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有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边陲重镇。百年前,这里出产了石油,从此玉门搭上了工业发展的快车,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特大城市。
然而随着石油的迅速枯竭,玉门发展的颓势也逐渐显现,到后来人口流失,产业凋敝,玉门也由市降格为镇。短短百年间,这个西北城市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呢?
小地方蕴含大能量
早在西晋时期,博物学家张华就在自己的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中记载:“寿延县南有石山出泉,县人谓之石漆。”
这里所说的石漆指的就是石油,由此可以看出,早在千年前生活在玉门的人们就已经发现了石油,并用来生火照明所用。而原句中的石山,经过考古和史籍记载推断,大概位置就在今天的玉门老君庙油田。
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在玉门一带并没有茂密的树林,当地人只是把石漆当做生活中木柴的代替用来生火做饭,或者军队驻扎在边疆时照明赶路的燃料使用。
但也足见玉门此处自古石油储量就颇为丰厚,以至于有传言称直到清末的时候,在石油储量比较丰厚的几个地方,一锄头下去可能都会有石漆冒出来!
时间来到了20世纪初,当时国内动荡,列强不满足于只占领土地,企图在中国的版图上找到油田,然后开采运输回国内牟取暴利。他们打着“给中国修铁路,发展完善的工业体系”的名号,肆意地在国土上勘探。
石油作为“现代工业体系的血液”直到今天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存在,对于当时动荡时期百废待兴,工业体系极度落后的中国来说,有没有石油对中国来说意义不大。
简单的说一旦让国外的科学家发现了我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那必将会引来豺狼虎豹贪婪的瓜分,对我国后面的工业建设将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好在当时国外的科学家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心思在玉门勘探,而且当时国外的科学家听说日本也在东三省勘探石油,但多年下来打了几百米深的钻井依旧没有收获。
想到自己这边在玉门也是多年勘探无果,最后在日本撤离勘探队后这批在玉门勘探石油的人员也选择了撤离。并且在撤离之后还不忘骂上几句“中国国土虽然辽阔,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贫油国,没有发展工业体系的潜力。”
后来的事我们也知道了,日本当初在东三省勘探的油田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我国团队勘探出了产量巨大的大庆油田,距离日本的勘探队只差一点距离,如果当初他们再往下打几十米钻孔说不定石油就会喷薄而出,到那时后果不堪设想,属实是国之大幸。
1937年中央地质勘查所从全国各地召集专业人员组成46人的团队奔赴玉门勘探油田,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玉门某处钻探深度为115.5米处开采出了石油。
“黑色的黄金”顺着钻孔喷薄而出的场景顿时掀起了一阵狂欢。十年间,玉门老君庙油田总计开采近50万吨石油,在当时中国全国的产油量中占九成之多,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前,玉门老君庙油田就是全中国工业发展源泉的重中之重,战略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继续建立重工业成为提振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而当时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位于东北,不管是后来东北重工业的振兴还是“一五计划”的实行都需要大量的石油,因此玉门老君庙油田就成为了国家重地关注的对象。
1950年,红头文件和相关政策的落地明确表示要将玉门建设成为西北的“石油重地”,在那个还吃不饱饭的年代,数十万的年轻人和工人在政策的号召下赶赴玉门油田参与石油开采和玉门的城市建设。
玉门的城市建设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按照石油工业城市建设,可以说当初玉门“高楼拔地起,道路条条通”的城市建设完全就是围绕着石油起家的。
因为建设目标明确,国家政策号召,群众动员速度快力量大等多个因素的作用,玉门市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便建设成了一个拥有上百万人口的西北大城市。
一夜崛起的城市
50年代和60年代是玉门市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国家政策第一波的基建支持建设,玉门市当时的GDP产值一度达到了全国前20的水平!
作为西北地区一夜兴起的小城市,玉门市既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只是作为一个屯兵扎寨的地方,也没有轻重工业的基础。它的兴起完全建立在石油开采的基础上,到了后来石油开采的利润占到了当地 *** 税收近七成。
也正是对于石油的过于依赖,为后来玉门市的没落埋下了隐患。
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口的大量流入,到了1958年的时候,玉门市建设了大量石化单位,向全国各地输送大量的石油人才。同年玉门市的石油产量占全国产量的八成。
医院,学校,超市等也成批建设,玉门市在50年代一片欣欣向荣。
时间来到了1963年,随着大庆油田结束实验性开发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全国石油产量的中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以大庆油田的开发为主。
此时的玉门市虽然全年石油产量占比减少,但在60年代的发展还是乐观。据统计,五六十年代玉门市一共向外输出了20万名石油专业人才,而且还输出了4000台专业设备,为全国各地石油勘探事业的进行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作为西部为数不多的大城市,玉门被国内媒体叫做“西部小香港”,改革开放之前香港相比较大陆绝对算得上繁荣,玉门被誉为中国石油的摇篮和发源地是绝对够分量的。
如果说50年代是玉门起家的十年,那么60年代和70年代就是玉门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国内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石油开采技术,使得玉门老君庙油田的产能达到了顶峰,年产最少60万吨。
玉门市也因此连续十年荣登“全国十大模范城市”的前三。高楼林立,工厂满地,排放的浓烟24小时不停,直冲天际。在给玉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当时还有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北京和上海一些生活条件不错的家庭甚至举家搬到玉门市开办工厂,一些大城市的人们也愿意在节假日带着家人来到甘肃的这个大城市旅游。
多种因素综合下,玉门市每到节假日和周末街上便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好在当时出行的方式主要是火车和自行车,街上很少有开车的,但即便如此,回想起那段玉门市最辉煌的日子老一辈脑海里的还是挤
昙花一现的辉煌
玉门市靠着石油起家,石油占到了当地财政收入的七成以上,这造就了玉门市一夜腾飞的辉煌。然而过于绑定石油的财政结构也注定了它的衰落也是迅速的。
改革开放后时间来到80年代,随着全国各地经济特区试点的进行,靠卖石油的玉门市在面对市场经济的巨大利润冲击下,GDP全国占比跌出了前50名的位置。
同时由于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而过去30年的过度开采已经导致了进入80年代后玉门市的石油年产量逐年下滑。到了80年代末,石油产量从当初鼎盛的60万吨每年跌到了35万吨每年。
而随着石油开采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大庆油田在80年代的石油开采量却是来到了亿吨级别。这也让一些人不仅发出“大庆即将成为第二个玉门市”的呼声。
其实对于石油枯竭的问题玉门市官员不是没有想过解决措施,早在60年代玉门市就出台了相关政策,希望趁着玉门市还处在上升阶段吸收一批轻工业厂。
但问题在于来到玉门市的人才大多是石化专业,并且玉门市地处西北,当地除了石油其他任何资源都可以说是聊胜于无,是一个典型的不能再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不管做出多大的让步,始终没有多少其他厂商愿意来到西北这块地方发展工业。这也就奠定了玉门必须与石油共存亡的基调,不可逆转。
到了80年代玉门市终于开始露出颓势,这时候也不得不做出改变了。
1985年,玉门市将石油管理局的三产推向了社会与玉门市当地的企业竞争。同时由于石油产量的逐年萎缩,实际上现在35万吨的产量根本用不着这么多石油工人。
无奈之下,玉门市石油管理局只能以买断6000名石油工人的工龄将他们送回社会另谋出路。
到了这里其实已经隐晦地传达了玉门走向没落的信号,那时候的街头巷尾总是能听到一个声音:离开了石油,难道我们玉门的百姓就活不下去了吗?
对于东三省的一些地方来说,失去了石油可能还可以依靠一些重工业基础带动经济发展,勉强不会对社会造成太大的冲击。可是玉门市资源型城市的发家道路注定了离开了石油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谁也不知道玉门市的将来会飞往何处。
春风不度玉门关
90年代,玉门市又陆陆续续裁员了40000名石油工人,原先一片繁荣的景象已经荡然无存。
节假日街上除了贩卖早点的小贩,着急上学的孩童,骑着自行车不知赶往何处的年轻人,便只剩下开采石油的机器轰鸣声在山谷中回响。
曾经因为石油的兴起聚集起来的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生计纷纷逃离这个西北城市,趁着改革春风吹响沿海地区开始了自己下海经商的创业闯荡,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只给玉门市留下一片寂静。
2001年,人口的流失,产业的套路,石油的没落,终于在这一年给这座“西北小香港”来了致命一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宣布将玉门油田生活基地搬迁,只留下石油开采基地正常运行。
玉门的居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人走茶凉”。更加让人绝望的是,由于连续几年 *** 财政入不敷出,当地公务员的工资都已经发不出来,而搬迁工作又需要至少2个亿,后续的基础设施建设少说还要掏5个亿腰包。
这等于是自己掏钱给自己挖坟还得负债笑脸干,尴尬不尴尬。
而且过去半个世纪过度开采石油也给玉门市带来的许多生态问题,例如频繁爆发地震和泥石流,废气废水的排放也给玉门市的水资源和空气造成影响。
到了2003年,玉门市由于人口跌破50万被降格为镇,宣告了玉门彻底的没落。如今玉门的常住人口为13万左右,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就算在当地长大也大多选择出去打拼,这座城市的辉煌留在历史里,现在只剩下一些废弃工业厂区还在诉说着当初的辉煌。
结语
玉门油田,这个新中国石 *** 业的老兵,为新中国的发展流干了最后一滴血,它伤痕累累的同时却也功勋满满。
如今的玉门市开展了工业旅游项目,当地 *** 准备将之前废弃的石油工业产区开发成工业旅游城市的试点。
这样一来,前往玉门旅游的人们可以亲眼看看当初玉门老君庙油田的开采过程,也能给当地 *** 带来旅游受益。
“吃水不忘挖井人”,新中国的繁荣离不开每一个像玉门这样的城市的牺牲,它将永远被记载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