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我是谁》曾是佩图拉·克拉克奠定其在美职业生涯的第四部作品。佩图拉同时期所发行的一系列歌曲都相当瞩目。唱片发行于1966年,此前一年(1965年),佩图拉先后发行了《时代标志》(Sign of the Times)、《我的爱》(My Love)。这些作品结结实实让那些把她的成功无情地归结为1964年发行的《市区》(Downtown)的人闭嘴——这真是历史的侥幸。此外,《我是谁》意在传递一种观念:佩图拉可能会在个人音色及音域领域做出妥协,但对于主题与情绪,她从不接受任何条条框框。四首歌都勾勒出充满细节的稳定感。《市区》与《我是谁》的发行间隔23个月,风格演变上有点像美国青少年意欲挣脱父母的庇护并最终摆脱家庭束缚,只是方式谦和些。
在很多方面,佩图拉代表着高度融合的离家经验。三十四岁时,孕有两个孩子,身兼三种截然不同的职业:四十多岁的时候,有预言说她将成为英国电影界下一个安妮特·富尼切洛(Annette Funicello),十年后,又被人以夜巴黎柔美女伶相称。岁月与经验在脸上野蛮地刻下刀疤,好的坏的她都不曾背叛,她是流行音乐圈最具说服力的标签人物。
佩图拉的受众相当广泛,并具有极高的忠诚度,其热情甚至可以世世代代相传下去。最近有一位从荷兰远道而来的游客,一位六十多岁的绅士,就在上一年夏天——正值普洛佛骚乱(Provo riots),他曾经信誓旦旦地对我说:“美国流行音乐的灵感必将散发 *** 气息”。如今,其孙对于《我的爱》之热情令他如坐针毡——他的预言不攻自破。他说佩图拉之声令他回忆起荷兰教堂里会众齐声唱诵的情形,总是不自觉地想再听一次。
在这些歌曲中,佩图拉最大程度弱化情感蜕变,一切变得含蓄隐晦,每一段歌词文本都传递着同样的超人姿态,小心翼翼地 *** 表达。一首《市区》令多少年少痴狂的白日梦迷醉——
“你是市区,一切将变得美好,
别再耽搁,哪怕是一分钟,去市区吧,
一切正等待着……”
描述在《我的爱》中得到更进一步发展,一段自我吹嘘的有力文字——
“我的爱比最温柔的阳光温暖,
比一声叹息柔软;
我的爱比最深的海洋还更深邃,
比天空还宽。”
而在《时代的叹息》中一切演变成充满和解的让步——
“我永远无法理解,你为何这样待我,
只是,当我握住你的手,
我明白你再也不可能,
回到过去的你。”
作品中一系列事件性描述蕴含着模棱两可的表达,令听者沉浸其中。一定有人和我一样从《我是谁》开始听起,随后闲暇时取出《市区》陶醉其中。然而事实上在流行音乐领域,井然有序的职业发展道路必定遵循肥皂剧主人公的戏剧性铺陈——好比深入CBS每一集的《秘密风暴》,告诉你如何成为真正的女主角艾米·艾慕斯(Amy Ames)。同样标题、节奏以及专辑中表演者所展现的色调、音域能力,都应当遵循书目文献的编撰方式,反倒是对成人世界毫无怜悯的压迫感以及合理性描述成为这四首歌必不可少的构成。(难道你以为有什么更好的理由令费兰吉写就《这是非常美好的时代》吗?)但我还是觉得她的歌曲产生的影响被扭曲了。佩图拉若要在美国赢得同等声名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对于一位开始就社会和性有所思考和觉察的青年听众而言,佩图拉标签式的形象为中年人充满无力纠结的人生带来了令人满意的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