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萱草花歌词完整,萱草花原唱带歌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萱草花歌词完整,萱草花原唱带歌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萱草花歌词完整,萱草花原唱带歌词

看电视晚会,听到《萱草花》,感觉歌词怪怪的。

高高的青山上 萱草花开放

采一朵 送给我 小小的姑娘

把它别在你的发梢 捧在我心上

陪着你 长大了 再看你做新娘

如果有一天

心事去了远方

摘朵花瓣做翅膀 迎着风飞扬

如果有一天

懂了忧伤

想着它 就会有 好梦一场

仔细想想,主要原因在于,歌词利用了萱草的传统文化意蕴,却又做了过大的改变,使传统与现实割裂,因而造成了受众的理解困难。

有关萱草的文字记载始见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谖草”即指萱草。明代传入欧洲,在欧美国家广泛种植。古代萱草,别名众多,有“宜男草”“忘忧草”“令草”“川草花”“疗愁”“丹棘”“萱萼”等多种称谓,民间又唤作金针草,黄花菜。

萱草的文化价值主要有三:一为忘忧,二为宜男,三则代指母亲。

《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这是抒发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苦,种萱草就是希望能借观赏花色、食用花朵以忘忧。背,同北,即北堂,一般宅院里最向阳的地方。《诗经疏义会通》载:“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卷一二《诗类》)恐怕是错的。萱草喜光,不能种在幽暗的地方,应该是种在北堂之前的室外。通常一个家庭中母亲都会住在最好的地方,就是北堂,后来就用“萱堂”代称母亲,萱草于是成为中国人的母亲花。唐代诗人孟郊《游子》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陈子昂亦写道:“细叶犹含绿,鲜花未吐红。忘忧谁见赏,空此北堂中。”

可以说,萱草是母亲的象征,古诗中都是借萱草表达儿子对母亲的爱。《萱草花》歌词以萱草花起兴,却又是以母亲的口气表达对女儿的爱,关系颠倒,让人无论从文化背景还是现实环境中都看不出萱草花与主题的关系,无法理解其意义。

另外,萱草虽也有野生,但表达对母亲的爱,一定是人工种植,且要种植在母亲的居所。歌词却将萱草种在“高高的青山”上,既背离了文化传统,又违背科学事实。这可能是因为作者根本不了解萱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吧。

更多萱草花歌词完整,萱草花原唱带歌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