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文汇学校 八(11)班 赵梓淇 指导老师:杨瑶
“去年元夜时,花市如灯昼”。时光飞逝,转眼间,正月十五又踩着轻快的小碎步来了。不由得想起去年,我在河南开封老家过的元宵节,让我至今难忘。
那天清晨,棉絮般轻盈的雪花飘落在窗台上,我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下来,站在床边打了个激灵,迷糊间看见厨房的灯亮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柴火气,“有好吃的!”我内心一乐,来不及穿鞋,一路狂奔到厨房门口。
姥姥正站在灶台边,右手一上一下地搅和着什么东西,我走近一看,原来她是在准备包元宵的豆沙馅!刚出锅的红豆,基本还保留着原来的形状,一粒粒的,但在姥姥的“铁砂掌”下,小红豆们融成了沙,紧紧地粘在了一起。我在一旁看得直咽口水,“姥姥,让我试试吧。”我撸了撸衣袖,在裤子上蹭了蹭手,接过碗,学着姥姥的样子,一上一下地翻动,最后将搅好的豆沙拍成一个大圆薄片,摊晾在案板上。“娃,做得有模有样的啊!”姥姥一边夸我,一边从被烟熏得黑乎乎的柜子里拿出来一个大筛子,“一会儿让你看看元宵是怎么做出来的。”
姥姥熟练地从大圆薄片上舀下一勺馅放在手心,五指一掐,双手一揉,右手一放,不一会儿,二三十个似圆非圆的红豆球就躺在了布满江米粉的筛子里。“姥姥,你这捏的是啥呀?丑死了。”我一脸嫌弃地看着满脸得意的姥姥。姥姥啥也没说,拿起筛子筛了起来。姥姥双手一推,一波形状怪异的红豆球“哗”的一下涌向前方,在快要冲出筛子的那一刻,姥姥一拉,最前面的那波红豆球瞬间滚到了后头,中后部分的球顶上了空位,此时红豆球裹上了一层白色,循环往复,如同在雪地里滚一个个雪球似的,十分有趣。
“姥姥,我看会啦!”在一旁的我跃跃欲试,姥姥先是抓住我的手滚了两回,随后我凭着三脚猫功夫将筛子一推,元宵们飞快地向前冲去,“诶!等会儿!”我心里大叫,双手猛地一拉,不料还是晚了一步,好几个元宵“唰”的一下飞出筛子,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啪”的一声掉在了地上,我的脸也“啪”的一下红透了。
姥姥用手拍了拍我的肩,接过筛子,一边筛一边跟我说:“咱北方的元宵跟南方的汤圆可不一样,汤圆是包出来的,一包成形就是好看的球。但咱北方的元宵啊,不是一滚就圆了的,它们需要历经一次次来回的滚动,修整边角,在滚动中变得紧实,这样滚出来的元宵才好看好吃。娃呀,学啥东西都不是一次就能学会的,你看那元宵,开始不咋地,但滚多几次不就圆了吗?”我怔怔地看着筛子里滚动的元宵,体会姥姥说的话,在失败了几次之后,累得不行的我终于学会了滚元宵。
我看着一家人有说有笑,开心吃元宵的样子,刚刚的劳累一扫而光,夹起盘子里的一个元宵,心满意足地吃起来。
夜,静了下来,屋外的红灯笼高高地挂着,似乎正与我一起等待元宵节的到来呢。
点评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作者笔下河南的元宵节不仅有节日的欢乐,更有节日的文化意义。小作者观察细致,生动有趣地描绘滚元宵的场景,在体验之中传承家乡的风俗,语言生动,让人身临其境,趣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