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要娭(嘟)唱歌(嘟)唱唔(呀)成,衣衫(嘟)穿成(嘟)苦(呀)瓜棚(啊)。结头(嘟)打成(嘟)千百(呀)只,油污(嘟)刮得(嘟)三(呀)斤零(啊)。——《要娭唱歌唱唔成》
行走在湘赣边境铜鼓县的田塅山野乃至屋场里,如果遇上中年男女相聚,往往会听到客家山歌。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修河上游,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名铜鼓。铜鼓客家山歌源于广东、福建,由赣南客家移民带入。清康熙年间铜鼓的山区农村便有独特的客家山歌、小调流传,它根植于现实生活中,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山野自然之音,在艺术上有独特之处。
一大山里生出动人自然之音
铜鼓县山水秀丽、风情浓郁,除聚居河谷平原的本土人外,就是聚居在崇山峻岭、边远山坑的客家人。“我是铜鼓客家人,过去叫我是棚民,明清迁徙寻温饱,如今上山致富勤,小康路上往前奔”。铜鼓客家山歌源远流长,亦唱亦说。铜鼓山里有的是山歌手,来铜鼓学唱客家山歌、聆听客家山歌最好不过了。
铜鼓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口头创作的结晶,大都反映山区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人情和男女爱情。由于客家人晚于本地人入迁,只能居住在深山老林,开门见山、耕地种地、辛苦劳作。旧时候,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不仅受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榨,而且还要受族权的压迫和本地人的排挤,生活非常贫苦。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他们离开家门,走进原野山谷,登上大山时,美丽的大自然使他们大开眼界,情不自禁哼唱山歌,宣泄澎湃于胸中的丰富感情。
自编自唱、反映自己劳动生活感受的山歌,就像大山里生出的自然之音,既是客家人口头创作的大众文娱形式,也是流传已久、别有情趣的客家民俗。在铜鼓的大山里,无论男女老幼都能唱上几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客家山歌,正如歌手所唱的:“客家人爱唱山歌,山歌好比牛毛多,唱过三天并三夜,还没有唱只牛耳朵。”
二生活里的原生态山歌
铜鼓客家山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上山《打鼓铲山歌》,下河有《滩歌》,妇女纺线有《车车歌》,孩童游戏有《螃蟹歌》,传授知识,倾吐爱情,打趣逗乐,有各种各样的《盘歌》。客家山歌根植于深厚的民众土壤之中,保持着原始、古朴风貌,有一种粗犷豪爽的“野味”。客家山歌的音调依据客家语言的语气跌宕起伏,跳跃性很大,音调铿锵,节奏明快,语势讲究,以纯正的客家音乐语言,形成了撼人心魄的声腔艺术。铜鼓客家山歌的结构多为“二句式”“五句式”和“长短句式”。其中,“长短句山歌”又称“急板山歌”,唱句随长随短,节奏可伸可缩,见景生情,即兴而歌。四句垛板一气呵成,另外还有灯彩歌、婚礼歌和丧事歌等多种形式。
客家山歌的歌词形式
铜鼓客家山歌的歌词形式一般是七言四句和七言五句,也有在七言五局基础上发展的长短句叙事山歌。歌词稍讲平仄和韵脚,琅琅上口、唱来顺畅。它的曲调分类有两句乐段和五局乐段,其中五句乐段,其中五句乐段又有“满板”和“急板”之分。从内容上看,客家山歌有诉苦类、爱情类、劳动类、劝善类、故事类、故事类、歌颂类、生活类等,其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轮唱、齐唱。如同我国浩瀚的民歌一样,铜鼓客家山歌运用了比兴、借代、讽喻、映衬、双关灯多种方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使山歌生动、活泼、发人深思,并以此著称于世
客家山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从铜鼓客家山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可以看出它受了南朝民歌——江南“吴歌”的影响。北歌粗犷,南歌婉约,客家山歌婉约细腻者多,粗捍雄健者少,喜欢运用双关语的表现手法。
文化的交融
铜鼓客家山歌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铜鼓,在与本土文化、周边客家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风格。铜鼓客家山歌语音音调依据客家方言的语气、语势修饰美化、跌宕起伏,保持着纯正的客家音乐语言,产生了撼人的艺术感染力,是赣西北民间艺术的瑰宝。
铜鼓山歌
“红军一来晴了天,穷苦人民笑连连;五荒六月有饭吃,寒冬腊月有衣穿。”
“要吃柑子把树栽,要饮泉水把井开;穷人要想把身翻,快到红军队伍来。”
“不怕敌人逞疯狂,穷人骨头硬似钢,鸟铳梭镖联合起,胜过敌人机关枪。”
“鸡口头禅三遍天正光,生产队里送粮忙,全村社员齐出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担的担来,推的推车,呢哩呀啦,嘻嘻哈哈,送粮队伍出了庄,崖心里高兴把歌唱。”
“崖老汉生来爱唱歌,一人唱来万人和,新人新事编歌唱,唱满九埂十八坡,唱得老汉乐呵呵。”
“园中桔子越蓄越热越见红,对面妹子越长越大越爱人,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眉清目秀,小巧玲珑天仙样,织布纺纱,绣花桃朵,粗粗细细,玲玲珑珑样样行,年正十八有嫁人。”
“天上起云横丝横,又象落雨又象晴,有心想同哥子连,又怕打坏哥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