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当下中国流行乐坛的歌曲可谓是鱼龙混杂,很多歌曲都在盲目模仿国外成名曲目,结果却大多是照猫画虎,邯郸学步。更有甚者,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一首歌曲通篇都是各种动物的尖叫,不仅流于低俗,甚至称得上是恶俗了。
就算是备受大众喜爱的中国风曲目,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很多歌曲都是“讨巧有余,真诚不足”。很多歌曲“生搬硬套”古典意象,歌词不文不白,“中国风”成了一种模式,缺乏真情实感。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推荐一首歌曲,在我看来,这首歌确实算得上是当今乐坛的一股清流,那就是歌手王菲演唱的《清静经》。
(图片来自互联网)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作者不详。成书前皆为口口相传,不记文字,直至东汉年间,才由葛玄(164-244)笔录而成。它是道教经典之一。经文大旨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
《清静经》五百八十字左右。篇幅虽短,却是道士们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之一。全真道士领受初真戒时,也必须诵习此经。因此,《清静经》被视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
以下为王菲所演唱的《清静经》歌词,歌词全文均为《清静经》原文。
清静经
演唱:王菲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
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
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于空
空空亦空空无所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图片来自互联网)
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
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
即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清静经》译文:
老子说:天与地之间,看起来,好像就是空的,本来就没什么形体可言;可是天与地间,虽然是没有形体,却能生出天地之间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植物,与无生命的沙土、石头,及许许多多的物体。天与地的运转,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存在可言;虽然没有什么感情的存在,但是天与地之间,却好像是有感情的存在,才使它们不断的运转。天与地的空间,它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以,本来就没什么名字可以去称呼它;可是虽然没有名字,但是它却能养育万物,滋润万物,使它们的生命能够继续成长。这的确是一个很玄妙的问题,连我也不知道它的原因,所以也不知道要怎样去称呼它,那么干脆勉强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道”吧。这个“道”的确太玄妙了,包涵也太广阔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道”;有时候,有些地方是清清净净的;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显得非常污浊。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活动着;有时候,有些地方就静悄悄的。像天空是一片清净的,大地就显得一片混浊。像天体的运转是属于流动之形,大地的本体是属于静止之物。男人是属于清阳之体,女人是属于浊阴之身。男人是表现外在的、活动的;女人就表现内在的、静止的。因此,清阳之气是上升的,阴浊之气是下降的。如果万物清阳之气不能保守,那么万物的本来灵性便容易下降;万物本来的灵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万物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起了情欲之念,思想与行为便自然而然流于 *** 之末端;万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流于 *** 之末端,便有阴阳之交合;万物如果有了阴阳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长出种种轮回之万物来。
(图片来自互联网)
清净是污浊的源头,如水源在上游是清净的,在下游就显得污浊。活动的事物只是清静的基础,如一切的建筑物,都是由活动而来的,这就表示出——活动的力量只是静止的基础,只有清静才是万物的根本之道。所以,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清静静,一切天地万物,就全部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这就是学道的根本,可是学道的根本,每个人都忽视了。比如说,人的元神本来是喜好清静的,可是都被后天的识神给扰乱了。人的心性也是一样,本来也喜欢清静的,但是都被贪念的欲望牵引去了。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遣除这些贪念的欲望,人的心性,自然就能够清静。澄滤这个心性之后,我们的元神,自然能够清醒。这样的话,六种“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所接触的欲望,自然不会带来干扰,三种“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之毒素也自然而然消灭。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这就是这个人的心性,还没有澄清的关系,所以尚有一些欲望还没遣除。如果人能够遣除这些欲望,达到清净的话,你去观察你自己的心,连你自己的心,都会感觉没有了。你再往外看一切形体,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就是了望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也不是什么物体了。这三种“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的话,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毫无一物了。能够这样的话,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连这个虚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话;就是一切都没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没有了,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们就要连这些假相都不要执着,连假相都不执着了,就是一片静止的状态。心性的静止达到连想要静止的心,都没有的时候,欲望怎么能够生出来呢?能够达到贪念的欲望,完全不生出来的时候,就是达到真静的工夫了。心性达到真静的状态,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能够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也就是已经得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能够达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无论在纷扰的场所或是在清静的场所,他都能时时保持清静的心。能够经常保持清静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静之人。达到真正清静之人,就是已经渐渐迈入真正的大道了;既然迈入真正的大道,就是修道人所称的“得道”这个名词。〕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可是虽然称为“得道”,实在是没有得到什么。但是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苍生,所以才举个“得道”的名称,作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词。现在我讲到这里,如果你们能够领悟的人,就可以普传这个至真至贵的圣贤大道了。〕
(图片来自互联网)
所以,老子说: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没有争夺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没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产生贪妄的争夺心。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说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说自己有德行,因为他是一位顽固执迷的人呀。所以,一个顽固执迷的人,会常常说自己有德行,但是依我看来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么叫做道德的人。为什么众生不能迈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为他常常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既然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就已经惊扰了他本身的元神了;既然已经惊扰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了;既然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贪求;既然心性中产生不必要的贪求,心灵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既然心灵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就会带来忧愁的痛苦,既然带来了忧愁的痛苦,就会扰乱到自己的身心;扰乱自己的身心,自然就会犯下错误的行为;既然犯下错误的行为,就会污辱自己的灵性,既然污辱了自己的灵性;就要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既然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便要沉沦于茫茫苦海;既然沉沦于茫茫苦海,就要永远失去真正的大道了。而真正长久的大道,是领悟的人,才能得到的呀。不是别人能够送给你的;所以,能够真正领悟大道的人,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经常身心保持清静的人了。
小编不禁想,《清静经》之所以被道家推崇,可能就是因为它从宏观上论述了“道”的精神内涵,从整体上探讨了人存于天地之间的意义。它的一大特点就是“大而不空”,这与现代科学正好相反。现代科学的一大特点是将学问分门别类,用微观去看世界,它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它也有一个弱点,如果不知如何去整合这些门类,不找出它们最后的归结处的话,它们就只是一盘散沙,不仅各不相干,而且相互抵触。抓不到根本是最可怕的,如果能抓到根本,便能够上通天文地理,下晓精气神思,所有的门类就都触类旁通,而且相辅相成了。
(图片来自互联网)
孔夫子求学问求了一辈子,都在寻找这一盘散沙的归处,求到最后,他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说,有股无形的“气”,它贯穿着万物,万物都是由它的规则所生化出来的。它才是所有学问的根本处,了解了这个“气”的自然造化规则,自己的性命就有把握了,天下道理也就能触类旁通而不再相抵触了。
好了,再深的东西就不说了,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去听听这首歌吧。
给您最正宗的国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