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云南建水紫陶茶壶大师有哪几位名人(建水紫陶制壶名家),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云南建水紫陶茶壶大师有哪几位名人(建水紫陶制壶名家)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云南建水紫陶茶壶大师有哪几位名人(建水紫陶制壶名家)

当代紫陶名师陈绍康,是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他于2017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是建水紫陶界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半个多世纪的做陶生涯,他历经风雨坎坷,见证着新中国成立后直到现在,建水紫陶的发展壮大。他是一个代表人物,是建水紫陶里程中的一面旗帜。

路漫漫 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新中国创立后的第六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五十年代,我国的工农业、商业,百业待兴。建水县因地制宜,创立了发挥本土传统产业的企业--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陈绍康1955年进入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工作,这位勤奋好学的年轻人于1956年考入江苏无锡艺术中专学校读书,毕业后一心为家乡出力,回厂工作。从小就打下做陶的功底的陈绍康,又通过外出读书深造,很快成为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因工作出色,被工厂派往广东石湾、江苏宜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学习制陶理论和烧制技术。全方位的学习,在理论和实践的一次次结合中,陈绍康30岁就挑起了工厂的大樑。1971年建水工艺美术陶厂扩建后,陈绍康负责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他不负众望,独立完成了取泥拉坯、写字绘画、刊刻雕填、烧制磨光等紫陶制作工艺。1973年中美关系改善,陈绍康被抽调负责赴美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他设计烧制了20多个作品,先后到美国、菲律宾、科威特、德国等国家展出。在工厂更新换代,新产品不断推出的年月,他负责设计、技术,为工厂立下了卓著功勋。陈绍康从1980年到1997年,担任副厂长,工程师。工厂的生产、技术都要管。那是一个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的年代。陈老说:那时候,我们经常加班,每天要做九个半小时,工厂是五点下班,我们的会议晚上开,加班到11点,但有一点,不兴开加班工资的。陈老主管技术,行政,生产技术人员调配,厂里设技术科、工艺科、生产科,科长们经常要开生产调度会,讨论产品生产进度、销售和各种标准。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200元左右,卖一把壶,一个茶罐到香港包括出口别的国家,两块多钱一把。看我们感叹唏嘘,陈老说:这个情况可以去问谭知凡。那个时候任亏本也在做也得做啊!

到了1983年,在全国的改革浪潮中,工厂改成承包制,到了1996年,工厂彻底改制。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本土企业,在建水紫陶制作史上走过一段里程,陶厂的原址就在现在的紫陶一条街上,那个伟岸的,夜晚喷着熊熊火焰的红砖大烟囱,述说着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一辈辈人的创业史及奉献。陈绍康从所担任的建水工艺美术陶厂技术副厂长退休了,退休后,他扬帆启航,开始另一段征程。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1996年,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改制,陈绍康也到岁数临近退休了,退休不退业,他随即创立了绍康陶艺工作室。“绍康陶艺”,为建水当时的第一家私人作坊,陈老咬咬牙,绝不能因为工厂没了,紫陶也随之消失。第一个尝梨子的人,是需要勇气的。60岁的人领军创业,为建水紫陶的制作推广,亲力亲为,身体力行,薪火相传。

陈绍康做陶是一步一步学的,七八岁时就学拉坯了,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会拉小坛坛罐罐了。从13岁随父亲正式学习制陶,练就的童子功硬邦邦的,再加上后来的学习积累,一身的武艺使他30岁时就挑起大樑。从少年、青年到老年,做了五十多年的老陶人,如今还在倾注于陶吗?

影,屏幕上播放着陶坊里面工友们制作陶器的画面,若有了问题,陈老是可以及时指导处理的。那一次因为陈老的身体原因,不便打扰,他和我加了微信,把一个摄制组来采访他的视频,转发给我。2018年8月2日,我随滇南陶韵老总邓孝维前往建水采访,再次来到碗窑村陈绍康家中,陈老看起来气色很好,坐在床边很高兴地和我们聊了起来。 作为当代建水紫陶四大元老之首,陈绍康,是一个拿起笔能写能画,面对陶泥,能做各个工序,并且能作设计的全面的大师。 面对满头银丝的陈老,我说,陈老师,好多年前,在昆明的福海乡举办的全国乡村文化艺术节上,您带着紫陶参加文化节,还记得您神采奕奕地和前来看陶的人们亲切交谈,赠送绍康陶艺的册子,并在上面亲笔签字的场景。

云南陶韵建水陶博物馆 馆长邓孝维与陈绍康早年合影(摄于2006年)

陈老说:那些年跑得动,他携陶出去参会的次数很多。2013年,云南省在茶产地临沧举办云南省茶博会,在普洱茶的上升时期,这无疑是宣传建水紫陶的好时机。陈绍康亲自带着自己做的紫陶参加了临沧的茶博会,让茶博会现场种茶的,卖茶的,买茶的直观感受,亲自体验,和普洱茶最相匹配的云南本土的紫陶茶具。这一次建水紫陶亮相临沧茶博会,对建水紫陶的发展、上升,具有重大的意义。

陈绍康

早期作品

以一己之力,不失时机地做着建水紫陶的宣传推广,虽然,工程师、副厂长都成了过去时,任卸下了,但是紫陶还得做。陈绍康铁肩担道义,负重前行,只要活着,责任还在。

陈老回忆:在建水紫陶发展初期,丹增书记和红河州、建水县 *** 领导十分关心,给予了精神和一些资金支持,使我的工作室很快发展起来。现在的我,名气大了,效益也好了,但我最大的心愿是建水紫陶工艺的发展和产业的壮大,并以此带动建水更多的人能富起来。”一番话说的是老一辈的心愿,不管是多少岁数,心中装着陶,责任和担当都未曾卸下。话说的深处,人激动起来。陈老突然站了起来,拉着我的手,快步的走到一张桌子前,他在桌面上翻了翻,又想蹲下去找。“您要找什么,我来拿。”原来,他要找一本绍康陶艺的书,想指着上面的陶品作些阐述。

陈老现在的精神状态非常好,我们为他高兴,也为建水紫陶的发展高兴。建水当代的紫陶四大元老及老一辈的制陶师傅,他们是国家的财富,是这个行业的宝。

建水紫陶,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有承接性联系性的,犹如那长长的链条一环紧扣着一环,若有一环失扣,链子就断了。陈绍康是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一个关键人物,以至于到后来工厂改制,他本人退休之后,他都发挥着作用,让这个链条不断,永远一环扣着一环。面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我请问:陈老,建水紫陶这几年发展的很快,你认为在发展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陈老思维敏捷马上就回答:“品种和人才的问题。”就品种来说,建水紫陶必须发展才会有出路,许多东西是需要更新换代的。这是一个70多岁老人的观念,一点也不固化或者强调因循守旧。他所说的现有的产品要从好的方面发展,这句话,是老一辈人肩负的责任与担当,也包含了一种希望,希望任何一个陶作坊,每一个做陶人都不能以次充好或者粗制滥造,让整个建水陶的作品,产品都是精益求精,有高质量的。让天下人说起陶瓷,就有共识“精致雅陶看建水。"

对于人才,陈老钦佩敬仰老一辈的陶人,他如数家珍说起建水紫陶的老前辈们,王定一、马吉生、向逢春等,这些大师,造诣最高的,当数王定一。陈老回忆,马吉生见过,向逢春也见过,那都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这些位紫陶前辈,他们的技艺,他们的建树,都是绍康永远学习的榜样。

人才,是一个行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对于人才的培养,陈老一直在呼吁和关注中。他欣喜地看到在我国,我省,工艺美术人才,手工艺人,匠人的培养得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渠道在不断增多,云南大学、民族师范学校,红河学院等大专院校,都开设有陶瓷专业或者相关专业,致力于陶瓷的设计、制作人才培养。建水年轻一代的陶人都以函授、进修、拜师、游学各种方式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和技艺。

年轻一代成长起来了,老一辈人欣慰了。陈老回忆着县工艺美术陶厂同事工友们,感慨万千。陈老是1956进工厂的,他说:当时有40多人,这40多人当中,剩下的只有12个人了,我是指活着的,何家云,何凤英,还有一些不出名的,走了,都走了,这件事可以去问谭知凡。

几十年做下来,作品多了,多得没有数也数不清,更没得记录可考证。仅2003年的时候整个云南省茶城增加,茶庄如雨后春笋,与之相匹配的本土茶具,建水紫陶随茶热闹起来,那段时间,绍康陶艺也倍加忙碌,一个月做20件,30件茶壶,还做小茶罐,应要求,也在现场搞展览教学。落款绍康的壶、瓶和其他茶具,国内外的茶友陶友都收藏和使用着。他设计的20多个产品在陶厂生产持续20年之久。尤其是茶具类的七头茶具、四头茶具、三头茶具造型独特,品质奇雅,备受青睐,远销国外。陈绍康设计制作的“博古瓶”、“仿青铜器台灯”等4件紫陶作品,被国家珍宝馆珍藏。

千舟过,会当云帆济沧海。一代陶人,一段里程,陈绍康这一辈人,握紧了清代制陶大师传下来的接力棒,又稳妥的负责任地传给后人。在今年春天建水考棚举行的谭知凡收徒仪式上,陈绍康前去祝贺压阵。

他们,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的向福功、陈绍康、袁应德、马成林、谭知凡等老一辈的师傅,已经是桃李芬芳开花散叶。通过拜师收徒,学院和民间共同培养,在紫陶事业蓬勃发展之际,陈老欣喜地看到,栋樑蔚起后继有人。

建水紫陶四老(从左到右依次为谭知凡、陈绍康、马成林、袁应德)

他说:为培养人才,我们老一辈的势必推波助澜,云帆高挂,永远尽力。

更多云南建水紫陶茶壶大师有哪几位名人(建水紫陶制壶名家)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