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国民俗艺术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的文化价值,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国民俗艺术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的文化价值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国民俗艺术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的文化价值

北京

上海

香港

粤剧

粤剧是香港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表演艺术,已成为香港本地文化的重要印记。粤剧是香港民众喜爱的娱乐方式,从前如此,今天依然如此。香港粤剧演出史有两次 *** 。一是在20世纪上半叶,那时的香港虽然由港英当局统治,在文化上、至少在戏剧上与广东并无分界。粤剧最有影响的戏班被通称为“省港大班”,几乎所有粤剧著名演员,他们习惯称之为“大佬倌”,都游走于香港和广州两地,创造了粤剧在省港两地共同的繁荣景象。而第二次 *** 就是正在进行时的当下,多少是由于受到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 *** ,香港的粤剧演出形成新的热潮。香港特区 *** 很重视粤剧艺术的发展,为支持粤剧的研究、推广和持续发展,设立了粤剧发展咨询委员会和粤剧发展基金。

迎春花市

在春节期间逛花市是香港民众最重要的春节习俗之一,特别是在除夕这一天,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到花市来,挑选鲜花或者是盆栽。祝愿来年身体健康、学业进步、事业顺利。

舞狮

在香港又称醒狮,逢年过节或是店铺开业都有醒狮表演的传统。香港地少人多,建筑物密集,所以春节期间不允许燃放爆竹。但香港人新年图个热闹喜庆,舞龙舞狮从上世纪起就成了春节的固定节目。每年到香港观看舞龙舞狮的表演,也成为不少游客的必游项目。

端午

香港保留着不少端午节的传统民俗,如举行龙舟竞渡、“放纸龙”仪式、用龙舟进行祭祀、游龙舟水及吃粽子等。香港人将划龙舟称为“扒龙舟”,这个习俗由来已久,最早有记录的端午龙舟竞赛是1919年在港岛东区北角举行的,随后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竞渡大赛,近些年还会举办国际性的龙舟赛事。

浙江

杭州

江苏

扬州

春节

旧时,新年初一子时一过,便有人带上猪头三牲、香烛、鞭炮,赶到土地庙去烧头香,烧完香回家不再睡觉,等待天亮。天刚一放亮便天“财门”(大门),点燃香烛、鸣放鞭炮“接年”。接着晚辈起床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吃桔子和云片糕,叫“走大局”、“步步高”。然后吃早饭“汤圆和面条。早饭后,中青年人出门向街坊邻居拜年,家中备有香烟、瓜子、糖果、糕点等食物,由老年人接待来拜年的客人。中午不做新饭菜,吃除夕晚餐余下的饭菜,叫“隔年陈”(“隔年陈”有的一直吃到正月初四)。新中国成立后,烧香敬神之俗在不少家庭中已经不见,初一这天,有些单位举行团拜,人民群众还开展向烈军属拜年及各种文化活动。

无锡

春节

无锡有贴桃符、门补、春联的风俗,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无锡民间很多人家还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无锡地区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的意思。另还要吃面,取长寿、长春之意。无锡风俗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馈赠。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都要赏给压岁钱。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元旦风俗相同。

福建

厦门

高甲戏

高甲戏,发源于福建泉州,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 *** 。

歌仔戏

歌仔戏(发音:歌子戏或歌崽戏,后者在台湾较流行),是20世纪初叶发源于漳州的传统戏曲,故亦称之为芗剧,后传到台湾并得到进一步发扬。“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话表达就是“小歌”),歌仔戏以掺杂文言的闽南语为主,让社会大众也能接触文雅词汇或忠孝节义故事,成为早期闽南地区和台湾社会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送王船

送王船,流传于中国闽南地区(泉州、厦门、漳州)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福州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反映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因鸭蛋与福州话发音“压浪”谐音,渔民出海祈求没有风浪,也有“压乱”的意思,故福州人称它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

老福州人“做年”,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说,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初一、初二、初三;其二,农历十二月初一“筅堂”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两个多月都在“年”的概念里,即“年暝兜”;其三,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节)都算过年,历时45天;其四,农历十二月廿四祭灶到正月廿九拗九节。

汉代时,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立春”这一天。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改成春节。“春节风俗首先与立春有关。春节时,农民往往有看征兆占卜年岁丰歉的习俗,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有‘立春天气晴,百物好收成’等谚语。”福州文化学者赵麟斌在其著的《福州民俗文化述略》一书中这样写道。

游神、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是游神的时间,是乡村“做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十五元宵夜,游神迎神活动达到 *** 。

福州传统有“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拗九节”却渐渐被“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

闽剧

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民国十三年(1924年),郑振铎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闽班”的称号。

评话

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

十番

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广西

桂林

壮族

以壮锦为标志,喜好唱歌。古有歌仙刘三姐,今有姑娘木叶歌,节庆有三月三歌节。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 *** 。

苗族

刺绣蜡染,工艺独特,芦笙踩堂,欢度良宵。苗族的旧年和汉族的春节相似,农历十二月下旬,家家舂糯米,买年货,出嫁的女子也随同丈夫回娘家,到正月初七才能回夫家。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每年二月初二和六月初六都做粽子祭奠。自然崇拜也占有重要地位。

***

*** 人都重视给子女受教育,包括 *** 教育和汉文化教育 *** 皆围寺而居,这是由于 *** 因信仰 *** 教所决定的。因此 *** 寺自然地成为 *** 社会的活动中心,既所宗教活动中心,也是议论大事、联络感情的中心。

瑶族

住高山区,大桶药浴,淋漓痛快,驱风去病,实属民间一绝。节庆有打旗公节(农历5月14日),粽子祭祖,祈祷丰年。龙胜境内的瑶族分为盘瑶、花瑶和红瑶。盘瑶因崇拜“盘瓠”而得名,又名过山瑶;花瑶因其妇女服饰花色花纹多而得名;红瑶妇女服装分饰衫、花衣、便衣三种,从红瑶妇女的头饰就可区分少女、未婚妇女、已婚妇女。

侗族

高超的建筑艺术,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一杯拦路酒,醉人心扉。一曲拦路歌,情真意切。龙胜的侗族擅长建筑,宏伟壮观、凌厉飞扬的鼓楼和风雨桥,是侗乡重要的标识。全杉木结构,凿榫穿枋,架挑对接,吊脚悬空,不用一钉一铆,体现出一种朴素。侗族风情“月也”和拦路歌“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广西大鼓

讲究架子功,表演潇洒利落,刚柔有致。

桂剧

桂林地方戏,广西代表性剧种之一。

广西文场

由唱腔曲牌与器乐曲牌组成。

傩戏

又名神剧。是在傩舞(俗称跳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桂林民歌

与劳动相联系的笛篙歌(渔歌)、山歌等;与民族相联系的龙船歌、贺郎歌、伴郎歌。

彩调剧

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

桂林杂技

主要节目有《钻地圈》、《水流星》、《狮舞》、《双顶技》、《倒立晃圈》。

零零落

杂曲类曲种。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

桂林渔鼓

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又名广西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

桂林弹词

鼓曲类弹词分类曲种。又名“广西说唱”、“广西说书”。

河灯歌节

每年的七月半(农历7月12日至14日)是资源县河灯歌节定期举办时间,资源各族人民云集县城,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领略“万盏河灯漂资江”的人间奇观。

兴安葡萄节米粉节

每年8月的中下旬,兴安人民会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庆祝属于兴安县人自己的节日。节日期间,最为热闹的街道就属秦皇路了。

南宁

绣球

绣球本是南宁市壮族地区青年男女定情信物,绣球以彩绸制成,直径约6厘米,内装豆类或沙子,重约150克,底部缀有 十多条穗带,球顶连着一根长约60厘米的飘带。在歌圩,如发现情意合者,女方便用绣球向男方抛去, 借此表达爱情。抛绣球现已发展成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安徽

合肥

庐剧

合肥是庐剧的发源地,庐剧旧称“倒七戏”,俗称“小戏”、“祷祭戏”、“小倒戏”、“小蛮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

黄山

徽州婚嫁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请期后搬行嫁。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

重阳庙会

重阳庙会是屯溪近郊的临溪镇传统庙会。前后举办3天,农历九月初九为正日。这天,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易。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落唱到日出,通宵达旦,煞是热闹。建国后,庙会成为地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易会。

上九庙会

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庙会期间,举行游神、祭神活动,搭台唱戏,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设摊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

抛绣球

抛绣球是黟县西递村举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该村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临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的。如今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清代小说中的“抛彩球择婿”,而且给游客一个“喜兆”,中彩球的游客,将会幸运长驻,万事如意。

目莲戏

目莲戏为徽州一古老剧种,流传于黄山市各地及邻县,尤其盛行于祁门、石台一带。该戏剧本《目莲救母劝善戏文》,为明代祁门人郑之珍编撰而成,分上、中、下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写傅相之妻刘青提,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救母心切,遍历地狱十殿,终于母子团圆。旧时每逢夏历闰月之年,徽州民间多演此戏,以求驱邪避灾。

抬阁

抬阁是流行于休宁、屯溪的一种民间游艺,又称“抬角”。抬阁共分上、中、下三层,将俊俏儿童装扮成一出出故事造型,安置在三层抬阁上,底盘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汉抬着。抬阁的四周用纸扎成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彩灯,巡游时彩灯内点燃蜡烛,映照着服装鲜艳的儿童,远远望去,酷似天仙下凡。抬阁上的人物不唱不做,但配上鼓乐开路、锣钹断后,热闹非凡。今屯溪隆阜还经常组织抬阁队上街,近年创作了《戴震还乡》,以纪念一代宗师。

叠罗汉

叠罗汉为流行于歙县叶村的一种民间游艺。表演时演员下穿红彩裤,上身赤膊光膀,面部绘有脸谱。演员均为男性,表演浑朴粗犷。演出前举行祭台仪式,焚纸烧香、罗汉扫堂,然后从演员相继登台或在广场上表演。演员不说不唱,在大鼓敲击的简单节奏下,分别表演童子拜观音、斜角旗、仙人桥、石猴出山、六柱牌坊、凉心水阁、水帘洞、刘海戏金蟾等造型。表演时先易后难,特别是水帘洞中演员的筋斗及六柱牌坊20余位演员叠成的六层造型,最为精彩。

跳钟馗

跳钟馗是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流行于今徽州区岩寺镇、歙县朱家村一带。据说明万历年间就有此习俗。每年端午节,这些地区都要“嬉钟馗”,以求驱邪降福,保佑村民平安。古时“嬉钟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来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在村中巡游嬉耍。近年来,歙县郑村镇的堨田村,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这项活动,煞是热闹。

仗鼓舞

仗鼓舞是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又名“得胜鼓”。传说是为了纪念唐代大将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山叛军得胜,而击鼓欢庆。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仗鼓(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鼓面或敲鼓边。另有十数人手持檀木夹板,边行进边击拍,发出清脆的响声。队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纛,上书“得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整个场面威武雄壮,令人振奋。

江西

南昌

传统节会有凤凰沟樱花节、中国红歌会、绳金塔庙会、天香园旅游文化节、鄱阳湖螃蟹节、南昌(望城镇)之光超级艺术灯会、万达乐园年会、西山万寿宫庙会等。

山东

青岛

青岛国际啤酒节

元宵山会

海云庵糖球会

新正民俗文化庙会

青岛樱花会

*** 滩音乐节

大泽山葡萄节

青岛梅花节

青岛酒吧文化节

田横祭海节

青岛国际海洋节

胶州秧歌节

青岛萝卜会

河南

郑州

郑州月季花会

郑州月季花会是一个以月季为主题的节会。1984年5月1日,郑州市人民 *** 在碧沙岗公园举办了首届郑州月季花会。1995年到2004年郑州月季花会中断十年,自2007年起恢复举办,举办期间满城皆花。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新郑市举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来祭拜黄帝。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和汉代的《史记》等历史典籍中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2008年6月7日,新郑黄帝拜祖祭典被中国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

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是一项集武术、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会,始办于1991年,郑州市每年9月1-5日举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和登封是武术节的主要场所。武术节期间,将举办迎宾仪式、大型文体表演、少林武术精英擂台赛、文艺演出、旅游观光等活动。

郑州城隍庙会

郑州城隍庙会为郑州地区古庙会。庙会期间,地方组织演戏、玩社火等以娱城隍神灵。四方百姓纷纷臣愿许愿、祈福祈寿、进香摆供。从会头到会尾,城内几条街上总是很热闹。

戏曲

郑州地区的戏剧剧种以豫剧、曲剧、越调影响较大,其中豫剧与京剧、评剧、越剧并称为中国四大剧种。郑州的戏曲氛围浓厚,早在20世纪初,郑州火车站附近的老坟岗汇聚了坠子、相声、评书、戏法、戏曲和拉洋片的艺人,后来,郑州市内各大公园和文化宫成为戏曲爱好者活动的主要场所。

开封

豫剧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其中祥符调是豫剧的一支重要流派,发源于豫东地区的开封。明末清初,河南地方戏曲汴梁腔、梆子秧腔、女儿腔、镇南技、山坡羊以及打枣杆等传统优秀民歌长期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豫剧祥符调,祥符调唱、念俱用标准的汴梁音韵,发音多假嗓,音域属上五音。

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

开封市的市花——菊花,栽培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种类繁多,北宋时期,市民养菊蔚然成风。作为大宋王朝的都城,开封的养菊之风更为盛行,形成了较高的栽培技术和优良种植传统,家家户户都以养菊、赏菊为乐事。菊花的数量、品种、栽培技术得到不断提高。开封菊花,不但品质优良、花朵肥大、高矮适度,而且色泽纯正。开封菊花种植各类品种多达1200多种。菊花被确定为开封市“市花”,国家和省市把每年的10月28日至11月28日定为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会期。

洛阳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洛阳牡丹赏花盛会开始于1983年,已举办了30多届。2008年,洛阳牡丹花会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洛阳牡丹赏花盛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湖北

武汉

音乐

武汉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发源地。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是中国现代第一所私立艺术教育学堂、中国最早的三所艺术专科学校之一,因此武汉也成了中国近现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武汉主要艺术表演场馆有武汉琴台大剧院、武汉琴台音乐厅、湖北剧院、武汉剧院、洪山礼堂等 。

设计

2017年11月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批准,武汉市正式入选2017年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至此,武汉在原有的定义上,又多了一张世界级名片——世界设计之都。

杂技

1992年建成的武汉杂技厅是中国第一座可供进行国际杂技、马戏表演的观演建筑,也是亚洲最大的杂技厅,在此举办的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是与 *** 国际马戏节、巴黎明日国际杂技节齐名的全球三大国际杂技节,被文化部列为中国“七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之一。

工艺

汉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糅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清宣统二年(1910年)和民国四年(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此外,武汉还有木雕船模制作技艺等传统工艺。

戏剧

汉剧旧名楚调、汉调,约有300多年历史,有“京剧之母”的美誉。武汉地区其他剧种还有楚剧、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另外,武汉还是中国京剧第一世家“京剧谭门”的故乡。

电影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5月27日,美商汇喇洋行“美国精巧新奇影戏”在老 *** 厅放映,电影开始在武汉出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单独出演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武 *** 谭鑫培是中国第一个电影演员;清宣统三年(1911年),反映辛亥革命的纪录片《武汉战争》是中国最早的纪录电影。2012年,武汉成为中国院线数量最多的城市,是中国电影市场重要的票房高地。

湖南

长沙

长沙过汉族的所有节日,其中一些节日有地方特色,也在一些日子有很多特有的民俗,陶公庙庙会为赶集的一大特色。

农历三月三时,长沙人都有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立夏时有吃立夏粳之习。

惊蛰时农家于暗处点灯,用石灰撤房屋四周及潮湿暗角。小孩点燃一个个爆竹,丢向屋角墙下,边丢边喊:“凉蛰惊蛰,炸得虫蚁笔直”。

长沙湘剧

长沙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中的一个主要剧种,其腔调最初以江西弋阳腔与长沙等地的民间宗教音乐结合而形成,旧称“人戏”、“大戏”。由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4种声腔构成,用长沙方言演唱。其风格或粗犷、奔放,或委婉。 当今湘剧缺乏青少年群众为主的市场,逐渐走向没落。

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是长沙地区流传最广的一个剧种,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长沙弹词

长沙弹词是长沙城市曲艺的一种,它源于道情,因用长沙方言说唱,也称长沙道情,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家界

哭嫁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够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少许的苗族也是哭嫁的。不过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同姓婚规

土家族在同姓为婚的问题上十分谨慎,仅限于同姓不同宗或五服以外的通婚,五服以内通婚为大逆。事实上,即使是符合土家婚规的同姓婚姻,也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土家人认同。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是比较自由的,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即可结为夫妻。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自由恋爱,结为终身伴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清乾隆《鹤峰县志》载:“至于选婿,由祖父母、父母主持,不必问女子愿否。如女子 *** ,口称不愿,不妨依法决罚,一与聘定,终身莫改。”

赶年

土家族团聚过年有其独特的习俗:若腊月大则二十九过年:腊月小则二十八过年。土家人把提前一天过年称之为“赶年”。

命字

命字俗称取号,男子多用朱漆金字木匾迎亲,迎亲前一日,亲友鸣鼓奏乐将木匾送至新郎家中。父亲率新郎拜领,谓之拜号匾,拜毕将匾悬挂于堂壁,谓升号匾。升号匾要三吹三打,鸣炮奏乐。鸣炮后,设筵堂中,挑童子九人加新郎共十人,叫做“陪十兄弟”,并且称十人中新郎为“状元郎”。

九子鞭

九子鞭又叫“天神鞭”,流行于汉、白、土家各族民间,尤以白族人民最为喜爱,他们把幸福、吉祥寄托于神灵,为取悦神佑,伐深山紫竹,竹顶开孔,内置九枚铜钱,鞭长约1米到1.5米左右,大小以本人手握为适,饰以花穗赤绸,紫里带红,十分醒目。打九子鞭既可独舞,又可群舞,少则一人,多则上百。表演者手握鞭杆,伴着唢呐不停舞动。方法有单手拍,双手舞花,盘绕。时而在脚外侧或内侧拍打,时而又在肩上臂上轻敲,动作优美而粗犷。鞭杆舞动,古钱相擦,发出的响音富有韵律节奏,颇为动听。动作有“天女散花”、“姊妹相会”、“雪花盖顶”、“拦门左右”、“螃蟹夹草”等。

土家祭祀

土家人祭土地神,是为了祈求作为一方之主的土地神保佑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也保佑一村人平安、驱邪护村。土家人对土地神十分虔敬,凡土家族地区每村每寨都有一个或多个土地庙,随处可见。土地庙形式多种,有用大理石精心搭建的,也有用四块粗毛板搭建的简易庙或依山洞岩屋而建的土地庙。

高花灯

高花灯是流行于永定沅古坪一带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时,十二人至十四人不等。配有锣、钹、唢呐、鼓等乐器。每人手中拿一盏纸扎灯笼,内点蜡烛两根,顶扎一木偶像,用五色纸剪成戏文故事如“八仙”、“瓦岗寨”,“梁山英雄”之类。高花灯表演有一套程式,要求东起西落,进一个“半边月”,出一“月团圆”,舞个“太极图”。亦可进民房表演,叫“愿灯”,多为祝福、还愿或为某家喜事凑趣。打吆喝、打口哨则只能到户外表演,叫“众灯”,是让大家看的。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摆手舞又名“社巴”,整个活动以祭典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内容。祭礼仪式毕,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土人作战前跳此舞以助长士气。摆手舞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摆手舞击大鼓、鸣大锣,气势宏浑壮阔,动人心魄。舞蹈时双手呈同边摆动,踢脚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意境生动。摆手舞不仅是民间一种娱乐和健身性质的体育活动,亦是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正是“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呓嗬。”

三棒鼓

三棒鼓,唐代称三仗鼓,约于明代传入本境,并逐渐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每年春节,艺人们结伴走村串寨拜年,表演对象不分贫富,户户必到。如遇贫寒之家,表演者将别家赠送的礼品相送,意在人人过节欢喜。充分体现出土家人热情好客,心地善良的民族性格。对加强民族间团结有一定的作用。三棒鼓通常由三至五人组成,一人击鼓唱词,一人锣鼓配乐,一人耍花棒。花棒三根,长一尺,舞者左右各执一根,将另一根抛在空中,左右开弓,击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土家族婚俗

土家族婚俗独特的地方,就是哭嫁,哭的时间长,在离开娘家的前半个月就开始哭嫁,《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骂媒人等,多是诉说离别之情。有一人独哭,有母亲、姐妹同哭。

苗族婚俗

苗族走婚,客家叫私奔,但苗家的走婚却与客家的私奔不同,它既风趣别致,而又纯洁古朴,表现苗族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反对包办的婚姻制度。苗族男女青年,是比较开朗的,他们通过走亲串友、赶边边场等活动,互相逐渐认识了,通过多次相交,加深了对对方的了解,产生了爱慕之情,这叫“初交”。再通过一段的接触交往,二人的情意加深,于是就互相交心,私自订下了终身,这种私自订终身,是没有经过说媒的,也没有经过双方父母的同意。

土家族节日

有土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土家年,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月大过二十九,月小过二十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 *** 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将土家年列为地方法定节日,休假一天。

苗族节日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为纪念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每年9月20日自治州成立纪念日,湘西自治州行政区域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土家族禁忌

土家族人有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一家有事,大家帮忙。逢年过节到土家族人家里作客,热情的主人便会拿出几个雪白的糍粑去烤,烤得两面金黄开花的时候,几吹几拍,往里面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区,主人将烤好的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糍粑就咬,这时主人就会重新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给客人吃,尔后接二连三地烤好、拍净、蘸糖,递给客人。如果不懂规矩,接过来就只管吹拍,那你吃完一个没糖的就别想再吃了,主人还认为你对土家族人不尊重。节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扛锄、穿蓑衣、担空水桶进屋;不能用脚踏火坑及三脚架;在室内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和 *** 坐在一条长凳上。

苗族禁忌

不要打张开的伞进别人的家;不要随便踩别人家的门槛;到别人家做客的时候,男女不能同房住宿;到苗族家里做客不要踩人家的三脚架,不要坐正堂主位(神龛方向);苗寨里尽量不要和已婚妇女套近乎;苗寨,土家山寨里不要随便吹口哨(招鬼)。

土家族舞蹈

土家族舞蹈主要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马舞、梅常舞、团鸡舞、八幅罗裙舞、西兰卡普舞等

苗族舞蹈

苗族舞蹈主要有鼓舞(又称跳鼓)、接龙舞、跳香舞、芦笙舞、盾牌舞及巫傩仪式中的开路郎君舞、开山舞、绺巾舞、司刀舞等。

海南

海口

公期

“公期”是海口的一种地方文化习俗,亦被称为“军坡”,是一种年度区域性庙会祭神活动。闹军坡,过公期,意愿是民生熙和,愿景是时和世泰。唯其如此方能安居乐业,唯其如此才能肆意狂欢。庙会狂欢,游人熙然而笑,儿童嬉然而闹,一派熙熙攘攘的欢乐图景。这是民望所归,是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生活追求。 [29]

换花节

“换花节”起源于“换香节”,海口在唐末时就已存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张灯结彩、普天同庆的换香活动。“换香”蕴含着当地老百姓互换香火,有换吉纳祥,发财旺丁的寓意。后来出于节庆安全考虑,1984年,海口民间将“换香”习俗改为“换花”,“换花”逐渐成为人们元宵闹春的主要活动,并演变成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新习俗。

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

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是由海南省人民 *** 和国家旅游局共同主办的全省性旅游节庆,于每年的12月举行。作为特别策划的旅游节庆活动,该节的特点是“旅游搭台,唱旅游戏”,塑造了海南“欢乐海岛、度假天堂”的旅游形象。欢乐节在全省各市县举行,各地不同特色的活动,让国内外游客可以有多样的游玩选择和畅快的游玩体验。

重庆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练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巴渝文化代表:渝派川菜(渝菜)、龙门阵、重庆方言(渝语)、陪都文化、川剧、袍哥文化、重庆码头文化、川江号子、蜀绣等。

民间文学

走马镇民间故事(国家级)

酉阳古歌(国家级)

广阳镇民间故事(国家级)

巫傩诗文

民间音乐

石柱土家啰儿调(国家级)

川江号子(国家级)

南溪号子(国家级)

木洞山歌(国家级)

梁平癞子锣鼓(国家级)

金桥吹打(国家级)

接龙吹打(国家级)

永城吹打(国家级)

秀山民歌(国家级)

苗族民歌(国家级)

酉阳民歌(国家级)

小河锣鼓(国家级)

龙骨坡抬工号子(国家级)

梁平抬儿调(国家级)

三江号子

甘宁鼓乐

民间舞蹈

铜梁龙舞(国家级)

酉阳摆手舞(国家级)

狮舞(国家级)

玩牛(国家级)

巫舞

车车灯

架香童子舞

万古鲤鱼灯舞

传统戏剧

川剧(国家级)

梁山灯戏(国家级)

面具阳戏

接龙傩戏

曲艺

四川评书(国家级)

车灯(国家级)

四川竹琴(国家级)

金钱板(国家级)

四川清音(国家级)

四川扬琴(国家级)

江北评书

杂技与竞技

中塘向氏武术

木洞龙舟

清江黄氏杂技

荣昌缠丝拳

民间美术

梁平木版年画(国家级)

重庆糖画

大足石凋

麦草艺画

传统美术

梁平竹帘(国家级)

蜀绣(国家级)

传统技艺

荣昌夏布(国家级)

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国家级)

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国家级)

荣昌折扇(国家级)

永川豆豉酿制技艺(国家级)

涪陵榨菜制作工艺(国家级)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国家级)

老腊肉制作工艺

朗溪竹板桥造纸

纸竹工艺

重庆火锅

传统医药

刘氏刺熨疗法(国家级)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国家级)

郭氏养生 *** 手法

缙云山道医养生

民俗

秀山花灯(国家级)

丰都庙会(国家级)

宝顶架香庙会(国家级)

塘河婚俗

尝新

姜家舞龙习俗

华岩寺腊八节

荣昌杀年猪习俗

更多中国民俗艺术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的文化价值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