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狂人日记从来如此便对么(从来如此便对么图片壁纸),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狂人日记从来如此便对么(从来如此便对么图片壁纸)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狂人日记从来如此便对么(从来如此便对么图片壁纸)

中国的春节不仅有地域差异,而且还有城乡差异,城市的春节,讲究的是氛围,城市里到处都张灯结彩,广告上也是推销各种年货;而农村的春节,讲究的是人和,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异,导致农村的劳动力向城市流入,农村除了过年,平日里都只有老人和孩子,这些劳动力都是各家各户的核心人员,他们的回归使得每个家庭归于圆满,家庭的圆满自然使得农村出现年味,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今年的春节自然也是如此。

我在的村落是一个杂姓村落,以刘姓为主,约占村人口的80%,其中还夹杂着各类外地迁入的小姓氏,而我的本家李氏则为村落中小姓氏里的小姓氏。据族里的老人讲,我们这一支源自于“陇西堂李氏”,为修筑汉江堤而迁徙至此,最早的老祖宗为启字辈,到本地后为了凝聚后代,下设启、元、建、业、凡、光、门七个辈分,传至今日已过六代,也就是光字辈。李氏一族在村里共有十二户人家,其中有九户并排聚居,另外三户均是家中有两口以上男丁,分户后向村里新要的宅基地。

按照中国的习俗,过年一般指上一年的腊月三十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后年就结束了。时至今日,能在家待至元宵节人的不多,大部分人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在正月初六、初七时就要返回城市。而我在的村落,过年也就是腊月三十、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这四天,这几天都是有比较固定的习俗安排,腊月三十这天自然是要吃年夜饭或者团圆饭,正月初一则是族人间互相拜早年,正月初二则是族里外嫁的女子回娘家,而外嫁女子的嫡系亲属要安排酒席招待,正月初三则是嫁到族里的女子回自己的娘家探亲。年夜饭虽然是在腊月三十,但是部分食材要提前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一般分为四种,即腊味、卤菜、油货、现菜,腊味主要是腊肉、腊鱼、香肠等,要在腊月初就开始腌制好,在天气好的日子里,挂在太阳底下暴晒,晒得食材滴下腊油,凝聚出时间的味道。卤菜主要是卤藕、卤猪肉、卤牛肚、卤千张、卤海带等,油货主要是炸肉丸、酥鱼等,这两种是在腊月二十八左右开始准备,只有现菜是在腊月三十当天做,按照习俗年夜饭的规格有“十大碗”的要求,蒸菜、炒菜、汤、炖菜均要有,并且必不可少的是一条鱼,这条鱼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年夜饭的时间是在12点至4点之间,在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李氏一族的族人要吃完全族的年夜饭,就是吃完十二户的十二顿饭,谁家要是先做好了,就派一个家庭成员去通知其他族人,然后每户至少需要派一个代表就餐,不等这家吃上几口,另一家做好了就会过来拉人,一桌菜往往只能吃上几筷子就要去下一家,直至吃完每一户。

在人本经济时代,一方面现实情况是,劳动力数量越多所能获取的工分也就越多,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一个族群的劳动力数量也决定着在本地说话是否硬气,另一方面群众的思想也都是有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而延续香火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生出男孩,有的人家前面生了六个女儿还要接着生,直到生出男丁为止,各家各户都是女子多男子少,所以父母辈兄弟姐妹众多。李氏外嫁的女子带着女婿回娘家,这一天外嫁女子嫡系亲属就需要酒席招待,作为外来的小姓氏,天生就带着一种自卑感,外嫁的女子能否得到本地姓氏的尊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娘家是否有一定牌面,所以这一天中的吃饭规格和年夜饭一致,也都是“十大碗”,若是有几个嫡系亲属的,那就是亲属之间商议,一日三餐分管。

在法制还不健全的时代,这种习俗可以增强族群之间的姓氏认同感,提升族人之间的凝聚力,将分散的各户通过习俗文化这条纽带维系在一起,使李氏在当地扎根,通过群体抵御可能面临的自然和社会方面的各种风险,为李氏一族的繁衍生息带来了积极的效应。但纵观人类的社会发展历程,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打破现有规则建立新规则的历史,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法治的不断完善,曾经“启字辈”老祖宗定下的习俗,时至今日,已经是弊病重生。

首先便是烦琐,年夜饭的本质是亲属能够聚在一起维系亲情,年夜饭是末,人才是本,年夜饭应该是作为一种维系的工具而存在,它存在的目的就是维系亲情,同时使得参与的人都感到温馨和愉悦。炒几个便利的菜,大家坐下吃吃饭、叙叙旧即可,花上几天的时间准备食材做一顿饭,实在是繁琐至极,且“十大碗”的菜式比较固定,年年吃早已经吃腻;其次便是铺张浪费,每户做年夜饭都是按照“十大碗”的规格,而十二户下来基本上是每户吃几口,然后就得留着肚子去下一户,到最后几户时往往只能在桌子上坐一坐了,而余下的菜基本都需要各家各自消化,消化不了的就只能倒掉了;最后便是造成族人之间的隔阂,比如发展得比较好的族人家里门庭若市,吃年夜饭不用别人喊,族人就主动靠拢了,而发展的不太行的族人,三番五次差家人去叫,一个都叫不来,在外面打工、谈生意为了那一日三顿饭,可以低声下气赔笑脸,但是回到了村里,大家都是在社会上靠劳动自力更生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因为这种习俗而拉下脸面,去四处央求别人到家里来坐坐,更有甚者甚至出现“抢人”的现象,弄得啼笑皆非。

做饭的不想叫,吃饭的也不想去,尽管都对习俗不满意,但是没有谁会主动打破规则。形式上的弊病已然如此,更深处在于习俗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规则,像思想烙印一样打在了人们的心底,人们已经失去了变更规则的勇气,似乎在过年那几天不按照既有的习俗安排,人们就不会过年了一样,在习俗面前不论是有钱的族人还是拮据的族人都选择了服从。一个只约束十二户人口的习俗尚且难以变革,那么大至一个单位、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一个国家想要变更这有着五千年历史底蕴的中国,又何其不易。在如今社会,早已经不是靠“拳头”说话的年代,一个人的尊严体现在自己的德行上,而不是靠“娘家、靠人多、靠认同感等”,越是有利于实现人的价值、体现人的尊严、追求人的自由的制度越是好的制度,而束缚人的自由、贬低人的尊严的制度,也必然会被遗弃至历史的垃圾堆。

我也常问族中老人,既然大家都不满意,何不自家管自家即可,老人说:“从来便是如此”,从来如此,便对么?我也时常感叹道,也许在城市安家后,就不会回来了。

更多狂人日记从来如此便对么(从来如此便对么图片壁纸)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