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黄河大合唱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风格(年会黄河大合唱),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黄河大合唱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风格(年会黄河大合唱)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黄河大合唱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风格(年会黄河大合唱)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雪红 通讯员 吕莹 张宏勃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9月8日,三门峡市黄河公园中部广场上,千余名合唱者唱响了《黄河大合唱》,将“中流砥柱”第六届中国(三门峡)黄河大合唱艺术节推向了 *** ,现场观众手舞国旗心潮澎湃,共同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本届艺术节于9月6日开幕,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共29支合唱团1700人在三门峡文博城举行合唱比赛,经过激烈角逐,陕西西安人民剧院合唱团等9个合唱团获得“黄河杯”金奖、廊坊市群艺馆乐乐乐合唱团等10个合唱团获得“砥柱杯”银奖、中国水电十一局合唱团等7个合唱团获得“天鹅杯”铜奖。艺术节期间,与会专家学者以“纪念《黄河大合唱》创作80周年,弘扬红色传统、建设文化自信”为主题进行了研讨,国内文化旅游界专家围绕黄河大合唱品牌提升和三门峡城市形象进行了讨论,特别邀请到了《黄河大合唱》词曲作者的后人,讲述他们父辈的创作经历、历史背景,以及对《黄河大合唱》、对“黄河明珠”三门峡的情感。

80年前《黄河大合唱》第一次在延安唱起时,得到了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认可,歌声迅速传遍了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奔赴前线、抵御外敌。经过80年来几代音乐人的不懈努力、不断传承,《黄河大合唱》已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伟大经典,是中华民族伟大气魄和时代精神的象征。

1958年,《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光未然先生来三门峡采风,抒写了著名的《三门峡大合唱》。2014年,“中流砥柱”中国(三门峡)黄河大合唱艺术节首次举办,来自全国各地近万人参与,他们当中上有七十多岁的老者,也有上学的孩子,更有农民、工人、干部、军人等各种身份。2015年三门峡被中国合唱协会授予“中国合唱协会(三门峡)合唱基地”,是中西部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三门峡市是1957年伴随万里黄河第一坝新兴起来的城市,“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春水一城花”,城市、黄河和森林交相辉映,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城市名片。每年11月初到来年4月,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西伯利亚飞到这里过冬,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三门峡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大天鹅之乡”。

黄河岸边唱黄河,中流砥柱抒情怀。三门峡市自2014年起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三门峡)黄河大合唱艺术节,已成为沿黄九省(区)乃至全国合唱爱好者的盛会,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是三门峡市宣传黄河文化的又一张名片。

更多黄河大合唱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风格(年会黄河大合唱)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