腊人作为种属概念用以述说苏格拉底,后一个希腊人作为主语被“人”述说,“人”是更高一层的种属。
在此,亚里士多德又表现出了一种矛盾心态。他将种属概念称为“第二实体”,第二实体满足实体的第二个条件:可以不依存于主体独立存在,但不满足第一个条件:不述说主体。当然,在此,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希腊人” 理解也有两种,第一,“希腊人”指的是一个一个希腊人的 *** ;或者第二,“希腊人” 概念,即柏拉图的理念,可以被分有和模仿。
无论如何,当把“希腊人”认作实体后,通过“希腊人是人”、“人是动物”、“动物是生物”、“生物是存在”等一系列推论,最后可以得出“所有的种属概念都是实体”的结论,这便倒向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并且承认所有种属概念都是独立存在的。当亚里士多德表示“第一实体乃是在最严格意义上的实体”(比第二实体更实体)的时候,他也就与实体的特点的第三点“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相矛盾了。当然,回到最初,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还是有不同之处的,不同在于,亚里士多德反对以种属(理念)来说明具体的事物,而柏拉图则表示一切具体事物都是对相应理念的分有或模仿。
(未完待续)
––––––––––––––––––––––––––––––––
本系列主要参考资料:
赵林、邓晓芒的西方哲学史课程;
Samuel Enoch Stumpf, James Fieser 《西方哲学史》;
柏拉图对话录选:《欧梯佛洛篇》、《申辩篇》、《克里同篇》、《斐多篇》、《理想国》等;
其他不断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