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与渔业经济发展,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与渔业经济发展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与渔业经济发展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8月23日讯(吴火招 彭程)8月17日,清流县沙芜乡上坪村村民黄龙盛领到了清流玖隆福渔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颁发的渔业股权证,作为老渔民,养鱼经验丰富的他还担任了公司总经理。

“养鱼卖鱼20多年,没想到现在持股就能分红,之后,通过公司的规范管理养殖出来的成鱼卖出后,还能再分到利润。”黄龙盛说,这次村里像他一样持股的村民有229户占股49%,另外51%的股份由乡属企业福建闽人之源生态康养有限公司持有,共计140万元,建设133.33公顷的上坪村渔业综合开发示范点,并委托玖隆福渔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管理。

清流县水网密布且水质资源优良,依托于此,发展水产养殖,现已是我省内陆地市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基地县之一。

2021年,全县渔业养殖面积5.8万亩,水产品产量2.76万吨,渔业产值6.9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享誉在外的“清流溪鱼”,先后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福建省十大农业区域品牌”“福建省名牌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其中,沧龙水产基地还获得福建省现代渔业产业园称号。

以沙芜乡为例,这里是清流全域流水面积的汇聚地,面积宽广,水中饵料丰富,鱼类品种繁多,且肉质细腻,出自于此的“九龙湖白刀”入选福建省第二批十大渔业品牌。

“我们村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捕鱼为生,上个世纪90年代,河里什么鱼都有,捕得最好的时候,一年能赚一万多元,是那时候名副其实的‘万元户’。”沙芜乡新矶村村民刘立生说。

然而,随着不规范的捕捞与围网养殖,村民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不但破坏可循环资源,更使优质鱼没有市场竞争力,卖不出好价钱。

为此,清流县积极探索回归“人放天养”大湖面养殖模式,采取“ *** 牵头、百姓入股、合作经营”模式,建设上坪村渔业综合开发示范点。

“前期县乡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对原有传统拦网养殖的村民做好引导工作。”沙芜乡宣传委员黄慧敏说,乡里成立了渔业综合开发试点示范区工作专班组,主要领导带头,常态化深入群众,重点拆除拦网、围堰等历史遗留问题,并最终确定在上坪村开展试点示范,投放花鲢、胖头为主的四大家鱼。

“公司统一购置鱼苗、设备,成本降低,还安装了摄像头,建了管理房,方便管理鱼,鱼在更广的范围内活动,可以吃到更多浮游生物,也长得特别好,入股的渔民都跟我一样,每天看着鱼儿长大,心里不知多高兴。” 黄龙盛说,公司还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护鱼队,主要做一些日常生产活动,还有巡查和阻止一些违法捕捞的人。

此外,为提升渔业生产经营的基础设施建设,便于交通运输,在上坪村渔业综合开发示范点进行了道路硬化。

“百姓入股后担心效益亏损的问题,我们也想到了,通过保障本金机制,给予参与入股村民承诺,实现百姓本金有保障、利益有分成,按照股份数每年能够拿到不低于20%的利润分成,从而达到人人参与生态保护,人人共生共富。”黄慧敏说。

来源:新福建

更多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与渔业经济发展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