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关于孝的解读,摘自本人文章《论语》快读 学而第一 - wyxygmx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72487 中1.2“有子曰”部分,如下: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段话的词眼有两个,一个是“孝”,一个是“仁之本”。 先说孝。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悌,此处“弟”通“悌”。“孝”是中华民族最高贵的传统美德之一。从功利的角度来说,老人的功利价值是快速下降的,古代生产力低下,很多蛮夷民族对待老人是很差,《史记 匈奴列传》中说,匈奴这个民族“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这就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的价值取向,青壮年功利价值高,所以吃好的东西、地位高;老人功利价值低,所以吃剩下的东西、地位低下。对待老人的态度,体现了一个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否有超越功利的高度。 其实这不只是对待老人的态度,而是对待人的态度。同样是以人为本,能够超越功利(或者说短期利益)的文化,是“以人为根本”,而纯功利、急功近利的文化,是“以人为资本”;是关怀人,还是利用人,其中区别巨大。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家庭,都是如此。 当然,我们也要说明,孝不是愚孝,孝不一定是顺。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应该是敬,而不是要丧失独立人格。关于“孝”,在《论语》“为政第二”、“里仁第四”当中有密集的讨论。 那么为何“孝”是“仁之本”呢?有子这段话就是在论述其逻辑过程。在家是孝子,出门多半不会犯上;不犯上,就不会作乱。所以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出自《后汉书》)。连家的责任都不担负,怎么担负国的责任呢?汉朝举荐人才叫做“举孝廉”,李密《陈情表》说“圣朝以孝治天下”,都是这个逻辑。 但那是“治国之本”,而非“仁之本”。仁在《论语》中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孔子都很少说,因为很难说明白(见“子罕第九”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四书章句集注》解释:因为过于看重“利”,对“义”是有害的;命理精微,仁体宏大)。孝真的是“仁”的本么? 北宋大儒程颐对此注解:仁主爱,爱莫过于爱亲;孝悌为“行仁之本”,非“仁之本”。我认为这个解释是说得通的。孝不是仁的根本,但是孝所体现的,是人最本真、发乎自然的对亲人的爱,把这种爱发挥出来,推广出去,就是符合“仁”的追求的,这就是“行仁之本”。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孝悌”是一个人修行君子品德的起点,也是“行仁之本”(见1.2注释),因为孝悌是源于人对于父母兄弟之爱的天性,是孟子所说的“不学而能”的良能(出自《孟子 尽心上》),是给最接近自己的人、付出最接近天性的爱。由此出发,推己及人,推近及远,就是“泛爱众,而亲仁”。推己及人的过程,正深刻体现了儒家对于“仁爱”的理解。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追远”,从道德原理上讲,还是对于亲人的真实情感,不离开“孝”字。这一点,在1.2中已经分析过了。 现代人逢年过节,不需要提醒也会记得给领导、给重要的客户和社会关系发微信、送问候,那是因为有利害关系。道德是要有超越性的,超越一般的、短期的功利目的,才是道德。所以中国人重视“慎终追远”,中国人的重要节日,如清明、端午、重阳,都和家庭团聚、祭拜祖先有关。 希望对您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