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刘晔作曲家的作品(我国作曲家),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刘晔作曲家的作品(我国作曲家)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刘晔作曲家的作品(我国作曲家)

刘诗召老师,有名作曲家、曲作家,提琴手、创作员、“跨界”作曲家。

聊QQ,写博客,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这些都是年轻人热衷的事情,如果不是看到满头花白的头发,可能谁也不会想到在屏幕前坐着的会是一位当时年过古稀的老人。现在自己最大的兴趣就是上网,上网使整个世界都在自己眼底,外面的事情上网自己全知道。老人说与轻点鼠标就能知晓天下事相比,在当时三十二年前,当一首军旅歌曲已经唱遍了全国的大街小巷的时候,他对此事却全然不知。有一次是在路上,自己蹬着自行车,团长从前面冲自己走来了,团长说诗召下车下车,自己说怎么了,有什么任务。哎呀,团长说诗召啊,你那《军港之夜》写得好啊。自己说是吗、我连听过还没听过呢,团长说现在都传开了。用刘诗召的话来说,从穿上军装的第一天起,他的心就与蓝色的海洋连在了一起,在他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笔下的绝大部分歌曲都与大海、与海军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妈妈 我们远航回来了》、《赶海的小姑娘》、《海风啊海风》等歌曲都在军队内外广为传唱;而在1980年、由马金星作词、刘诗召作曲的一首《军港之夜》不仅让观众记住了这首歌的演唱者苏小明,同时这首歌也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最喜爱的歌曲之一。当时穿着喇叭裤,拎个录音机多时髦啊那时候。在街上走的时候 , 录音机里头放的都是苏小明的歌,就是《军港之夜》。三十多年前,当刘诗召刚刚创作完《军港之夜》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这首歌能够一炮而红,更不曾想到时至今日《军港之夜》仍然久唱不衰。苏小明当时年纪不大,孩子挺活泼挺好玩儿、挺天真的那么一个孩子,我们见面都喊自己喊刘大叔,挺有意思。刘诗召说,苏小明在演唱《军港之夜》之前是海政文工团合唱队的一名演员,在一些部队音乐会和基层演出中苏小明也独唱过像《划船曲》、《红河谷》这样的外国歌曲,以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样的台湾校园歌曲,并深受官兵们的欢迎。只不过,作为一名歌唱演员,苏小明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曲目,直到1980年中国人民 *** 总政治部组织全军青年演员调演,她的机会才终于来了。当时苏小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找到他们团长、团长叫王建华,说她想参加。这个团长就问她了、你唱什么歌啊,她就说这个歌那个歌、那个歌这个歌,有的是外国歌曲,有的是其他人唱过的东西。团长说你唱这些东西怎么能成呢,你是代表海军参加的,应该有海军自己的歌,应该唱海军自己的歌。苏小明说我没有啊,团长说那这样吧,我给你找人写吧。王建华团长找到的人正是海政文工团创作组的马金星和刘诗召,团长特别嘱咐他们、这首歌是专门写给苏小明参加全军调演时演唱的,一定要能反映出海军的生活,而且规定他们当天晚上就要交稿,时间紧、任务急,马金星和刘诗召都不敢怠慢,当天晚上九点,马金星就把写好的歌词《军港之夜》送到了刘诗召的住处。他歌词写得是非常有生活的,你比如说是头枕着波涛,你要是平常一个诗人绝对想不出这样的诗句来,“头枕着波涛”,你要没有在军舰上生活过,你理解不了,你也想像不到,因为你在军舰上睡觉的时候、这舷舱啊这跟水是水平面的。这个水的涌动,你听着哗啦哗啦、你都能感受到的,所以说他写得非常真切。看到马金星写好的歌词,刘诗召觉得这么抒情的歌词、应该配上一首旋律舒缓的曲子才相称。这时正值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第三年,流行于港台的通俗歌曲已经进入内地、传遍城乡,和很多人一样,听惯了革命歌曲的刘诗召也是在这一时期才听到原来歌曲还可以这样唱。苏小明就有一个录音机,她有一盘录音带全是邓丽君的歌,不知道她从哪儿弄的,后来有一次看到自己了,刘大叔想听好听的歌吗,到我那听听去。自己说行啊,你有什么好听的歌。到那儿去一听就是邓丽君的歌,什么《绿岛小夜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了,哎呦自己还说这歌挺好听啊、挺抒情的。苏小明说好听吧,自己说好听。然而如果刘诗召想把这种通俗歌曲的形式运用到《军港之夜》的创作中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听到的军旅歌曲大多都是旋律雄壮刚健、节奏铿锵有力、歌词激昂奋进,像《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等就是这一类军旅歌曲的代表,所以当刘诗召想把《军港之夜》写成一首旋律舒缓的军旅歌曲时、并没先例可以参照。《军港之夜》的歌词你总不能写成一个进行曲,“军港的夜静悄悄,”那不可能的,它一定是“军港的夜啊”,它只能这样表现。给苏小明写歌的时候,你必须得适合她的声音特点、适合她的音域,你也得按照她的音域给她写歌。她的音域不宽,她不像些美声歌手两个八度、她只有一个八度,所以说你必须再根据她的声音给她写一首歌。

为了写好这首抒情的军旅歌曲,刘诗召在动笔之前还考虑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要给苏小明设定一个假定的演唱身份。她为什么要唱这首歌,她是什么人呢,所以说得给她有个定位。自己想呢是不是让苏小明就定位成一个渔家姑娘,这个渔民和海军关系很密切,所以说作为一个渔家女啊、用苏小明作一个渔家女的身份来歌唱海军、表达对海军的关心,是非常非常贴切的。所以自己在写歌的时候呢,这个音调当中也用了渔歌的因素。这首歌的音调呢是用的南海渔歌的因素,因为南海的渔歌最有特征最有特点。比如说南海渔歌经常结束的时候是mi xi la so do,经常是有这么一个进行mi xi la so do,你在别的歌曲里听到过吗,很少见,只有它那个地区有这个。所以说《军港之夜》结尾呢,mi re mi re xi la xi la so do。

在那个灵感迸发的夜晚,刘诗召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写好了《军港之夜》的曲子,后来经过两次修改完成了定稿。不过还没有等到这次全军调演开始,刘诗召就接到任务,和文工团的其他创作员一起、跟随北海舰队去一个海岛上体验生活了。那个海岛上连收音机都听不见、更别说电视机了,也就是能看看过期的报纸,什么信息都没有。在消息闭塞的海岛上,刘诗召一呆就是一个月,等他回到北京的时候才听团长说起,他和马金星在匆忙之中完成的歌曲《军港之夜》已经通过苏小明的演唱,在部队内外迅速走红。可是直到这个时候刘诗召这个曲作者却还没有听到过苏小明演唱的版本。他(团长)说这样吧、你还没听过,自己说自己没听过。他说今天晚上苏小明在首体演出,你跟着车去听一下吧,自己还说好、好。当时《北京晚报》正常举行一个叫做《新星音乐会》,当时有很多现在说来都是大腕了,什么朱明瑛了、郑绪岚了。1980年9月18日,《北京晚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本报举办<新星音乐会>》的消息,两万张演唱会的门票在三小时内被抢购一空。随后《北京晚报》又用整整一个版面介绍了即将参加这场音乐会的新星,苏小明和她的代表作《军港之夜》第一次在报纸上和大家见面。而海政文工团团长安排刘诗召观看的演出就正是这一场《新星音乐会》。后来自己去了,到了剧场之后呢,自己就等着剧场开演,前面很多节目都过去了,苏小明节目安排得比较靠后,等着苏小明上台的时候、乐队奏完了前奏,苏小明唱了第一句“军港的夜啊静悄悄”,唱完第一句之后台下就掌声如雷,哗哗哗哗,就接着又唱。

这首歌的受欢迎程度大大出乎刘诗召的意料,刘诗召还记得苏小明是伴着观众的掌声唱完了《军港之夜》的第一段的。到了歌曲的第二段,苏小明开始朗诵歌词,这种形式在以前的歌曲中是很少见的,中央电视台向北京地区现场直播了这场音乐会,随后还向全国进行了实况转播。通过电视屏幕,观众记住了苏小明,更记住了《军港之夜》这首歌。有次自己有一首歌在上海评奖、得奖了,那个颁奖座谈会上,主持的当时大概是一个上海文化部门的一个负责人吧,他说当时《军港之夜》一出来之后,他说我下班之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回家、回家打开收音机、听听有没有《军港之夜》。《军港之夜》打破了以往军旅歌曲高亢奋进的风格,它的旋律柔美婉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通俗音乐;而在这一时期,人们对通俗音乐的态度不一,所以很多带有流行音乐色彩的歌曲都是在大受观众欢迎的同时也纷纷遭到了某些人的质疑。当然会有一些意见、会有不同看法,但是在那个历史时期人们对流行音乐、对通俗唱法还不太了解的时候,自己认为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尽管质疑不断,但是《军港之夜》还是在军营内外拥有了一大批追随者。1981年初苏小明录制了她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军港之夜》自然也收录其中。苏小明她唱的那些歌里头、这就是她的代表作,首先就冲着(《军港之夜》)这首歌儿来的。其实自己给苏小明写了很多歌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录音机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而录音机的流行也展开了一场收听方式的变革,人们由被动收听电台节目渐渐转变为主动选择收听节目的新时代。苏小明的专辑一经推出就风靡一时,而这首《军港之夜》也激起了人们对海军的向往。有一年自己和马金星他们一块儿下部队了,跟小战士聊天。小战士说《军港之夜》好听啊,自己说好听啊,他说好听。他说刘老师你知道吗,我是听着《军港之夜》到部队来的。自己说是吗,他说那时候听着《军港之夜》就觉得当海军特浪漫,大海那么美、大海平静,大海美、海风多好啊。改革开放以来是在文艺上,自己觉得也是比较开放了一些,在思想上比较开放,写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了,可以接触到人们的灵魂了、可以接触到人们的情感了,像《十五的月亮》啊,都可以谈战士的情感了。除了《十五的月亮》,像《血染的风采》、《说句心里话》等歌曲,都是继《军港之夜》之后在不同时期涌现出来的表现战士情怀的军旅歌曲。这些歌曲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虽说不上雄壮,但是确(却)很亲切,从细微之处反应出了战士们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更多刘晔作曲家的作品(我国作曲家)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