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帝王(中国历史贡献最大的帝王),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帝王(中国历史贡献最大的帝王)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帝王(中国历史贡献最大的帝王)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成就了数百位最高统治者-帝王。

有开国之君、有守成之君、有亡国之君。有明君、有昏君、有贤君、有暴君。

曾有人从不同角度总结过中国历史上的君王。本文试着从在当朝的作为及对后世历史的影响方面做一总结,遴选出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十大帝王。可能每个人的视角不同会有不同看法,如有不同请文后留言探讨。

1、周武王-姬发

姬发(?-前1043年),周文王姬昌与太姒[sì]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

约前1046年,武王帅军讨伐商纣,经过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史称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克殷三年后(约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葬于周陵,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开创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伟大措施,其核心思想为“敬天保民”,姬周成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建立了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国野制。这些制度影响了后世中国长达三千多年。

周朝(历经西周、东周)统治中国近800年,与以上制度的建立有很大关系。

东周时期,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统治力极弱。这时期的文化艺术却得到了极大发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思想纷纷产生,绘画、雕刻、书法、音乐舞蹈、青铜艺术、冶金技术、织绣工艺得到发展,这些文化艺术影响后世几千年。

现今,学界对中国封建社会起始于何时争议颇大,历史教科书一致将起始时间定于从秦王朝开始,但作者认为封建社会起始于西周更为合适。

2、秦始皇-赢政

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等。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统一全国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

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嬴政也是历代争议最大的帝王,历代都宣扬秦始皇残暴不仁,如焚书坑儒、大建阿房宫、长城、骊山墓等等。

3、汉高祖-刘邦

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

刘邦平民出身,公元前209年,于沛县起兵反秦。刘邦知人善任、帐下文臣武将众多,如张良、萧何、韩信、陈平、曹参、樊哙、英布等。起义最后,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争夺天下的战争-楚汉之争,战争历时4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楚汉战争最终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刘邦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他的政治制度和对后世的安排使大汉延续了长达四百余年的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为后世统治者所沿用刘邦开创的大汉帝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令后世国人景仰与怀念。

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4、汉武帝-刘彻

刘彻(前156年7月31日—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文学家。

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军事上,汉武帝采取对外扩张政策,开疆拓土。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汉武帝多年派兵远伐匈奴,彻底解决了自建汉以来北方匈奴常年犯边之患。但他崇信方术、自奉奢侈,兼以穷兵黩武,引发统治危机,晚年爆发巫蛊之祸,后因对外扩张受挫而颁罪己诏-《轮台诏》。

汉武帝用人标准是惟才是举,破格提拔。其在位期间曾两次颁布求贤诏。著名将领卫青、霍去病就是从奴仆中选 *** 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那时可谓是人才济济。

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之后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皇帝,宣帝时上庙号世宗。

5、隋文帝-杨坚

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仁寿四年(604年)在位。

隋文帝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适合于南北统一后的中国。废除九品中正制,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杨坚创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一直延续使用到清朝末期。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隋文帝对周边各族,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

杨坚倡导节俭,节省 *** 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杨坚成功地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从此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统一。开皇盛世气象恢宏磅礴,杨坚下令修建首都大兴城(即后来长安城),大兴城的修建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杨坚开凿大运河,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杨坚在位的二十四年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政绩卓著,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

仁寿四年(604年)在仁寿宫离奇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6、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

即位后,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津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7、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北宋初年,国家四分五裂,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还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专收。赵匡胤还澄清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不仅尽快医治了二百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如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勤政爱民、严于律己、崇尚节俭等过人的人格魅力,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赵匡胤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累加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8、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是铁木真之孙,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1206年,蒙古人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于大都(今北京)。1276年,元灭南宋。元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辖了全国,元朝 *** 在 *** 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澎湖岛设立澎湖巡检司,标志着 *** 与台湾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忽必烈作为一个征服者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浩劫,但在历史上仍能获得不错的评价。忽必烈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数能够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虽来自游牧民族,但十分重视中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忽必烈的“历史功绩”在于他接受了汉文化。

在位期间,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

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庙号世祖。

9、明成祖-朱棣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1424年),年号永乐。

朱棣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延续洪武政策。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和对南海地区的经营,文化上,编修《永乐大典》。同时,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疏浚大运河,迁都北京。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明成祖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神勇。郡县有遇到灾害的,就免租赈灾,荣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国受封之国多达三十余个,国势极盛。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明世宗时期,改庙号成祖,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10、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显示了康熙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 *** 。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 *** 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年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9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更多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帝王(中国历史贡献最大的帝王)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