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游仙区唯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飞龙山
“绵阳红色飞龙山”景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东宣乡飞龙村,于2015年9月正式建成,景区占地总面积280公顷,景区内道路总长9.6公里,基础设施完善。景区内共有4.5米宽水泥道路8公里,1.5米宽青石板路1.6公里,联通各个景点。景区内有塘堰3口,蓄水池2口,并建有人饮工程设施,可同时供600人使用。景区内电信、电力完全覆盖。“绵阳红色飞龙山”建设定位为:“四基地一场所”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双拥”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体验基地以及烈士公祭场所。
景区内建有红军食堂一座,占地约6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周边农民自发建设农家乐也正在进行,建成后能满足5000人的日接待能力。东宣乡是游仙区内文物古迹较多的一个乡镇,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鱼泉寺、马鞍寺,省级保护单位东岳楼等,且距飞龙山直线距离都在6公里范围内。
参观体验红色飞龙山革命遗迹与文化意义
红军池
*** 领导下的红军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有着优良的作风和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受到本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坚决拥护,自发组织30多名中青年妇女为红军洗衣做饭。这个池塘就是当时群众为红军洗衣、挑水的主要场所。2015年的时候,我们对它进行了提升和美化,目的就是为了纪念老百姓和红军的鱼水深情。
瞻思梯
这是连接公祭广场和纪念碑林的上山石梯,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怀恋,取名叫瞻思梯,石梯共有429阶,这数字是为了纪念当年红军4月29日离开东宣。垂直高度达97米,总长155米,我们在攀登石梯的时候啊,也可以感受到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与革命的不易
这座休息凉亭为木质结构,呈六角形状,两边的廉政对联是乡纪委创新打造的红色廉政文化长廊,目的是让前来参观的各级干部群众进一步参与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来。
纪念碑林
1994年,飞龙山附近的群众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自发捐款捐物,修建了高9.68米的红四方面军长征纪念碑和碑林,并于1997年建成,四周的青石板上刻有22个红军故事,这些故事生动展现了红四方面军波澜壮阔的战斗历史,再现了红四方面军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伟大征程。这是各级领导和老红军题字碑林,共有24块,
现在我们看到的纪念碑林,其设计造型是按照一艘船的造型进行设计的,中间最高的纪念碑就像船上的主桅杆,其整体寓意着在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指引下,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峥嵘之路
我们现在所走的小道,叫峥嵘之路,是为了纪念一位老红军的峥嵘岁月,这位老红军叫黄春荣,1914年生于三台河沮(今安居区)棋盘沟一个佃农家庭, 1933年1月参加红军1934年加入了中国 *** ,黄春荣同志参军后,随着部队行动,先后辗转在嘉陵江左岸参加多次战斗,强度嘉陵江成功后,又攻下剑门关和梓潼,前锋直达当时的绵阳县,打下平武、江油,1935年7月下旬黄春荣又随部队转向阿坝境内,开始了战略大转移,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路。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经过千辛万苦总算到了延安。
到延安后,黄春荣就被抽到中央警卫团,当上了直接保卫毛主席的警卫战士。从此,跟随中央转战各地。在三年解放战争和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战斗中带领部队转战各地并首批出国作战,屡立战功。退休时官至正军级,后常住在东宣乡并有配枪,具群众传言他还有三张免死牌,他还有一个更为特殊的权力就是可直接与周总理和毛主席通话,黄春荣去世后,东宣 *** 为其举办了当时东宣最隆重的一场追悼大会,全乡人民纷纷前来祭奠,当时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并遵从他的遗愿,将他的遗体葬在红军曾经驻扎过的地方。
飞龙洞
相传,飞龙洞是原始天尊座下十二金仙之一的惧留真人修道洞府,其徒弟土行孙也曾拜在门下修道。土行孙身材矮小,但本领高强,擅长遁地之术,可日行千里,手中捆仙绳更是力克天下英雄。原本为商汤先锋将军,后投西歧。在封神榜中封土府星神。本地群众中历来传言此洞可通陕西,后经考证,或许应为古时人们躲避战乱、抢掠的藏身之所。
永蛟小径
为了纪念杨永蛟烈士,一条小道被命名为永蛟小径,杨永蛟当时当选为苏维埃主席兼游击队长,在飞龙山村周围发展到一百多名队员,游击队在红军的领导下,4.19日和25日,两次攻打玉河场民团和梓潼萌桠寺清乡军,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歼灭敌人三百多名,使当时的军心大振,警告了绵阳县城之敌,当时杨永蛟还同徐家苏维埃主席赵松山,等一行在全乡书写“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贫苦农民团结起来““中国 *** 万岁”“苏维埃 *** 万岁”等标语,唤醒了全乡劳苦大众,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正如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说到,那里的人民群众,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英勇牺牲,贡献了他们所能贡献的一切力量。
红军战壕
清朝末年,政治愈加黑暗 *** 、民不聊生,全国各地相继爆发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飞龙山地区成立了农民武装组织——大刀会,为对抗清军,就在飞龙山顶建立山寨,用木头石块沿山势修建了长700米环山围墙。1935年,红军驻扎时,依托山势,将围墙改建为战壕,以防御绵阳三台方向可能来犯之敌。
指挥部
现在我们所看能到的小寺庙,就是红军当年的指挥部,那么从指挥部地理位置的选择,也可以看出红军当时的军事素养是非常高的,后有人工防御和自然屏障,前方左右有退路,即隐蔽又便于观察。
*** 场
红四方面军12师34团团部驻扎飞龙观时,约有100余人,曾在此训练新入伍红军和游击队员。当时红军有5匹马,为团长坐骑及物资运输之用,曾将马栓养此地,附近群众见红军战士每日在此练兵、 *** ,故称 *** 地。
红军亭
红军在练兵 *** 的间隙,就是在这个地方进行休息的,所以我们在开发的时候,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凉亭,取名为红军亭。
古柏
在红军亭的旁边有一棵上千年的柏树,当是红军就是在这颗柏树下进行纳凉的,周长,高度,柏树斗寒傲雪、坚毅挺拔,乃百木之长,素为正气、高尚、长寿、不朽的象征。这棵柏树也寄托着后人对前人的敬仰和怀念。当地的群众也都知道这颗柏树的意义所在,所以在生长的过程中一直没被砍掉,完好的保留至今。
龙门垭
飞龙山原名夹龙山。二十四史《旧唐书》曾记载:武则天传位于唐中宗李哲(显)后,全国各地寺庙佛殿大柱上盘龙显灵腾飞。中宗闻言大喜曰:“此乃吉祥之兆也”,遂将国号命名为“神龙”。相传当时梓潼双峰寺佛殿大柱上盘龙也显灵腾飞,被正在切面的老僧发现,急中生智,将手中切面刀砍去,正中飞龙颈部,龙负伤逃飞,因伤势太重,落于夹龙山左坳,却被夹龙山夹住,深陷土中,化为石刀石龙。此消息传到朝堂之上,因与国号相克,唐中宗便下令将夹龙山改为飞龙山,龙门垭由此而得名。
飞龙观
明末以前近千年里,飞龙山庙宇宏伟壮观,九层十八殿遍及全山,后张献忠入川,焚毁全山庙宇。清朝初年,本地湖广移民曾自发重修庙宇,但规模已远不复当年,只建有四合院道观一处。至1935年,红军约100余人在飞龙观驻扎33天,道长唐明义慷慨接待,红军撤离后,道观被 *** 还乡团付之一炬。1939年,逃难返回的唐明义又重新修建道观,一直保留至今。因群众信仰驳杂,飞龙观供奉有儒释道三教之神,后玉皇楼供有三清祖师、玉皇大帝、土行孙等道教诸神。
红军井
此井原名八角井,为隋唐代飞龙山宏大庙宇建筑群中唯一遗存。井深6米,用青石垒八方而成,泉水终年不绝,且甘甜清冽,至今都还在使用,因井有八角,与红军八角帽形似,且红军曾在此饮水、喂马,故得名红军井。
四川绵阳清大鼎力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