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写在前面的话——
参观完东宁侵华日军军事要塞,我坐大巴赶往50公里外的另一座边境小城绥芬河市。绥芬是满语“锥子”的意思,因河中生长着一种锥螺,满族人称之为绥芬河。
1903年,中国境内第一条最长的中东铁路正式开通。中东铁路北端终点即是中苏边境城市绥芬河。中东铁路的开通,活跃了绥芬河的经济,当时的俄罗斯人纷纷过境绥芬河经商和谋生。绥芬河从此成为一个著名的边境城市,成为连接东北亚的黄金通道。
绥芬河是一座风光秀丽的边境山城。和煦的阳光照在干净的街道上,抬头仰望不断抬升的坡道,只觉得层层叠叠,竟然比那著名山城重庆的道路还要陡峭。
幽的白桦林木栈道、清新的空气宁静、清爽,令人的心境随之开朗。沿着山城坡道一路缓行,眼前不断闪过绥芬河百年历史的各种古老建筑,述说着百年的故事......
有趣的是,绥芬河市其实并不在绥芬河旁,这其中的渊源,跟铁路有着密切关联。百年之前,沙皇俄国为侵略中国,于1896在中国领土上修建一条铁路,其全称是“中国东方铁路”,简称“中东铁路”。原计划铁路是沿绥芬河的河谷修建,车站则建在50多公里外的东宁县三岔口村,并命名为绥芬河站。但是绥芬河谷地段的地质结构极其复杂,不得不将铁路线向北移动。于是,车站就远离了绥芬河而来到了这个海拔500多米的山坡上,但绥芬河站的站名却被保留了下来。
历史与50多公里外的东宁县开了个小玩笑,却成就了绥芬河的兴旺发达,当年人迹罕至的山岭成为了热闹的市镇。作为滨绥铁路的终点和与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的接轨站,百年之中,绥芬河愈加繁华。
绥芬河老城区的景点距离都很近,中东铁路沿线保留下的历史建筑众多,这些建筑物多是俄国人设计、利用中国人工、材料建设的,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目前,绥芬河市区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六处建筑。分别为:绥芬河火车站候车室、东正教堂旧址、苏俄学校旧址、苏俄领事馆旧址、日本领事馆旧址(人头楼)和铁路大白楼。
绥芬河最具代表性的俄罗斯建筑之一:人头楼。人头楼是一座方正的大楼,红、白、黄、绿四色成线条装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看上去光彩夺目。
人头楼,这个名字乍一听挺恐怖,但当你见到它的真容时,只会被它鲜艳的色彩所吸引——接近楼顶的墙面上,雕塑有很多漂亮的人脸,黄色白脸,目视着每一位来访者。
人头楼建于1914年,是一幢具有俄式风格的四层楼房,建筑面积1204平方米。因其三四层间有凸出的外檐,檐下有人面浮雕,故称其为“人头楼”。该建筑四层之上有一方亭,顶置球形塔尖。楼体土红色,突起的棱角部分涂白色,间有黑色,顶为黑色铁瓦盖。
此楼原为俄罗斯人契斯恰科夫的茶庄,当地人称其为“赤查果夫茶庄”。1922年该楼被从俄境内撤回的日本陆军购买,后为日本驻绥芬河领事馆。1929年中东路事件时被苏军将木质顶楼击毁,后用砖木恢复。解放后,这里先后为东宁县 *** 办公楼和驻军营房。
人头楼有着太多历史的印记,如果你停下脚步,静静观赏这座伫立了百年的建筑。便会发现:尽管斑驳的外墙挂着各种粗俗的广告牌子,曾经的金碧辉煌也随着岁月渐渐隐遁。但是,当初的建筑风格和精雕细刻在现在看来依然是魅力无限,那一面面的人头雕刻得竟是如此的惟妙惟肖。
如果在茫茫夜色中,如此逼真的雕刻实在有点令人毛骨悚然。
文革中,人头楼上的人像浮雕被凿除,改为五瓣花饰。1996年又重新恢复为浮雕人头像。日本领事馆旧址(人头楼)是国务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绥芬河,超过九成人都会讲几句俄语,这是一座地地道道的俄语城。
俄罗斯游客到绥芬河游玩,会感到亲切自然,好像仍在自己的家乡一样。
绥芬河是一座边境小山城,市区面积不大,而且是大部份建造在山坡上。道路上下都很陡,市区内所有标牌全是中俄两种文字,俄罗斯人(尤其是俄罗斯美女)随处可见,俨然到了国外。
与人头楼隔街相对的欧罗巴旅馆旧址,如今为市中医院。该楼始建于1916年,是一座长方形二层单体俄式建筑,共产国际曾经派人在这里以经营旅馆为掩护,设立国际交通站。
欧罗巴旅馆旧址
1924年,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会后李大钊、罗章龙等代表从绥芬河回国,就曾下榻于欧罗巴旅馆。
1928年 *** 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会议结束后,五十余代表从绥芬河回国,一部分代表也曾下榻于欧罗巴旅馆。
2006年,该建筑被确定为绥芬河市文物保护单位。
绥芬河苏俄领事馆旧址,也是中东铁路建筑遗址之一。建于1910年,该楼早期为沙俄领事馆,后为苏联领事馆。解放初为远东公司办事处,继为绥芬河军政委员会办公楼, *** 绥芬河市办公楼, *** 绥芬河市纪委办公楼,市邮政局办公楼,现已保护利用。
苏联驻绥芬河领事馆在共产国际和俄共(布)建立东北红色秘密交通线,支持中国革命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36年领事馆被撤销。
苏俄驻绥芬河领事馆旧址,现为绥芬河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展览馆,主要从事俄罗斯油画展览、创作以及中俄文化交流等社会事业。
绥芬河苏俄领事馆旧址。
苏俄领事馆内部状况——
2013年3月14日,苏俄驻绥芬河领事馆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城依山而建,和煦的阳光柔和地照耀在干净美丽的街道上,抬头仰望不断抬升的坡道,只觉得层层叠叠,令人无限遐思,美不胜收。
从绥芬河老火车站出来,宽敞的马路直冲着的,是一处造型很奇特的基督教堂——与别处宏伟大气的教堂相比,这个教堂可以说是苗条如淑女。
教堂黄白色相见的主色,细细长长的屋顶上还有一座大钟表,红色的十字架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显眼。
这就是绥芬河东正教堂旧址,建于1913年,俗称“喇嘛台”,又称“协达亚·尼古拉教堂”。百年之前,中东铁路开工后,在绥芬河车站附近建有一座木结构的教堂,1908年被火焚毁。
于是,1913年在现在的位置上建成一座砖结构、名为”协达亚·尼古拉“教堂。
1945年,由于战事,教堂的塔楼被部分炸毁。1950年,用做 *** 驻绥基地转运站;1982年绥芬河市人民 *** 接管。
现为信教群众捐资购得并在此开展活动,东正教属俄罗斯宗教,是近代外国文化传入本地的历史见证。
在蔚蓝的天空下,教堂散发出神圣的光环,安抚着一棵棵骚动的心。不禁停住脚步慢慢休憩安静欣赏,令这份祥和如潺潺泉水般流入心田。
耳边断断续续传来舒缓的钢琴声,推开重重的大门向里张望,轻轻步进教堂,穿过大厅循着琴声,走过琴房、走过花园......
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宁静。
2013年3月14日,东正教堂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正教堂旧址,现为绥芬河市基督教会福音堂。
绥芬河作为一个口岸城市,其发展是与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关系密切的。这个特点为它带来过繁荣,如今却又一点点削弱着它。作为这座城市昔日繁荣的见证者,老火车站安静的守在它自己的一隅,它已经意识到自己百年的寿命终结了。
绥芬河火车站1899年建站,中东铁路时期称五站,即从俄罗斯海参崴排序第五站而得名。俄罗斯人一度称其为“边境站”。绥芬河站是中东铁路东部线终点车站,过境与俄罗斯铁路相连。
绥芬河老火车站,是中东铁路东部线的终点车站,建筑面积1342平方米。绥芬河老火车站主建筑,当年在中东铁路上最漂亮,它见证了反帝反封建运动和抗日斗争的历史。
当年,末代皇帝溥仪等人从苏联的西伯利亚被押解回国时,就是在绥芬河站进行的交接。只是不知道,当年他是否也在这个候车室停留过呢?
绥芬河火车站候车室旧址,1992年建的国际客运候车室。由于绥芬河新站的开通,也停止使用了。
2015年12月28日,随着绥芬河火车新站启用,俄式老火车站正式停用。百年老站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里将改造成铁路博物馆。
2013年3月14日,绥芬河火车站候车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绥芬河火车新站宽敞明亮,这是几十名俄罗斯人和我坐一趟火车去哈尔滨。
连通老城区和西城区的绥芬河新华街斜拉大桥,是我国斜拉桥最长的桥梁,全长615米,主桥为100米+100米独塔单索面斜拉桥,横跨绥芬河火车站12股铁道和两个站台。
站在斜拉大桥上俯瞰绥芬河编组站——绥芬河距海参崴210公里,通过绥芬河口岸,经由俄罗斯海参崴、纳霍德卡等海港,陆海联远货物可直达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站在大桥上俯瞰这百年老火车站的经典景象,视野中无数铁轨密密麻麻的排列,几个身着桔黄色坎肩的铁路工人正在清点货车上的货物,偶尔有火车驶过,也并不能打破这古老火车站独有的原始气氛。
这是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目前,绥芬河为中国北方陆路最大的进口木材集散地。
沿铁路广场上,有一座醒目的二层的俄罗斯建筑,名叫大白楼。当初只是作为铁路的员工宿舍,现在是绥芬河搏物馆。整栋大楼铁皮屋顶搭配着绿色的窗棂,白色的墙面一轮金色镶嵌在窗框上,细细勾勒,精致得令人叹为观止。
绥芬河铁路大白楼,不仅是中东铁路发展史的见证,也是早期红色秘密国际通道的历史见证。上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罗章龙、周恩来等先后出入苏联,曾秘密下榻于此,使该建筑成为珍贵的红色革命历史遗址。
2013年3月14日,绥芬河铁路大白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白楼建于1903年,是沙俄时期俄著名设计师设计的一座典型俄式风格建筑。这是一栋长方环形二层小楼,中有天井,楼内正门在西面北部,台阶两旁有粗螺纹状圆柱。拱券式的门廊和丰富的门窗形式及檐口的装饰手法设计独到。
大白楼最初曾为绥芬河铁路交涉分局总理委员官邸;1933年为满铁日藉员工宿舍;1945年为苏联铁路专家宿舍及办公地;2005年改为绥芬河市 *** 宾馆;2009年辟为 *** 六大暨绥芬河红色国际通道纪念馆。
俄式建筑的特点是墙体很厚,冬暖夏凉。
绥芬河铁路大白楼内部结构——
大白楼广场上,陈列的火车头——绥芬河作为曾经的红色通道和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
这是我从酒店房间里拍的绥芬河街景——
绥芬河整座城市是修建在山坡上的,所以市区内大大小小无娄条的上坡路和下坡路,颇有点重庆的感觉。
绥芬河不大的城区处处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风情,旗镇街是俄罗斯商品一条街。
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来自俄、日、朝、英、法、意、美等18个国家的使节齐至,商贾云集,带来了欧洲的商品、文化和建筑。
一时间,小小的绥芬河镇子上,竟然同时飘扬着五颜六色的旗帜,时称“旗镇”。
绥芬河有多条商业街。旗镇街俄货一条街:多以零售为主,外地游客居多;店铺的标牌是用中俄双语书写的,但有些店面的招牌以俄语为主,中文很小。
不用说,这些店铺是专门做俄罗斯人生意的。
走进绥芬河最热闹的商业区,这里俄罗斯人几乎占了绝大部分,满街的金发白皮肤、满目的俄罗斯文和听不懂的老毛子语。绥芬河当地人几乎没有不会俄语的,也就不奇怪了。
一时间,还真的感觉不出这是在中国。
绥芬河是中国首个卢布使用试点市,俄罗斯游客可以直接使用卢布进行消费,购物、打车、下馆子,一路畅通无阻。
俄罗斯姑娘很漂亮,而且身材很正,不过一旦到了大妈年纪,立马就变成了水桶腰没法看,这变化感觉不是一般的大。
拿着相机扫街,主拍俄罗斯人。绝大部分俄罗斯人都是来这里购物逛街的,大包小包满载而归。很多俄罗斯人从绥芬河进入中国,然后前往各地,成为俄罗斯人来中国的中转站了。
物美廉价的中国轻工商品,吸引着众多的俄罗斯游客和“国际倒爷”。
绥芬河到处都是俄货店,主要售有俄罗斯的粮油、蜂蜜、奶粉、海鲜、各种酒、巧克力、咖啡,以及各种罐头食品等。
不过要提醒一下,小心买到国产的俄货哟!
俄罗斯边贸中心,典型的苏联建筑。但是现在这里实在太过荒凉,门庭冷落鞍马稀,已经落魄到不舍得用电点灯的地步了。只有寥寥3、4家店铺依然在凄凉的营业,每当见到有游客过来,离得远远的店家已经不住地招呼,实在不好意思只能进去。
这里出售的商品也无新意,都是一些俄罗斯的望远镜、香烟、放大镜等。
尽管如此,这里依然有着丰富的正综俄国货物。比如农产品,伏特加,甜点和蜜蜡等珠宝。
不过,做为好酒之人,发现这里的伏特加酒值得购买,酒的口感当然绝不会差,光是酒瓶包装本身就能称为一件艺术品。
沿着市区上坡路慢慢前行,坡道陡得令人不住喘气,山路两边的房子也是斜斜地向上建筑。许多小巷散发着诱人之处,忍不住进去一探究竟,当地居民对于我们的好奇心好像已经坦然处之,估计太多来自于平原的游客早已令当地人习惯了。
在绥芬河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高耸的纪念碑。在基座的最底端,用中、俄文镌刻着一段话:“俄中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为了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必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这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纪念碑落成之时的亲笔题词。
纪念碑的主人叫嘎丽娅,是一个时年17岁的美丽中俄混血少女。72年前,为了绥芬河的解放,她走上炮火纷飞的战场,劝降日军而英勇牺牲。她没有丰功伟绩,没有被授过勋,甚至没有自己的坟墓,可她却永远长存在中俄两国人民的心中。
1945年8月10日,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在绥芬河打响了一场由苏联红军打击日本关东军的战斗。当苏军攻下绥芬河主城区时,2000多名残余日军和日本平民撤至天长山要塞阵地,苏军几次攻击伤亡很大。为保全躲藏的日本平民老幼妇孺,出于人道主义,苏军希望对日军进行劝降。
这是嘎丽娅留下来的惟一相片,眉清目秀、端庄漂亮。嘎丽娅接受过正规教育,会中、日、俄三国语言。当时,一位苏军军官找到了嘎丽娅的家,请她带领劝降小分队,进入军事要塞劝降日军。
在简短的沟通后,嘎丽娅平静的告别亲人,带领劝降小分队登上了到处布满工事和枪眼的天长山北坡。然而日军却拒绝了谈判,他们只准许嘎丽娅一人进入要塞谈判。嘎丽娅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她哭着说:“我可能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嘎丽娅深知日军的凶残秉性——进,就意味着殒命;退,将会丧失和平的最好机会。
嘎丽娅只身进入虎狼吼叫的恐怖要塞,几个小时后,苏军战士便听到要塞里发出了激烈的争吵和阵阵令人惊悚的嚎叫。稍刻,传出一声枪响。随后,要塞里的日军开始向山坡上的小分队攻击,4名劝降小分队队员当场牺牲,其他队员无奈退下山来。
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嘎丽娅在要塞里同凶恶的日军据理力争,经过激烈的劝降后被日军残酷杀害。那一声枪响,便是射向和平天使嘎丽娅的子弹。
愤怒的苏军调集所有重炮对准日军阵地展开4天4夜的地毯式轰炸,8月15日下午,苏军成功占据天长山阵地,日军仅剩下26人在苟延残喘。
可在这样的炮火下,嘎丽娅的尸体也已无法找到。苏军唯一能找到的就是那个临别时母亲送给她的红头巾。
嘎丽娅,一名17岁的中俄混血少女,为了绥芬河的解放,走上战火纷飞的战场劝降日寇而牺牲,她永远活在中俄两国人民心中。
2007年5月4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一封由普京总统亲笔题写的致中国绥芬河市民的信函,由此发出并公之于世。普京总统致绥芬河市民的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中国朋友们:
我感谢你们这封热情洋溢的来信和善良的友好的倡议,我们再度证实,俄中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建立在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真挚友谊基础之上。
人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巨大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这沉重考验和对那些英勇献身的英雄哀思传递给子孙后代,为此而建立“友谊和平天使”纪念碑,来表彰这位翻译姑娘为拯救世界和平居民的功绩,这将受到后代人的敬意。
我建议,纪念碑上应刻上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致以崇高的敬意!
弗·普京
2007年5月14日
绥芬河市和平广场。一座高耸入云的嘎丽娅漆青铜塑像纪念碑屹立在广场中央,嘎丽娅在火焰涅槃的碑座上,左手挥动着当年那束红头巾,右手高高地伸向天宇,两只搏击的翅膀向世人昭示着永久和平!
在绥芬河的两天里,我两次来到和平广场,站在嘎丽娅的塑像前仰视这位和平天使的迷人风采。她的左手挥舞的就是那束象征和平与友好、由母亲送给她的红头巾。
那束红头巾如火焰般地燃烧,在迎风招展……
绥芬河城市街道,随处可见中俄两国的国旗——
夜色降临,我来到位于市中心的大广场。绥芬河的中心广场是建在一个很大的斜坡上,这在其它城市里很少见。眼前一片灯火通明,用人声鼎沸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绥芬河广场是市民活动、旅游观光和购物的场所,也是俄罗斯游客与外来人员必到的场所之一。
瞧——广场上的东北大秧歌队
各路豪杰纷纷在广场上大显身手——
还有唱二人转的——演唱者和观众都乐此不彼
广场上的商家和地摊,无一例外地叫卖着俄国货,很是热闹。音乐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人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大秧,交际舞,广场舞应有尽有,简直是一座不夜城!
绥芬河这座号称“火车拉来的城市”,历经百年风雨,已然成为了黑土地上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是历史的“活化石”。
夜色深了,广场灯光亮起,通透明亮。
在灯火阑珊的充满浓郁俄国风情的夜色之下,我与绥芬河一起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