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教师节敬贺:
【定风波慢•情境影响】
士儿
信霜①来、横雨邪风,长街万里沉寂。日月如丸②,愁魂照胆③,黄鹤无形迹。剪荆棘,高歌立。书剑携霹雳雄起。无力。若清风明月,分何损益?
菜花暗香里。主播迷、绿野堂得气。对愁红,聚米④识图破阵,迎草衰风厉。凤毛⑤池,回音壁。无恙山河尽敛翼⑥。不弃。万草千花,开青云器。
①信霜:即霜信。《梦溪笔谈》:“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杜甫《九日五首》 其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②日月如丸:即日月跳丸,形容时间过得极快。源自唐朝韩愈《秋怀》:“忧愁费晷景,日月如跳丸。”
③照胆:据《南京杂记》,相传秦咸阳宫中有大方镜,能照见五脏病患。女子有邪心者,以此镜照之,可见胆张心动。照胆,极言明镜可鉴。北周庾信 《镜赋》:“镜乃照胆照心,难逢难值”。
④聚米:《后汉书·马援传》:“ 援 ……又於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埶,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后以“聚米”比喻指划形势,运筹决策。北周 庾信 《太子少保豆卢公神道碑》:“城垒画地,山林聚米。” 此处借指对医生的紧急培训。
⑤凤毛:比喻人子孙有才似其父辈者。 余嘉锡为《世说新语·容止》笺疏:“ 南朝 人通称人子才似其父者为凤毛。” 此处借指优良传统的继承。
⑥尽敛翼:源自“马嘶思故枥,归鸟尽敛翼”。借指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全国顺利开学。
提到教师节,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除了我们所熟悉的在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执教的老师,还有特殊的教师——如钟南山院士、张伯礼院士和张文宏等教授。
看了中国教育报设计的《教师抗疫图鉴》真让人热烈盈眶:无数的老师在疫情期间作出了惊人的贡献。
疫情第一战,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有那么一位老人连夜逆行疫情发现地武汉,却叮咛其他人“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这位83岁老人也就成为了新冠疫情下的权威“信霜”使者。
他大声警告所有的国人,这是一种“横雨邪风”恶性新冠病毒,要注意人传人。自此,“长街万里沉寂”,千万级的大城市武汉按下了暂停键。
虽然处于本该喜气洋洋的春节,但在病毒笼罩下感觉“日月如丸”,时间一天天过就去了,我们仿佛只看到确证人数和死亡人数与日俱增,而看不到希望的拐点。
就在普通民众还坚守宅在家时,整个荆楚大地依旧“黄鹤无形迹”时,那位因为工作紧张,而将胆留在湖北的张伯礼院士,在方舱医院通过古老的中医开始谱写“愁魂照胆”的历史。
随着全国各地逆行者的支援,和各地区加紧对病毒的围追堵截,一支支的医疗队在各教授的带领下,开始进入“剪荆棘”的大反攻。
这当中就有上海市支援武汉的张文宏教授,作出了“书剑携霹雳雄起”的表率:不要欺负老实人——如雷贯耳。
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再勇敢的人若没有得到保护,只能增加“无力”感。
不禁想起最近发生在阿根廷的一名教授保拉·西蒙娜在远程上课时昏迷倒地再也没能醒来。上网课的学生却非常不幸地目睹了敬爱的老师咳血而离世的悲惨遭遇。
后来,媒体发现西蒙娜在8月底时曾在社交媒体上透露,丈夫是医生,她自己疑似出现新冠症状。是啊,如果整个国家不能有效地控制住病毒,即便是在家上网课,老师也难逃被感染而离世的悲剧。
难怪,在美国就出现了特朗普 *** 一而再再而三敦促重新开学后的反常行为:有的老师除了 *** 复学甚至诉诸法律;有的老师则提前写好了遗书;有的老师只能忍痛离开自己所喜爱的三尺讲台。
尤其是看着老师们居然不怕病毒传染,而冒着生命危险聚集在一起 *** 秋季开学,真的让人怀疑师德何在?
可是,随着开学后,越来越多的学生感染病毒,按《 *** 》的美国高校疫情追踪数据显示,目前美国超过1000所高校报告了超过5.1万例确诊病例。
有学生开始抱怨无法进行病毒检测,或是碰到了一些本应该进行隔离的人。而且街头的人行道上、市区的酒吧里都挤满了大学生;有的人也完全无视戴口罩的规定。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已有 50万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单是8月20日至9月3日期间,约新增7万例儿童感染病毒的病例,这比前两周的儿童病例增加了16%。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当属一意孤行,只顾着为了拉选票而大肆淡化疫情,盲目催促开学的特朗普 *** 。
这个动不动就自夸“伟大”的总统还不仅声称年轻人对新冠几乎免疫,并百般诋毁线上课程,宣称上网课会影响儿童的大脑健康。
由此可见,本来应该无私为孩子们传道授业的老师却做出了动不动分析自己“损益”的自私行为,应该反省和责怪的是国家的整体环境而该不是教师们本身。没有十万分把握,为何如此轻视老师和孩子们的生命健康呢?
说到上网课,还记得瞬间变成主播的老师们吗?那可真是各显神通。就有老师在“菜花暗香里”上课的,甚至有为了网络更加流畅而在山顶或湖边上课,不觉得这种“绿野堂”也因为如画的自然风光而“得气”吗?
除了直接给孩子们上课的老师以外,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为医生和老师们培训病毒和防疫知识的老师们。如果不是他们积极参与“聚米识图破阵”的病毒预防知识培训,那些支援湖北、北京、东北、新疆等地的医护们就不可能创造零感染的奇迹,就更别提逆行者们勇敢地去接受“迎草衰风厉”的考验了。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Zimbardo)在《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中在谈论归因理论时,就提到:
一种非常普遍且很有意义的归因偏差,我们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Ros.1977)。一旦我们观察一个行为并设法根据行为的根源来理解行为时,我们的判断可能会以两种彼此相关联的方式被扭曲。
如果行为的原因并不明显,我们倾向于犯过高估计个人因素而又过低估计情境因素的错误。我们太喜欢根据人格特质 (personality trait)与性格品质要经验之一是,人类行为更多地是受到情境变量的影响,而不是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例如,Watson,1982)。
由于未能充分考虑到那些微妙的情境性力量——例如,角色、规则、统一性、符号或者团体共识——我们变得很容易受这些力量的影响。其原因在于,我们高估了我们个人的特质在 *** 不合意的情境性影响中的作用,也低估了我们对情境性影响的遵从。我们国家刚刚开完了抗疫功臣表彰大会,“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也早已出炉。
其实,按照情景归因的角度来说,这些被表彰的个人和团体如果当初没有在特定的环境下——生命第一、健康第一的宗旨指导下,他们表现出来的,可能未必是我们家喻户晓英雄行为。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回音壁”,是很难成就“凤毛池”。如今的我们可以说已经基本做到了“无恙山河尽敛翼”,逆行者也纷纷踏向归家之路,孩子们也一个一个地回到学校,接受面对面的沟通和教育。
甚至就是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学生,也还有乡村基层老师坚守着。
这也不禁让人想起,如果当初不是在“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下,对全国的医护工作者进行超级严格的防疫培训和监督;
如果当初不是在“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下,对再小的孩子和再老的老人都不放弃;
如果我们一开始采用的是英国已经证明失败,却被现在的美国视若珍宝的群体免疫政策,
我们的孩子们在开学季还能如此自在地接受老师们面对面的谆谆教诲吗?
这是一个特殊的教师节。
一个永远对生命“不弃”的民族,才能让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自由放心地将“万草千花”,磨练成为对国家、社会和世界有贡献的“青云器”!
备 注
1、此诗词押中华新韵,毕竟新时代需要使用一些新词汇。按柳永的《定风波慢·自春来》的格式填词。
2、图源自百度搜图,若有侵权,麻烦联系删图。
3、以上的解读是在写诗时的所思所想。一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懂并喜欢上中华古典诗词;二是为了哪一天自己再失忆时能够看懂自己所写的诗词。因而,若只愿沉浸于古典诗词世界的读者可忽略不看。
4、不过,事后再回味可能又有新的启示,而且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从多个出发点进行解读,或许这正是写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5、自听了余秋雨先生关于《秋雨书院:中国文化必修课》的讲座后,不再纠结诗词后面的白话文是该起名为“创作背景”还是“诗词自评”。中华古典诗词是思想的礼花,后面的白话文则是思想的礼花引发的欢宴。也就是说中华诗词+现代散文就是士儿的个人标签。
6、以诗为史,记录生活的痕迹,见证蜕变的年代。艾略特在一九三0年为约翰逊博士的《伦敦》和《人生希望多空幻》两首诗的合订本作序时写道:“不管人们愿意与否,他们的感受性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但是只有天才人物才能改变表现的方式。很多二流的诗人之所以是二流的,就是因为他们缺少那种敏感和意识来发现他们与前一代人感觉不同,必须使用不同的词汇。”——告诫自己既要有传承也要有创新,更要有代表我们时代的语言。
7、诗人华兹华斯有言:“我相信我的诗歌之使命便是安慰受苦者;使开心的人的更加快乐,好让白天的阳光更明媚;教导年幼者及各年龄层有仁爱之心的人学会真正地观察、思考和感受,让他们在行动和心灵上更有德性。这就是它们的职责,我相信在我们作古多年后,它们仍会忠实地完成这个使命。”——以此共勉。
8、生活还有中华诗词这个心理医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对现代心理学知识的消化而进行积极自助的同时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这也不违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
9、南怀瑾在《庄子南华》中就提到:“我经常说,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都在文学里面,尤其诗词里哲学思想非常多”。其实,也有更多的经典书籍成为了诗词的典故,应该说诗词最大限度地囊括了中华文化。因为喜欢上诗词,以前枯燥无味的传统经典变得生动可爱起来,或许这便促使我不由自主地去涉猎除了历代诗词外的典源——《庄子》、《世说新语》、《史记》、《论语》、《山海经》等。同样地,既然古代诗人能将本土的百家思想入诗词,也能将外来的佛教入诗词,为何我们不能在写作古典诗词时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全球化特色呢?希望自己的诗词能够尽量地挖掘出能代表古今中外的多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