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穆旦的冬写于(穆旦的冬表达了什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穆旦的冬写于(穆旦的冬表达了什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穆旦的冬写于(穆旦的冬表达了什么)

穆旦《冬》赏析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只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激流溢于心田,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

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858e884a0100vkkt&url=http://s7.sinaimg.cn/orignal/565d5d3fn96f192d8d466

2

寒冷,寒冷,尽量束缚了手脚,

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了口舌,

盛夏的蝉鸣和蛙声都沉寂,

大地一笔勾销它笑闹的蓬勃。

谨慎,谨慎,使生命受到挫折,

花呢?绿色呢?血液闭塞住欲望,

经过多日的阴霾和犹疑不决,

才从枯树枝漏下淡淡的阳光。

奇怪!春天是这样深深隐藏,

哪儿都无消息,都怕峥露头角,

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

仿佛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

3

你大概已停止了分赠爱情,

把书信写了一半就住手,

望望窗外,天气是如此萧杀,

因为冬天是感情的刽子手。

你把夏季的礼品拿出来,

无论是蜂蜜,是果品,是酒,

然后坐在炉前慢慢品尝,

因为冬天已经使心灵枯瘦。

你那一本小说躺在床上,

在另一个幻象世界周游,

它使你感叹,或使你向往,

因为冬天封住了你的门口。

你疲劳了一天才得休息,

听着树木和草石都在嘶吼,

你虽然睡下,却不能成梦,

因为冬天是好梦的刽子手。

4

在马房隔壁的小土屋里,

风吹着窗纸沙沙响动,

几只泥脚带着雪走进来,

让马吃料,车子歇在风中。

高高低低围着火坐下,

有的添木柴,有的在烘干,

有的用他粗而短的指头

把烟丝倒在纸里卷成烟。

一壶水滚沸,白色的水雾

弥漫在烟气缭绕的小屋,

吃着,哼着小曲,还谈着

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

北风在电线上朝他们呼唤,

原野的道路还一望无际,

几条暖和的身子走出屋,

又迎面扑进寒冷的空气。

1976年12月

注:本诗第一章,在初稿及《诗刊》1980年第2期刊载时,每节最后一行均为“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诗人曾将本诗寄给朋友,经杜运燮提议,认为如此复沓似乎“太悲观”,故改为不同的四行。穆旦家属和杜运燮所编《穆旦诗选》(1986)收入的即为诗人的改定稿。这里选用的是《穆旦诗选》版本。

《冬》研读

http://blog.sina.com.cn/oldkingli

一、作家自述

秋天最易于得到感想,不知你爱秋天和冬天不?这是我最爱的两个季节。它们体现着收获、衰亡、沉静之感,适于在此时给春夏的蓬勃生命做总结。那蓬勃的春夏两季使人晕头转向,像喝醉了的人,我很不喜欢。但是秋季,确实令人沉静多思,易于写点东西。

(摘自郭保卫:《书信今尤在 诗人何处寻——怀念查良铮叔叔》,《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第171-17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总的说来,我写的自己觉得不够诗意,即传统的诗意很少。这在自己心中有时产生了怀疑。有时觉得抽象而枯燥,有时又觉得这正是我所要的,要排除传统的陈词滥调和模糊不清的浪漫诗意,给诗以严肃而清晰的形象感觉。

(摘自《穆旦诗选·后记》,第15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二、重要评价观点

他的这首《冬》可以放在他最好的作品之列,而且更有深度。

这原因,据我看是两个。一个是他真的有感,不是一次偶然的冲动,而是长年累月积累起来的深刻感受。另一个是诗艺上的严格。格律谨严,大多数诗行字数一样,脚韵从头到底(每节2、4、5行之末押韵),不让任何浮词、时髦词、文言词进入。他的诗歌语言最无旧诗词味道,同过去一样是当代口语而去其芜杂,是平常白话而又有形象的色彩和韵律的乐音。……

因此,从任何方面说,《冬》都是一种恢复,又是一种发展。熟人们几乎是像期待济慈的莎士比亚化阶段那样期待着穆旦的新的诗歌年华。

(摘自王佐良:《穆旦:由来与归宿》,《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第6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在《冬》里一片交响音乐中,突出的调子是:生命跳动在严酷的冬天,渴望感情的热流的温暖。诗人在冬天里有好梦,他奇怪为什么深藏的春天还没有一点儿消息。从季节看,是从春到冬,大自然逐渐萧条,而从诗人的心境看,似乎他的希望在逐渐复归。春日里他感觉到过一刹那生的进攻,夏日里他透露出关心国家大事,秋日里他恬静安详,总结,沉思,冬日里他复活了种种希望。所以尽管这些诗看去与时代社会无甚关系,实际上有一条感情的线索可寻。在最幻灭、最绝望的时候,诗人仍怀有一丝最潜在的希望,到十年浩劫结束的时候,诗人的心灵真正开始复活了。这些诗也说明了穆旦诗一贯的内涵。

(摘自蓝棣之:《论穆旦诗的演变轨迹及其特征》,《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第7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穆旦是个深思的人。他特别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现代人,具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特有的思想和感情,对许多新问题进行思索。他想得深,对生活开掘得深,对灵魂深处的痛苦和欢欣进行细致剖析,但又竭力把内容压缩在尽可能少的字里行间,以获得强烈的效果。

(摘自杜运燮:《忆穆旦》,《新晚报》(香港)1979年2月27日。)

他创造了仅仅属于他自己的诗歌语言:他把充满血性的现实感受提炼、升华而为闪耀着理性光芒的睿智;他的让人感到陌生的独特意象的创造极大地拓宽和丰富了中国现代诗的内涵和表现力;他使疲软而程式化的语言在他的魔法般的驱遣下变得内敛、富有质感的男性的刚健;最重要的是,他诗中的现代精神与极丰富的中国内容有着完好的结合,他让人看到的不是所谓“纯粹” 的技巧的炫示,而是给中国的历史重负和现实纠结以现代性的观照,从而使传统中国式的痛苦和现代人类的尴尬处境获得了心理、情感和艺术表现上的均衡和共通。

(摘自谢冕:《一颗星亮在天边》,李方编《穆旦诗全集》,第22页,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三、作品简析

穆旦的《冬》写于1976年12月,原载于《诗刊》1980年第2期(总标题为“穆旦遗作选”),后选入《穆旦诗选》。它实践着穆旦一贯以“张力”构诗的艺术理念,并还原出在历史冲击下个体的真实的情感与思考。“张力”在《冬》中首先表现为场景的交织所形成的多声部的效果,而这不同场景的交织正呼应着他诗歌意蕴的丰富性。诗歌中有自我经验的描述——第一节以四个由“我爱在……”开头的冬季生活情景组成。诗歌中也富有思辩色彩,第二节与其说是对自然季节更替的咏叹,不如说是对于生命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吟唱和思考。最后一段“奇怪!春天是这样深深隐藏/哪儿都无消息,都怕峥露头角/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仿佛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则将意旨直指时代与民族,蕴涵着他对于新时代精神、新的人的面貌的热切盼望和对现状的深邃思考。第三节使用四个第二人称“你”作为每段开头来进行组织,将诗歌的抒情主体广泛化了,其实也可以看作是泛化了的自我话语。如“你疲劳了一天才得休息”与“你虽然睡下,却不能成梦/因为冬天是好梦的刽子手”,两种思想感情的内在意义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形成了张力之美。而最后一节则转变为另外一种高度诗化的手法来表现冬季,并无一个“冬”字,而依*身份模糊的“人”的活动场景,处处营造着“冬”的气氛——“几只泥脚带着雪走进来”以及“几条暖和的身子走出屋/又迎面扑进寒冷的空气”都是如此。诗歌各部分意义之间的独立和关联,语码和意旨之间的张力使得诗歌的意义空间得以扩展;“张力”在诗歌当中还表现为感性和知性的结合,从而实现了“生命的同化”。诗中含有的思想含量也通过直接表达思辩的诗句来传达,但诗人更主要地是将思想知觉化了,将主体的心灵活动和观念外化为具体的活动场景、身体感知和生理意象

更多穆旦的冬写于(穆旦的冬表达了什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