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一览:
- 1、沪剧马莉莉逝世日期
- 2、马莉莉的演出经历
- 3、茅善玉与马莉莉怎么了
- 4、沪剧马莉莉日出极乐世界在哪里唱段
- 5、急求沪剧《小分理》的歌词
沪剧马莉莉逝世日期
沪剧马莉莉并没有逝世。
马莉莉(1949年2月28日~),女,江苏常州人。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曾任上海沪剧院副院长、浦东分院院长和一团团长。曾获首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宝钢高雅艺术奖,第三届中国金唱片奖。
马莉莉擅长扮演都市成 *** 性,她扮相雍容华贵、端庄大气,演唱委婉甜润,注重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其擅长运用细节塑造人物,造型美、形体美,对角色的心理节奏也掌握得恰到好处,具有细腻自然、稳重优美的表演风格。
沪剧的特点
沪剧唱腔音乐来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广采博取,逐渐形成了其丰富多彩的曲调以及独特的风格。它既擅于叙事,也长于抒情。为了适应剧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在演唱时巧妙地运用速度的放慢或加快,变化其节奏、节拍、调式与伴奏过门等,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板式。
沪剧是由“申滩”发展出来的地方戏。江南农村流传着一种叫“小山歌”的民间小调,这种小调受到弹词和其他民间说唱艺术的影响,渐渐成为江浙一带的滩簧。
马莉莉的演出经历
1961年学馆进行汇报演出。马莉莉表演了两出戏,一出文戏《阿必大回娘家》,一出武戏《白蛇传·盗草》。她虽然年纪小,却把雌老虎的蛮横无理、欺软怕硬演得颇有几分意思,在《盗草》中居然能从二张半桌子上倒扎虎翻下,这在以往沪剧舞台上是很罕见的,因此得到了老师的好评。
1964年学馆毕业,遂成为爱华沪剧团的随团演员。开始是打字幕,打追光,参加合唱等。但一有机会,她就在台边幕侧认真观摩演出,并默默地记在脑子里。1964年国庆,剧团在大华戏院演出《南海长城》,一位扮演甜女的演员突然生病,不能上台,开场前十分钟,马莉莉被指派顶此角色,后来角色不仅顶了下来,而且顶得很好,后来甜女的角色就由她演了。
1969年又宣布各区级剧团一律解散,下放“五七”干校。正当马莉莉和剧团其他一同志准备出发时,通知:爱华沪剧团的同志留下。留下来的爱华沪剧团奉命搞“文艺革”。他们编演了一出反映知识青年生活的现代戏《金训华》,由李灵珠饰演金训华,马莉莉饰妹妹。
1970年剧团又接到移植样板戏的任务,马莉莉等被派到北京学习样板戏京剧《红灯记》。马莉莉扮演铁梅一角。因此崭露头角,人们慢慢地认识了这位年轻演员 。
1971年新修改版《金训华之歌》中饰金训华妹妹
1973年,爱华沪剧团与上海人民沪剧团合并成上海沪剧团,马莉莉随团加入。这是马莉莉艺术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上海沪剧团荟萃了众多沪剧名家。并团不久,她就出演了《沙家浜》中的主角阿庆嫂 。
1974年至1976年 《雪夜春风》中饰方晓红;《追猪苗》中饰彩霞;《银锭飞转》中饰方彩虹;;《红山窑》中饰宋文英。1977年, *** 不久,马莉莉就参加了《洪湖赤卫队》、《金绣娘》的排演,在这两个戏中分别扮演韩英和金绣娘B角。1977年1月,马莉莉与她的同学李灵珠结了婚。1978年5月她生下了女儿。但产假未满,又投入了《艰难的历程》的排演。她克服了种种困难,换得了演出的成功。
1978年 《艰难的历程》中饰赵七嫂,《朋友》中饰梅华
1979年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中饰陶斯亮;《女儿的回忆》中饰陈芳萍;《少奶奶的扇子》中饰刘曼萍。
1980年 《 *** 之死》中饰 *** ;《浦江红侠传》中饰周秀兰
1981年《白莲花》中饰白莲花;《一个明星的遭遇》中饰林月莺
1982年 《借共糠》借贷中饰大囡;《梅龙春晓》中饰余春梅;《日出》中饰陈白露
1983年 《被控告的人》中饰林素云;《寻娘记》中饰梅莘
1984年 《丽人行》中饰梁若英;12月参加“第四届中国现代戏年会”,参演剧目《日出》《寻娘记》
1985年《啼笑姻缘》中一饰二角沈凤喜、何丽娜
1986年《男性王国的女人》中饰熊欣慧
1987年 参加电视剧《严凤英》拍摄饰小桃红;参加沪剧电视剧《屋檐下的白玉兰》饰梅莘;参加“王盘声沪剧流派演唱会”《铁汉娇娃》中“楼台会”一柳。
1988年 《红伶冤》中饰程月春
1989年 3月参加“沪剧界中年演员声屏大赛”,参赛剧目《红伶冤》中探监一折和《日出》中陈白露临终曲,9月随团赴香港参加“88年中国地方戏曲展”
12月参加喜剧电视《冒险家的乐园》拍摄,饰王玉
1989年 《雾中人》中饰白灵,马莉莉紧紧抓住白灵性格中一个韧字。《雾中人》参加89上海文化艺术节,荣获优秀成果奖,马莉莉荣获首届上海戏剧表演白玉兰奖主角奖。
1991年马莉莉推出了个人演出专场。除了展现其各个代表作的片断以外,她还赶排了《赛金花咏叹调》,还反串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片断。她专门邀请年轻的话剧导演谷亦安担任专场的导演,又选择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作为演出场地。几个月以后,这台演出又闯进了京华剧坛。在海淀剧场、中国儿童剧场连演五场,座无虚席。朱鎔基、 *** 、倪志福等领导同志也赶来观看演出,朱基鎔同志对马莉莉说:一个人演这么多戏,不容易。没想到你还会唱京戏,这个演出可以看出你多方面的才能,真是多才多艺。北京的同行与专家们也称赞说:“上海展示了一台有文化的演出。”
1991年 《明月几时圆》中饰韩玉芬;12月举办《马莉莉演出专场》
1992年3月赴北京举办《马莉莉演出专场》
1993年马莉莉出任上海沪剧院浦东分院院长,并推出了新戏《风雨同龄人》。马莉莉扮演钟佩文。《风雨同龄人》赴福州参加第三届中国戏剧节荣获创作奖、演出奖,马莉莉荣获优秀演员奖,并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4年1月带团赴香港演出。演出剧目《风雨同龄人》;《雷雨》;《少奶奶的扇子》;《罗汉钱》;《杨乃武与小白菜》(折子戏)
1995年《人间热土》中饰方静8月参加沪剧电视剧《风雨同龄人》拍摄。
1996年5月参加“沪剧界六代名家新秀大汇演”剧目《申曲之恋》中饰后半场的苏小兰
1997年参加东方电视台《当家人》电视短剧《今天我生日》一集拍摄,饰护士长黎钰
1998年2月参加越剧电视剧《两代怨梦》拍摄,饰陆夫人,6月起参加东视《老娘舅》拍摄,饰董慧芳
1999年 《陆雅臣》中饰罗秀珍;宋庆龄在上海》中饰宋庆龄
2000年2月参加“新千年联谊盛会”传统经典京剧《龙凤呈祥》演出,反串乔玄
2001年 《芦荡火种》中饰阿庆嫂
2002年 《石榴裙下》中饰湘兰夫人
2003年 《家》中饰钱夫人, 新版《宋庆龄在上海》中饰宋庆龄
2004年3月6日苏州开明大戏院祝贺震芳沪剧团成立三周年《罗汉钱---夫妻相商》、《风雨同龄人》
2004年3月27、28日太仓青少年活动中心中心剧场《芦荡火种》
2004年5月2、3日艺海剧院〈芦荡火种〉
2004年8月 赴香港演出《石榴裙下》、《罗汉钱》、《借黄糠》《庵堂相会》折子戏
2004年9月 《红灯记》中饰李奶奶
[img]茅善玉与马莉莉怎么了
茅善玉马莉莉携手演绎了《红灯记》。
一方面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另一方面,也为向前辈艺术家表达一种崇敬和怀念之情。茅善玉与马莉莉携手演绎了以抗战为主题的沪剧《红灯记》。
《红灯记》,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大样板戏之一,八一电影制片厂1970年摄制。影片根据中国京剧团的现场演出拍摄,片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茅善玉饰演的李铁梅,与已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铁梅形象十分吻合。茅善玉说铁梅的唱段不少,每段都很有韵味,她唱来觉得与戏中人物的情感很贴切。“每一次唱,就感觉自己融入了一个参与革命斗争的家庭中,感情自然而然地投入,同时也有升华了的感觉。”
马莉莉饰演的李奶奶,是一个老旦角色。马莉莉说,演《红灯记》,可以说是自己演艺生涯中的一次转型。演了这么多年花旦戏,这一回演老旦,不仅是外形上的变化,表演身段和唱腔表现都是一次突破。对此自己感到新鲜,也充满了挑战的 *** 。
沪剧马莉莉日出极乐世界在哪里唱段
《日出-极乐世界在哪里》马莉莉陆敬业版唱词
陈:围巾上留余温,巾留人离
隐约间似看到泪痕点点
风雨中又一枝残烛殒灭,无声息吞噬了可爱可怜的小东西
方:滔滔江水不尽流,俱是人间血与泪
我恨这 金八肆虐罪滔天;我恨这 黑暗的社会无公理
竹均啊,一周来我留在你身边,看够了这人间的肮脏戏
我明白你心中也有痛苦,我明白你噩梦萦绕在心间,
陈:捧起围巾想自己,我好比金笼子里的小东西,
华装虽艳心已寒,金屋虽美藏铁链,
早晚我与她同归宿,同归宿啊,这里是我的长眠地
方:我绝不能让你再受苦,待到天明,我两双双展翅飞,展翅飞
这幻想的痛苦我已尝遍,曾记得当初来到上海地,结识了诗人唐文轩,
新婚三月多甜蜜,形影相随不分离,
他平时最喜爱看太阳,我天天相伴在一起
他写成了小说一本名“日出”,
我也是爱不释手与他一起把希望寄,
一年后,
甜蜜的生活不甜蜜,
新鲜的事儿不新鲜
心爱的孩子又得了病
家中无钱难求医,活生生被夺去了小生命
从此夫妻就两分离
达生啊,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你,前车之辙后车鉴。
急求沪剧《小分理》的歌词
沪剧简介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浦江两岸的民歌俚曲,后受其他民间说唱及戏曲影响,逐渐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又称花鼓戏。
滩簧班发展到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上、下手,自奏自唱“对子戏”。艺术形式以唱为主,剧情大多数取材于农村乡镇生活,表演只是一般日常生活的模仿,演出用农村穿着。剧目有《女看灯》、《拔兰花》、《小分理》、《卖红菱》等。之后,戏中角色增加到3个以上,并设专人操奏乐器,名为“同场戏”,剧目有《打花包》、《磨豆腐》、《陆雅臣》、《庵堂相会》、《借黄糠》、《阿必大弹棉花》等120多出,习称为“老滩簧戏”。
同治七年(1868年),江苏巡抚丁日昌严禁花鼓戏后,原流动演唱于上海四郊的职业或半职业性戏班遭受严重打击。光绪五年(1879年),滩簧艺人许阿方、胡兰卿开始涉足于市区新北门、十六铺一带卖艺。光绪二十五年,许阿方、庄羽生等8人在“公共租界”的升平茶楼(今福州路福建路口)以坐唱形式登台演出。不久又先后有8个班子在“法租界”聚宝楼、如意楼、天香楼等茶园演出。同时,在华界南市,有陈阿东、胡锡昌等在里马路、四牌楼等茶楼演唱。为与同在上海演唱的苏滩、锡滩、甬滩等相区别,便称为本地滩簧,简称申滩。
辛亥革命后,上海租界内出现了天外天、大世界、新世界、先施乐园等游乐场,本滩进入游乐场演出。民国3年(1914年),演员施兰亭、邵文滨、丁少兰等发起组织“振兴集”,从事本滩改良,将本滩易名为“申曲”。民国7年起,施兰亭、丁少兰、施春轩等先后率班巡回演出于天津、北京、武汉等地,扩大了申曲的影响。
民国14年,第一次将影片《孤儿救祖记》改编为申曲上演。两年后,原文明戏演员范志良、宋掌轻等转入申曲班子任说戏先生,带来文明戏剧目,演出实行幕表制。当时范编排了反映上海现实生活的《离婚怨》,开创了沪剧演时装戏的先例。舞台面貌也有革新,如采用软布画景,演员的表演讲究角色情绪交流和舞台调度。这一时期,有大量改编文明戏的清装戏,如《马永贞》、《光绪与珍妃》、《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从京剧移植的《女侠十三妹》、《火烧红莲寺》等连台本戏,改编评弹《珍珠塔》、《玉晴蜓》、《双珠凤》等。民国19年初,又演出了大量取材于时事新闻和电影故事的时装戏,如《黄慧如与陆根荣》、《阮玲玉之死》、《空谷兰》等,这些剧目的演出,为剧种的艺术特点形成打下了基础。
30年代是申曲发展的重要时期。民国23年11月,上海申曲歌剧研究会成立,会员近400人。抗日战争开始,上海成为“孤岛”,一时出现畸形繁荣,申曲观众也由此骤增。不久,文月社改为文滨剧团,聘文明戏艺员徐醉梅、范青风、王梦良及赵燕士、田驰、刘濂等,分别负责剧目与演出事宜。与此同时沪上各商业电台,也纷纷邀沪剧班社到电台播唱特别节目,终日不断播唱申曲。
民国30年,上海沪剧社成立,演出了根据美国电影《魂断蓝桥》改编的剧目,并将申曲改名为“沪剧”。此次演出摒弃了幕表制,采用固定剧本,舞台软景也改为立体布景,化妆改水粉为油彩,并运用了灯光、效果。此后各个剧团相继效仿,使整个剧种舞台面貌为之一新。新剧目有取材于小说的《秋海棠》、《啼笑因缘》、《骆驼祥子》、《家》等;由话剧改编的《雷雨》、《上海屋檐下》及根据外国影片或世界名著改编的《乱世佳人》、《铁汉娇娃》、《王子复仇记》及新编的《女单帮》、《碧落黄泉》等。随着剧种影响的扩大,40年代初,《贤慧媳妇》、《阎瑞生》等相继拍摄成沪剧电影。
沪剧音乐因剧目悲剧较多,主要唱腔【长腔长板】节奏渐趋缓慢,行腔婉转,产生了【慢中板】及【慢板】;伴奏形成以二胡、扬琴、三弦、琵琶“四大件”为主的乐队,并逐步发展配合气氛的伴奏音乐。舞台演出也逐渐脱离游乐场而转向中型剧场,剧场艺术逐渐形成规模。然而,由于沪剧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上海这个十里洋场,恶霸、流氓的把持和商业竞争的环境里,演出剧目不无受其影响,甚至也曾演出如《僵尸拜月》等坏戏。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上艺”、“文滨”两个剧团立即同时改编新歌剧《白毛女》。8月,沪剧界几乎所有主要演员参加演出《白毛女》。接着,“上艺”、“中艺”、“英施”、“文滨”又各自上演此剧。之后,沪剧所有剧团都纷纷改编或移植老解放区的新歌剧,为沪剧提高创作水平,上演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戏奠定了基础。同时,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又连续举办了3届戏曲研究班和2届春节演唱竞赛,各沪剧团主要成员均积极参加学习和竞赛,并获得各项奖励。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民办公助的上海沪剧团携带新创作的《罗汉钱》及加工的《白毛女》赴京参加。《罗汉钱》获剧本奖,《罗汉钱》及《白毛女》双获演出奖,主要演员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筱爱琴、邵滨孙分别获得一、二等奖。1954年9月,华东区举行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成立不久的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创演了反映中朝友谊的《金黛莱》,其他各团也联合演出了《赵一曼》选场、独幕剧《妇女代表》及传统小戏《卖红菱》、《张凤山卖布送人情》。《金黛莱》获剧本、演出、导演、音乐、舞美及演员等奖,其他各剧的主要演员如王盘声、杨飞飞、顾月珍等也都获得演员奖。
1953年2月,上海沪剧团通过“民主改革”,改制为由国家主办的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各民办的沪剧团陆续建立集体所有制剧团,使各剧团集中力量,提高人员素质和艺术品位有了组织保证。如各剧团不但重视原有艺术骨干的培养与提高,并创办了学馆,在编、导、演、音、美等方面,不断引进人材,并邀请著名艺术家如张骏祥、朱端钧、应云卫、刘如曾、董源、姚牧、孙浩然、金长烈、陈绍周等在剧本创作及舞台艺术上进行全面扶植与指导,从而使各沪剧团人才辈出、剧目丰收,如创作演出了《母亲》、《星星之火》、《史红梅》、《黄浦怒潮》、《为奴隶的母亲》、《芦荡火种》、《鸡毛飞上天》、《红灯记》等现代剧。整理了《女看灯》、《庵堂相会》、《杨乃武与小白菜》、《阿必大回娘家》、《借黄糠》等一批传统剧目,同时又新编与改编了清装历史剧《陈化成》、《甲午海战》等。这些戏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沪剧对社会生活的表现,提高了艺术水平并扩大了影响。其中《罗汉钱》、《星星之火》先后拍成电影。
1958年6月,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应文化部艺术局和中国戏曲研究院之邀,赴京参加戏曲现代戏的研讨与演出。1960年4月,又再度赴京展演,获文化部和中国剧协表彰并授予坚持编演戏曲现代戏的“四面红旗”之一。
“文化大革命”中,沪剧遭受严重摧残。优秀剧目《芦荡火种》、《红灯记》被江青掠夺,所有剧团领导及主要演员和编导,几乎全部遭到冲击与批判。主要演员顾月珍、筱爱琴、袁滨忠,导演金林等遭迫害含冤去世。剧团被迫停演或解散。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沪剧逐步恢复生机。新的上海沪剧团(即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及爱华沪剧团合并的剧团,后为上海沪剧院)及重建的区、县沪剧团,集中了一些新的创作力量,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创作演出了《金绣娘》、《被唾弃的人》、《 *** 之死》、《一个明星的遭遇》、《姊妹俩》、《牛仔女》、《逃犯》、《东方女性》、《一夜生死恋》、《清风歌》、《雾中人》、《明月照母心》、《风雨同龄人》、《今日梦圆》、《母亲的情怀》等一大批受到观众欢迎的新剧目。剧目题材、创作手法更为丰富,舞台综合艺术也更多样而有提高。在历届上海市戏剧节及全国汇演中得了奖,其中《清风歌》、《今日梦圆》,分别获文化部新剧目奖和第四届“五个一工程”新剧目奖。有的还被录制成电视剧或灌制了音带。马莉莉、陈瑜、华雯、陈苏萍、茅善玉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先后脱颖而出,分别获得全国的和上海市的奖励。
沪剧界非常重视下农村演出。1982~1991年,每逢春节前夕都下乡联合举行“回娘家”的探亲慰问演出。1985年8月,举行了为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的联合演出。1987年11月,为了编纂《上海沪剧志》筹集资金,一批年逾花甲的演员,又联袂演出《陆雅臣卖娘子》,这一“千岁老人演百年老戏”的盛举,一时传为佳话。1987、1988年,王盘声及茅善玉、徐俊参加上海艺术团两度赴香港演出。1988年9月,上海沪剧院偕王盘声、杨飞飞、赵春芳、汪秀英等赴香港参加中国地方戏曲展览演出。1984年,上海沪剧院与上海艺术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年会的演出。这些活动在海内外均有相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