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许嵩的歌庐州月歌曲(许嵩《庐州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许嵩的歌庐州月歌曲(许嵩《庐州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许嵩的歌庐州月歌曲(许嵩《庐州月》)

庐州月》于2009年12月10日在其官方网站vaecn上首发,是许嵩第二张个人原创专辑《寻雾启示》中的第四首歌曲,这首中国风的歌曲是专辑的第二波主打曲目。因为歌曲本身就很好听,所以有着很高的传唱度,加之这又是一首古韵十足的中国风曲目,所以很多人会忽视这首歌的作词以及其故事情节,其实我也是听了很多遍很多遍(其实是很多年)之后才意外的发现原来这首歌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压“ang”的韵,让我又一次叹服嵩哥精妙绝伦的作词(花痴脸嘻嘻~)。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这首歌更多有趣的东西吧。

我觉得要想理解嵩哥的歌曲,还是得“先拆后合”吧,尤其是想听懂中国风而又没有像嵩哥一样的文学素养,绝对缺少不了这种炼字炼句的环节。其实从上一期的讲解就已经可以看出我有很多歌词都是逐词解释的,虽然有不少百度的成分,也是在为了最后的结果,而且我觉得这样的解读才算详细吧,也会比较直观一点。我写的也只代表我个人的想法啦~

儿时凿壁偷的谁家的光

宿昔不梳 一苦十年寒窗

如今灯下闲读 红袖添香

半生浮名只是虚妄

歌曲一开头用的便是用了“凿壁偷光”的典故,出自《西京杂记 卷二》。其实这个故事大家也是有所耳闻的,讲述了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年时凿穿墙壁借着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凿壁偷光”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而“宿昔不梳”,出自《子夜歌》其一,“宿夕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宿昔”可以查到是“往来、向来”的意思。而“不梳”,就是不梳头发。向来不梳头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后面的只为“一苦十年寒窗”,古代男子大多梳辫子,而歌曲中的主角向来不梳头,这里与“十年寒窗”共用,说明他刻苦的连头都顾不得梳了。

前两句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家境贫寒,但奋发图强的好少年。下两句便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前的男主是偷光苦读,如今却已是灯下闲读,又伴有“红袖添香”,说明自幼的奋发让其早已功成名就。“红袖”借指年轻貌美的女子,“添”,增加。“红袖添香”,就是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除此,古人以“红袖添香夜读书”为艳福,此为家中新增添了美女,以贺新婚。可是歌词下面又是思念心上人,所以哪里来的美女陪读啊。其实“红袖添香”还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很隽永的意向,并且是一种非常美的意象。看似是捻一粒香放入香炉中那么简单,但其实远远不止,不过在这里,只是代表一种氛围啦。说明了男主通过努力脱离了自幼贫困的处境,并且得到了世俗上的一些成就。于是他叹了一句,“半生浮名只是虚妄​”。

三月 一路烟霞 莺飞草长

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

不知心上的你是否还在庐阳

一缕青丝 一生珍藏

要是上一段是在简单介绍人物生平,那么这一段就是写如今在主人公身上发生的故事了,那么他觉得什么才不是虚妄的呢?首先这一段的前两句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三月”一词交代了时间,地点可能就比较难看出来了,根据我的推测,此段“三月”、“烟霞”、“莺飞草长”、“柳絮”这些词我们能联想到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而这句诗表达的意思就是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多用柳枝来表达送别之意,“柳”,可以说是离别的代名词。嵩哥如此爱用典故,所以我觉得主人公所在的地方可能就是扬州。看到了柳和柳絮,所以想到了当初的故乡。这段的意思就是:三月,男主沿途出游,一路柳絮如烟,春意盎然,伴随着这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明媚春景,男主却在月色笼罩与漫天的柳絮融合中,仿佛看到了故乡。有没有觉得“看到”一词用的很是浪漫呀,其实就是回忆的意思,但是用“看到”一词就会显得这份思念很强烈,很迫切。而在这里,我之所以说是晚上“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原因有三:首先是因为人在晚上比白天更容易感性,月色朦胧加柳絮,也更有幻境之感。其次,我觉得“一路烟霞”中的“一路”则可以代表男主在外游玩了一天,现已是暮色。而最后一个理由也是最有说服力的理由,便是为了和后面的“月光”相呼应。男主想着想着故乡,转而便思念起了心上人,真可谓嵩哥在《海上灵光》也说过的,“人,才是一个地方的核心。”于是,这时候我们才知道,男主现阶段所追寻的正是他曾一度深爱过,却没有在一起的心上人。那人藏在庐阳,如今却不知所向,表明男主这些年一直忙于功名,或者身负国民要职而身不由己,都没能与心上人见上一面。“庐阳”,当今合肥的古称,也可以称之为如歌名中的庐州。而这里不用庐州,原因肯定是因为不押韵了呀。后面的“一缕青丝一生珍藏”,“青”在过去有“黑”的意思,那么这句就好理解了,“青丝”便是女主的黑发。而这里的情节就好像《西厢记》里面的情节:张生要去考状元的时候,走之前崔莺莺就是送了一缕青丝给张生,要他记住自己。这点用“一缕青丝一生珍藏”,表达的就是强烈的思念之意。当然网上还看过一个浪漫的赋意,说“青丝”也有可能实际取得是“情丝”的音,对此我表示也很认同。

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

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

月也摇晃 人也彷徨

乌蓬里传来了一曲离殇

这一段是引向副歌的最后一段主歌,所以起到了叙事(主歌)与情感爆发(副歌)的过渡。首先“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这个桥是哪里呢?刚才我们说男主此时所在地为扬州,其实并不是凭空猜测的,这里的桥,我认为很有可能就是扬州的二十四桥,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早已推平于荒烟衰草,不过现如今“二十四桥”经规划过,依旧位于江苏扬州。简单科普下,该桥长24米,宽2.4米,柱根24根,台阶24层,处处都于二十四对应,故称“二十四桥”,古时有很多与二十四桥相关的文学作品。

南宋词人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其中就有:“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我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唯有这首词,将“二十四桥”与“红药”相连。于是我们找到了嵩哥这两句歌词引用的出处,但与古词不相同的是,古人用“桥边的红药”表达的是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而男主是表达对故乡,更是对心上人的思念。桥上的恋人成双成对,令我想起了曾经的我和你,而如今我独自一人再无心情欣赏着桥边的红药。“红药”指的是红芍药花,其花语是: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真诚不变。 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故又称“将离草”。芍药花的象征意义:蕴藏着害羞,寓意着思念,是富贵和美丽的象征。红药是扬州的市花。这一点可以证明此时男主所在之地就是扬州。红芍药花怎么能叹气夜太漫长呢?所以这里肯定是男主用“红药”来比喻自己啦。如今我功成名就这像红勺药花盛开一样,可是没有你我又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于是,“月也摇晃 人也彷徨 乌蓬里传来了一曲离殇”。“乌蓬”,指乌篷船,是江南的独特交通工具,应竹篾篷被漆涂成黑色而得名,所以这里基本又可以证明男主此时是在扬州。

而离殇的意思是离别、受伤、逝去,这里我们就简单的认为是一首“离别曲”就好。这时候我们再来看这两句歌词:“月也摇晃 人也彷徨”,如果只是抬头单纯的看天上的月亮,它肯定是不会摇晃的,那么这里之所以月可以摇晃,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由于前面感情积累的太足了,比如“柳絮看见故乡”,比如自喻“红药”叹夜太漫长,所以这时候思念之痛涌上心头,眼眶开始模糊了。男主透过模糊的眼泪看到了摇晃的月。二、男主低下头,陷入深深的回忆,此时看到了水中月的倒影,在水波的推动下,看到了摇晃的月。总之不论是一还是二,男主陷入了回忆,也陷入了深深的彷徨。彷徨的便是刚才也提到过的我的功成名就到底是为了什么,都没有你在我的身边,我又何必要绽放呢?想着想着,越想越伤心。终于,顺水漂过的乌篷船里,一曲离殇曲点中了男主的泪腺——歌曲成功把感情引向 *** :

庐州月光 洒在心上

月下的你不复当年模样

太多的伤 难诉衷肠

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庐州月光 梨花雨凉

如今的你又在谁的身旁

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

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副歌部分在男主的想象中,他们终于见到了,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已渐渐模糊了你的模样,就算是真的见面了,又能怎么样呢?就像这张专辑的另一首歌《灰色头像》中所写,“如果时光倒流,我们又能抓得住什么?”。现实的种种原因让自己虽然赢了名利,但早已再也找不回当年宝贵的爱情,所以只能太多的伤也难诉衷肠,只是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衷肠”,指代表内心的话,“当时只道寻常”,这句词引用了纳兰性德的《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中“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当时只道是寻常”指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庐州月光 梨花雨凉”,“梨花雨凉”指在梨花开放的时候,有风吹过,片片花瓣飘落,有如下雨一般,却又比下雨美上十倍,又有一丝落花入泥更护花的凄凉、惆怅的味道,但又可形容女子忧伤落泪,也有梨花带雨之说。所以这个解释放在这里,我认为是男主浪漫的在想身在异乡,或许在别人身旁的你会不会此刻也在月光下流着泪思念着我呢。“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却流不出当年泪光”,记忆中家乡的月光一直深深地烙在我心上,可现在却身在异地,身旁也没有了曾经的佳人,虽然对故乡的眷恋仍未改变,但哀伤已不再是当年的哀伤,泪光也不再是当年的泪光了。当年为依依不舍、牵肠挂肚而流的离别泪,在泪光中的海誓山盟历历在目,而如今更多的可能是因为惋惜、忧伤,甚至是悔恨而流出泪光吧。所以此刻的男主是痛苦的,于是嵩哥在演唱时才把那种绝望、彷徨、悲伤演唱到了极致……

以上就是我对《庐州月》这首歌的讲解啦,通过逐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明明都已经约定好了,等男主考取功名回来后娶她的,于是他宿昔不梳一苦十年,这里我也有一个想法,可能偷了谁家的光,正是女主家的光,因此而邂逅。然而当男主长大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处处事与愿违,身不由己,所以最后还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与女主在一起。因为自己的失约,也许当年的佳人饱受离别之苦,憔悴不堪,又或者早已嫁作他人妇也说不准。而独留自己,只能在月光下深深的思念,留下惋惜悔恨的泪。

《庐州月》这首歌应该是借亘古不变的月色,表达出一种得而复始而终不可得的令人痛彻心扉的残缺之美。正如《寻雾启示》专辑中的那一段话:“有这样一些东西,雾一般美丽空灵,惹人追寻,但努力走近了却又遍寻不见,也许真的非得历此,方可得到另一些比雾本身更美好的启示。Sought & Got”在《庐州月》中,那份当年的真爱也许就是这美丽空灵的雾,至于启示,那肯定就是珍惜当下啦!

《庐州月》虽然是中国风曲目,但歌词创作中有着明显的中国古代诗词的痕迹,一为其遣词造句尽量言简意赅,在尽量少的言语当中表达丰富内涵,这与中国古代诗词的创作原则是吻合的,字里行间有种中国式的含蓄,感情表达的更加细腻且耐人寻味,细细品来,那柔弱的惆怅如晨雾般围绕于身旁,久久挥之不去,且还没有古代诗词般晦涩难懂。二为其多用“意向”表情达意,营造氛围,这在嵩哥的歌曲中用过太多次了。三为其“一唱三叹”的构造模式,歌词中“三月一路烟霞莺飞草长”到“却流不出当年泪光”一段反复出现,重复的吟唱将男主复杂的情感层层推进,最终从 *** 中滑落,让听者沉浸其中久久不能释怀。至于编曲,《庐州月》的配乐主要采用了钢琴和几件中国民乐,开头的古筝瞬间把我们带到了古朝代,而后面钢琴的运用又增加了它的现代信息,全程有中国民乐为其添加古风的韵味。钢琴与中国民乐的使用相辅相成,各得其所。除此嵩哥运用中慢板的节奏与歌词相互照应,其中运用大量的鼓点,好似诗词朗诵中的句读,让人听了有种抑扬顿挫之感。

《庐州月》是嵩哥一手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歌,该曲收录于第二张专辑《寻雾启示》中,这首歌据说是嵩哥在2009年4月的时候,在武汉东湖边写下的,嵩哥的老家就是安徽,也称庐州,不管故事的原型是出于自身的生活,还是影视文学作品,总之这首歌确实是当下很清新的一首中国风歌曲。

关于这首歌里面感怀的点大概有3点:

一为思乡,曲中最明显也最浅显的表达。

二为爱情,不管是专辑还是歌曲部分歌词皆表此点。

三为劝解,半生浮名只虚妄,当时只道是寻常。且寻且追且看透。这是嵩哥大多歌曲里面所存在的禅意。

——————————————————

(此文章来源于哔哩哔哩网站up主K耀君)

更多许嵩的歌庐州月歌曲(许嵩《庐州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