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正文共3266字,阅读约9分钟】
1.偶然的诞生
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起义军攻占巴士底狱,夺得了巴黎市府政权,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不得不表示屈服。随后经过多次对抗,以人民为代表的立法议会(前身为制宪议会,制宪议会解散后成立了立法议会)取得优势,1791年10月,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让欧洲其他封建统治者感到不安,普鲁士、奥地利成立联军准备干涉法国国内局势。1792年4月,在反复的争论不休后,法国国王终于决定对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宣战,以捍卫革命的果实。
在法国边境地区,因为面临战争的威胁,人们心情沉重,情绪激昂、惶恐不安。每一个村庄,每一座城镇,志愿者和国民卫队都已经武装了起来,士兵们集中在各个营地里。尤其在阿尔萨斯地区,用肉眼就能看到莱茵河对面普鲁士军队在向前推进,局势已经万分紧张。
德法之间延续了上千年的战斗,只需要一声令下就将再度开始。这一次,一方是以捍卫自由的名义,另一方则是以维持旧秩序的名义。
时间来到1792年4月25日,当驿站信使将宣战的消息从巴黎带到斯特拉斯堡时,当地所有人都沸腾了起来。号音嘹亮,喇叭劲吹,军乐队奏响战歌,人们热情洋溢、斗志昂扬。整个城市的所有地方,一切演讲,一切报纸,一切宣传画,一切人的嘴巴都在重复着铿锵有力的呼声:“公民们,武装起来,让那些头戴王冠的暴君发抖吧!前进!自由的孩子们!”这些火热的话语每一次都获得群众狂热的欢呼。
斯特拉斯堡市长弗里德里希·迪特里希男爵是一个进步的贵族,他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争取新自由的事业。他从一个 *** 匆匆赶赴另一个 *** 去激励民众,派人给出征的士兵送去犒劳的酒食。晚上,他邀请全体军事指挥官和军官及同僚,来他府邸参加告别晚会。
在聚会中,市长迪特里希遇到了要塞部队年轻的上尉鲁日,他想起半年前这位军官在宪法颁布时写过一首很不错的自由颂歌,作品朴实无华,很适合歌唱,军乐队排练一下就能在广场上演奏。因此,迪特里希很随意地,如同请熟悉的朋友帮忙一样,问鲁日上尉是否愿意在这个爱国情绪高涨的日子里,为即将出征的军队谱写一支战歌。
鲁日是个谦逊的普通男子,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大作曲家——他的作品从未被刊印过,他投递的歌剧均遭拒绝,但他深知自己即兴创作的诗歌写得很不错。为了让在座的达官贵人和朋友高兴,鲁日上尉欣然从命。
2.一夜的天才
聚会已经结束了,夜幕笼罩着千家万户,但整个城市仍然激动万分。
鲁日上尉也是如此,他回到自己的家中,心情仍然异乎寻常地激动。他牢记着自己的承诺,要尽快谱写一支进行曲,为莱茵军谱写一首战歌。他不安地在房间里来回走动,要怎么开头呢?各种宣言、演讲、祝酒词,所有鼓舞人心的呼声此刻仍在脑海里翻腾。他下意识地写下头两行,这只是那些呼声的反响、回声和重复。
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
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
他随后停下,愣住了,开头写得不错。他赶紧取出小提琴,给开头的歌词配上适合的几拍节奏,然后又急匆匆接着写下去。他的胸中如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牵引着他向前,在街上、聚会上听到的一切言辞,对暴君的憎恨,对乡土的担忧,对胜利的信心,对自由的热爱——顿时都汇合到了一起。
鲁日根本不必去创作,不必去虚构,他只需要把今天听到的话都押上韵,配上激动人心的旋律和节奏,这首歌就成了。
鲁日奋笔疾书歌词和乐谱,越写越快,就像在记录别人的口授一样——这本非他自身所拥有的 *** ,而是在这个特殊时刻,被周围环境所调动起了心中特有的魔力,在这一瞬间迸发而出,把这个可怜的业余作者千百倍拔高,把他像一枚火箭一样射向群星,一夜之间便让鲁日上尉跻身于不朽人物的行列。
东方破晓前,这支不朽的名曲在一气呵成中宣告完成。
第二天,鲁日上尉怀着一个作者急不可耐的心情赶到市长迪特里希家中,献上他一夜之间的作品。当天晚上,就在市长的家里,由市长亲自作为男高音歌手向社交界人士进行了首次公演,听众们似乎很友好地鼓了掌,也许是出于礼貌对在座的作者不可缺少的恭维。
这些人丝毫没有预感到,一支永恒的旋律已展开翅膀飘落尘世,降临在他们面前。因为这首一开始叫做《莱茵军战歌》,后被称为《马赛曲》的歌曲,在那第一次演出时不可能真正显示出它的力量。《马赛曲》不是一支为嗓音悦耳的男高音创作的歌曲,而是一支情绪激昂、节拍强烈、富有战斗力的歌曲。它不是为那些 *** 欣赏的观众而创作,而是为那些共同行动、共同战斗的人而创作。它不适于单独一个女高音或男高音演唱,而适于成千上万群众一起引吭高歌。
即便是一夜之间创造了这一奇迹的鲁日上尉,也和其他人一样,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那一夜像梦游者一样在守护神的引导下创作的东西多么重要。他怀着小小的虚荣心,让人誊抄了复本送给莱茵军的将军们,然而并没有获得多少回应,这首歌随后就被人遗忘。
然而,一件作品固有的力量是不会长期深藏不露或被禁锢的。一件作品只要能给人力量和 *** ,哪怕是仅有一个人,那也足够了,因为任何一种真正的热情本身还会激发出创造力。
3.席卷法国的浪潮
6月22日,在法国的另一端——马赛,宪法之友俱乐部举办宴会送别志愿者。长桌旁坐着500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们的情绪就4月25日斯特拉斯堡人一样激昂。
宴会上,一个名叫米雷的年轻人突然把玻璃杯一放,站起身来。全场安静,所有人都望着他,以为他要演讲致辞。然而这个年轻人没有说话,而是高高举起右手挥舞着,开始唱一首歌。
这首歌谁也没有听过,也不知道怎么到他手里的!“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这歌声犹如火星落进了火药桶,瞬间点燃了在场年轻人心中巨大的火花。
所有这些明天就要出发,准备为自由而战,为祖国献身的年轻人感到这首歌的歌词表达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意志和他们最根本的思想。歌声的节奏让他们无一例外都感到极度兴奋,他们激动的站起身来,举起酒杯,雷鸣般地一起高声唱着:“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街上的人们好奇地挤过来听他们在唱些什么,很快也跟着唱起来。第二天,这首歌已经广为流传,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唱这支歌。
7月2日,随着500名义勇军战士出发,这首歌也跟着他们一起出发,他们走到哪儿就唱到哪儿,很快就传遍了路过的每一个村庄。人们不知道这首歌的来历,不知道作者是谁,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创作的,但随着马赛营把这首歌带来,人们把它称为《马赛曲》。
7月30日,马赛营以军旗和《马赛曲》作为前导穿过市郊进入巴黎,激昂的歌声伴着行军步伐和鼓点、号音,震撼了沿途欢迎的人群。歌声像雪崩似的扩散开去,势不可当,这首《马赛曲》俨然已经成为了新的革命代言人,一两个月后,它已经成为了人民的歌,全军的歌。
其时,默默无闻的工程兵上尉鲁日正在一个小驻地的营房里,画着防御工事的图纸,当他在报纸上看到那首战歌像暴风似的征服了巴黎的消息时,他简直不敢相信。
这真是命运无情的讽刺,《马赛曲》响彻云霄,整个法国却没有一个人关心它的创作者鲁日上尉。甚至,这位革命的诗人还被作为反革命分子被逮捕监禁,并指控犯有叛国罪,直到罗伯斯庇尔被推翻,监狱的大门被打开,法国革命才得以免除把不朽的革命歌曲的作者送给“国民的剃刀”的耻辱。
倘若鲁日上尉当时果真被处死了,倒还死得壮烈,不至于像后来那样潦倒。因为不幸的鲁日在他四十余年的人生里,仅有一天真正富有创造性,他被赶出军队,被取消了退休金,他写的诗、歌剧、文章不能发表,不能演出。
命运对这位擅自闯入不朽人物行业的业余作者施以了最大恶意,这个小人物做过各种各样并不太干净的小营生,艰难地度过了他渺小的余生。
1836年,鲁日以76岁高龄在舒瓦齐勒罗瓦去世,此时已没有人知道他是何许人,没人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又过了一代人的时间,直至一战爆发,这时《马赛曲》已成为法国国歌,鲁日上尉的遗体才被移葬到塞纳河畔的荣军院,和拿破仑·波拿巴的遗体放在同一个地方。这样,一支不朽名曲的极不出名的作者,以独一无二的一夜诗人的身份,终于长眠在令他感到失望的祖国的荣誉墓地。
【故事取材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