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此处抛开旋律是否抄袭不去讨论。 单单说歌词,真的是极其差。 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副歌觉得旋律很好,而寻来主歌部分歌词一听,尴尬得脚趾快抠出三室一厅——李清照如果得知自己的词和这样垃圾的文字凑做一堆,一定会气得还魂。 歌词差在两处,一大一小: 1. 歌词极差的地方是刨去李清照《如梦令》部分,前两段歌词内容上可以说是胡乱堆砌、逻辑不通,不知所云,而从创作态度上来看,可以说是非常不认真——但凡有三五百首诗词功底和熟悉古文,但凡认真一点能把自己用的辞藻是啥意思弄清楚,也不会写出“一任宫长骁瘦”这样的奇葩句子。这里吐槽的点太多了,想了解更多参考
2. 歌词差的第二处不在于词本身,而在于李清照的词和副歌的旋律并不搭。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写的是细腻的闺阁少女情怀,表达的大致是淡淡的伤春和对韶华易逝的慨叹和惋惜。而副歌部分的旋律过于激越了,和歌词很不协调。(而相比之下,《相思》中那段对应的副歌歌词就很妥帖)
而李清照的原作部分为什么好?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本是小令中的绝佳的作品。而这部电视剧的名字“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正是其画龙点睛的名句。
为啥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画龙点睛呢?前面“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23个字都只是寻常的记叙和铺垫,起交代背景的作用,而结尾10个字“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却精彩异常。
我曾经在给读中学的表妹讲这首词的时候问过一个问题:这10个字用了多少种修辞手法?答案是5种。
“知否,知否?”是设问+反复(反复如蒋捷的“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绿”和“红”是指代花和叶;
“绿肥”和“红瘦”是对比;
“肥”和“瘦”是用人/动物来比拟植物。
这修辞手法多么妙!
整首词前面23个字是叙事,而这10个字,构成了一段问答的短镜头,来供作者抒情。其所体现的闺阁少女的观察视角如此别致而细腻,文字如此清丽,修辞如此新奇而绝妙,可以说是少女李清照才情的极致体现。有此10个字,整个作品的格调瞬间拔擢出尘。
这首小令如此好,而从故事内容、情绪、意境上,前面的歌词和《如梦令》部分是完全割裂的。
Diss张靖怡部分歌词常常遇到这样一句:你行你上呀——比如下面这位:
说实话,这有何难?
但凡背过几百首诗词,来填古风歌词,难度真的太低了。
除了副歌旋律锚定《如梦令》以至于这个不和谐的地方没法改之外,要操刀把这个歌词改得“故事完整,前后内容协调”“遣词、修辞、用典正确”“看起来雅致”,而非胡乱堆砌的伪古风,根本用不了半小时。(实操就是用不了半小时)
具体怎么操作我来展示一下:戏拟一例(半小时整出来的活儿,有些地方别太挑剔)
杨柳漫系行舟,执手相看泪流,
此去愁心随明月,万里伴君走。
经年相思淹留,独饮何能解忧?
云中谁寄锦书来,只西风满楼。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经古代格律诗词创作,首先定主题:你想表达什么情感,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考虑副歌固定用《如梦令》,我们以此为基础来拟主题。如梦令中出现了海棠、风雨这样的意象,海棠开于暮春初夏,混着风雨,很容易让人想起春愁这种主题,比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比如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的“一片春愁待酒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我们把风雨中春愁和闺阁少女与征人的相互思念捏在一起,差不多就能把故事轮廓造出来了。当然,原本“应是绿肥红瘦”中的情绪并没有那么浓,这样的故事会对其原来表达的东西造成一定的扭曲,但勉强是可通的。
定完主题以后,确定体例和用韵:用七律诗还是五绝,填词的话的词牌是《一剪梅》还是《沁园春》?用平韵“愁”还是用仄韵“路”?
主歌部分歌词字数是6,6,7,5,6,6,7,5,原以为是词牌,找了一圈没找着,那就不作词牌来填了——仅仅当歌词填难度低了不少。因为歌词平韵仄韵混着一起用,韵就更宽了。
定完主题和体例、用韵,进入具体创作。
首先我们把歌词结构切成三段,第一段回忆当初离别场景,第二段写雨疏风骤前的思念,第三段回到雨疏风骤之后的愁思,也就是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本。
第一段这么写(游戏作,大部分化用于古诗词)
杨柳漫系行舟,执手相看泪流,
此去愁心随明月,万里伴君走。都是写分别时点之愁——
“杨柳漫系行舟”化用自吴文英的《唐多令·惜别》“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执手相看泪流”化用自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也源自其中;
“此去愁心随明月,万里伴君走”化用自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第二段这么写
经年相思淹留,独饮何能解忧?
云中谁寄锦书来,只西风满楼。“淹留”指旅人在外羁留;“经年”和前面“此去”呼应,合成“此去经年”;
“独饮”:饮酒是李清照诗词中常见场景——李清照诗词里喝酒从十六岁喝到六十岁——“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三杯两盏淡酒”;
“云中谁寄锦书来,只西风满楼”源自李清照的《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的原文中是用“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样一个空镜头来含蓄地表达思念,而此处换成“只西风满楼”则把月满西楼的唯美场景改得更“惨”一些——没有锦书,只有满楼西风;这也仿照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对于孤独的表达方式;同时,西风满楼一般要下雨了,和第三段的昨夜雨疏风骤呼应上。
第三段不再赘述。
以上只是随手而作的古风填词的一个例子。(花点时间再重定个主题改一篇也不是什么难事)
PS:考虑唱起来好听,急切间不严格规避重字;部分用词同理。
其实真·古风的好作品并不少,比如银临演唱的《棠梨煎雪》,比如好妹妹乐队的《归乡》。
真不晓得张靖怡写的那部分内容是怎么被主创团队给看上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