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阳江鸿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世添身上有一股创业者吃苦、守信、务实的品质。他1982年辞职下海,商海搏击39年,把亲手创办的鸿丰五金小刀厂从一家阳江本土的手工作坊升级为“中国小刀中心”。陈世添带领企业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跑运货到开工厂;从年产值300万元的小作坊,发展为年产值近8000万元的行业佼佼者;从东砵村一间不足600平方米的小厂房,扩展为占地18000平方米的集产销研发一体化的大公司;从低产能的手工作坊,到拥有3条半自动生产线的科技型工厂,这一切见证了陈世添本人创业之路,也见证了阳江企业的发展历程。阳江鸿丰实业有限公司在全国五金刀剪行业享有盛名,先后获得“优秀民营企业”、“工商纳税先进单位”“全面质量管理达标企业”、 “阳江市江城区重点发展工业企业”、“中国小刀中心”、“广东省小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阳江市知识产权保护重点企业”、“阳江市专利工作先进企业”,通过了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鸿丰牌小刀”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中国刀剪知名品牌”;“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连续二十三年被评为“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陈世添本人被评为"阳江市劳动模范"、“公益之星”、2017年被中国日用五金技术开发中心聘任为中国日用五金行业专家委员。总结鸿丰的发展历程,陈世添感慨地说:“敏锐果敢,让我抓住商机;吃苦守信,让我在竞争中得以立足。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更要有创新思想和有创新行动,最后才能有收获。”
诚信立身
陈世添是阳江市江城区城西镇(现属中洲)碧桥村人。父母是地道的农民,陈世添从小跟父母干农活,深受善良朴实的双亲影响。1974年,陈世添高中毕业后被抽调到公社干活。那一年,陈世添18岁,背着一张草席走出家门。
“什么活都肯干,什么事都肯做”。陈世添成了公社一名“谁都可以调遣”的打杂工,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在农机站修理打谷机、修手扶拖拉机、学开货车、参加机器原理培训,这些活又苦又脏。然而,陈世添不怕。这些磨砺,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了阳江草根创业热潮,一时间,小作坊、小厂房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看到身边一些人自己经商日子渐渐好了起来,陈世添坐不住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1982年夏天,在众亲友惊诧的目光中他辞职了,在农机站隔壁巷道修单车,没有资金支撑,从自己拥有的手艺开始单干。
此后,陈世添靠着技术过硬和诚实守信,被人雇请修农机,借钱买车搞运输。由于城信,一些客户都主动找上门来,将业务交给陈世添。没有钱请帮工,一切自己干。那时年轻肯吃苦,白天连着夜晚拼命干。一段时间,晚上把煤运回,陈世添顾不上休息,提着铁铲将10吨、15吨的煤全部卸下来。第二天一早,又急急忙忙出车。这样没日没夜地干,一年半后,陈世添赚到了20万。他不断扩大业务,买了四辆货车,为当时阳江著名的国营小刀总厂、电磁厂、稀土厂以及闸坡渔港拉货,业务延伸到了北京、上海和湖南等地。
创业路上没有一帆风顺。跑运输风险大,1993年,一辆货车发生追尾事故、一辆撞断了路边变压器电线、一辆被人偷偷卸货,3起意外事件损失了100多万元,陈世添的事业低落低谷。正当陈世添茫然之时,阳江国营小刀总厂一名职工找到陈世添,主动邀请他合作开办五金厂。1994年他们共同投资建了一间小厂,陈世添迈开了进军阳江刀剪企业的第一步。
回想起这些,陈世添感叹:“一个人为人正直,讲诚信,是会有回报的。”
敢于拼搏
两年后,双方分开经营。陈世添坚持诚信经营,迎来了众多客户,当年就获得了两张大订单。围绕着诚信经营,陈世添在众多的五金企业中率先进行了ISO9001认证,引进了五名专业技术人员,与广东工业大学联合成立了企业研发中心,进行产品技术革新,确保了自己生产的多功能小刀始终处在同行业领先地位。陈世添独自经营后,产品就有了自己的商标,先后获得80多项专利。
仿佛是上天故意对陈世添的考验,2000年中秋前,一场大火将2000平方厂房夷为平地,直接损失达 100万元,多年的心血化为灰烬,陈世添欲哭无泪啊!然而,铮铮汉子,绝不向挫折低头。首要是自己沉静思考,在工人面前绝不唉声叹气,给工人以信心。同时,做好工人的思想工作,迅速搭建临时工场,恢复生产,稳定客户。正是陈世添一惯的声誉和对社会的贡献,困难时刻,他也得到 *** 和工人们的帮助。江城区、城西镇 *** 及时伸出了援手,组织发动工人帮助重建厂房,供电部门积极送电,保险公司迅速支付第一笔30多万元的赔付款,工厂在废墟上迅速恢复生产。50多名工人对他不离不弃,加班加点帮助重建厂房。仅用了6个月时间,一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厂房拔地而起,隆隆的机器声重新响起,鸿丰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一切从头再来。又经过5年奋斗,2005年,鸿丰完成了从“小船”向“大艇”的蜕变,从阳江1500多家五金企业中脱颖而出。厂房面积扩大到1.8万平方米,总产值从2001年的2000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6000多万元;员工人数从建厂初期的40多人增加到350多人。2005年,获广东省名牌产品,中国刀剪行业十大品牌,中国AAA级质量达标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纳税A级单位。
勇立潮头
“创业路很难走,如果我能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解决一个行业瓶颈,也算不枉此生。” 陈世添认为,鸿丰是“中国小刀中心”,要有担当,有责任为行业解决技术难点, 2013年,他下定决心发起“砂房的革命”。
在传统的五金刀剪生产过程中,打磨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道重要工序,阳江甚至全国的大部分五金厂是通过打磨机和熟练打磨工人完成的。然而,这种方式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工人受伤、打磨成品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存在熟练工用工成本高、年轻人不愿意接班、导致打磨熟练工“断层”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五金刀剪制造企业。
2013年,陈世添定义为自己二次创业的启航年。通过市场分析,他认为传统生产工序走向机械化、自动化是大势所趋。抱着对行业的执着和家乡的热爱,他决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行业技术、设备一片空白的情况下,与阳江一家机械制造公司合作,投资研发“打磨机器人”,探索传统五金抛磨这一关键工序的革命。到2018年,数控砂带磨床已经做到了第九代产品,一系列的研发投入累计花了2200多万元。他坦言,自己最初要做这件事时并不被旁人看好,当时阳江也没有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去研发这类高端设备。每一步走得艰难,然而,五年再创业的辛酸和数控砂带磨床取得的成绩,都让陈世添引以为傲。
数控砂带磨床解决了行业的一大痛点,该设备环保安全,效率高,质量好等优点,深受企业欢迎。鸿丰实业的生产线早已全面使用数控砂带磨床,2016年起,数控砂带磨床产品开始对外销售,至今销路畅通,阳江以及国内外知名五金刀剪生产企业都在使用鸿丰的设备。目前,该设备已累计为公司新增了4000多万元的产值收入。
从零起步大投入研发填补市场空白,近年来,该项研发相继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省、市重大专项资金支持。陈世添说,研发不停步,将继续优化数控砂带磨床系列产品,并制造出更多智能化设备。
热心公益
“我一直认为我属于社会,我的成功是社会给的。我的肩头挑起的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重担,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因此,对社会的感恩和图报,一直是我摆在与工作同等位置的重要一部分。”怀着一颗感恩和回报的赤子之心,陈世添近年在公益事业上总投入已达数十万元。2004年,他获评阳江市“公益之星”。
感恩社会,回报家乡。在资助阳江市体育馆建设的活动中,在庆祝江城建区十周年运动会的捐款会上,在筹资建设江城强制戒毒所,汶川地震等的倡议中……随处可见到陈世添活跃的身影。
陈世添没有忘记对家乡的承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铺开初期,他就开始为碧桥村600名困难村民全额代交基金,全村房屋保险。他又捐款数万元,帮村民买来抽水泵,解决了村上500亩冬种田地的用水问题。捐资1.5万元修建碧桥村道,帮助母校碧桥小学在每间教室和办公室安装风扇、窗户,更新了教师购办公桌,电脑设备,改造教学环境。
陈世添还把这种爱国爱乡的深情植根在了儿女心灵深处。儿子留学英国攻读硕士研究生,学成之际,获得了一个拿“绿卡”的机会。得知这一消息,陈世添和儿子在电话里说的第一句话是:“无论如何都要回到中国,在阳江创业!”为家乡建设出分力。
回首近40年来的奋斗历程,陈世添感慨万千:“我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党和 *** 的好政策,感恩党和人民给我的机会。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勇立潮头。”朝着冲刺中国名牌、中国制造的新目标,陈世添坚持不懈,继续商海激浪。
编发: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