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犯罪心理研究和谁在犯罪(犯罪心理谁是),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犯罪心理研究和谁在犯罪(犯罪心理谁是)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犯罪心理研究和谁在犯罪(犯罪心理谁是)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作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各种犯罪行为背后反映的人性,哪些人有更高的风险杀人。

01 日本犯罪心理学者访谈:人性背后

出口保行是东京未来大学犯罪心理学家,他曾在日本的监狱和少管所,对超过1万人做过心理分析。日本TOCANA网站对出口教授进行了采访。

- 01 -

记者:佐世保女高中生杀人事件、名古屋女大学生残杀老妇事件,这些案子的嫌犯们据说都是心理变态者,你怎么看待?

教授:我不认为他们是心理变态者,这些孩子也是由于自我认同感低下,渐渐地认知行为发生了改变。心理变态者这个词被如此滥用,真是个不得了的时代。

记者:犯罪的人都是因为自我认同感极端低下吗?还是由于环境之类的问题?

教授: 环境影响很大,认知和环境是交互作用的。如果所处的环境还有一丝光明也好,这样自己也会被改变,正常成长的人是学会了化困境为动力的。但是没有得到眷顾的孩子,他们完全看不到希望,加上家庭环境恶劣,他们就可能被迫向极端化发展。

- 02 -

记者:“ *** 神话”是什么?性犯罪的重犯率为什么很高呢?

教授:性犯罪者难以悔悟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是扭曲的。比如对于性犯罪者有“ *** 神话”的说法——对方希望我去侵犯她。对普通的罪犯来说,大体可以通过“犯罪欲望强烈的无法控制所以犯下罪行”来解释,但 *** 犯却完全无法合理解释,他们基本都声称“对方希望如此”之类的理由。即使他们在审问和惩罚的时候,还是被这样的想法占据:“不管怎么说,对方也很愉悦”。

所谓 *** 惯犯心理,就是犯下10起 *** 案可能1次都不会被报警,因为不少女性觉得羞耻而不愿将此事告诉别人,最终选择不报案。于是罪犯更加心安理得:你看,果然有的人根本不会说出去。总之, *** 犯对于女性的认知扭曲了一种很极端的地步。

- 03 -

记者:原来如此。崇尚神秘主义、被邪教怂恿犯罪的人有什么特征?

教授:容易被邪教洗脑的人的特点,也是自我认同感非常低。我们少管所常用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来使他们改过自新、获得积极人生。可是,提高自我认同感的方法被邪教使用出来,部分人群就容易被不法组织完全控制住。表现为经常产生一种想法:“一直以来都以为自己也就这样了,没想到经过组织的洗礼,我还有这样的一面”。并且这样的信念越来越狭隘,根深蒂固。

记者:嗯,你能再说明一下恐怖主义的心理状态吗?

教师:与邪教一样,恐怖主义的成员们如同提线木偶,在一种凝聚力很强的团体里,只要团体告诉他们什么是正义,他们就会一条路走到黑。

记者:那些被蛊惑的人,是不是具有不愿意去质疑的特质?

教授:容易轻信的性格,一定是有什么潜在原因的吧。的确人们会有“无知信谣”的一面。比如有些自称有大师的人,会教育他的信徒去测试灵气,方法就是“对水说谢谢,水就会变好喝”,信徒这样做之后真的觉得好喝,就崇拜大师的力量。这样没有科学依据话术,很容易使内心匮乏的人去追随,为了补充心灵的慰藉。

但事实是,即便是科学家,还是会不自觉会去相信这些,比如去参拜神社或拜神求愿。从科学上来说也许对人生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我过年的时候还是会去拜一下。

也有很自信的人去相信玄学或神秘主义,人心都有需要外援的时候吧。比较这些人,宗教犯罪已经不是需要外援了,而是对所相信事物的偏执和扭曲。

02 哪些人有更高的风险会杀人?

1. 生物学因素

有一些人天生就比别人容易犯罪。因为他们的基因里有一些“危险的种子”。在对美国18周岁前因杀人被判处死刑的14名男孩进行精神评估的过程中发现,57%的研究对象有过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伤;64%有严重的精神系统异常;50%被或曾被诊断出患精神病 (Ming, 1988)。

这些精神损伤有一些是由于遗传学因素,譬如精神疾病;也有一些是由于后天生理伤害造成的神经损伤。这些生理上较为异常的个体精神上较为异常,因此也就很容易在受到外界环境催化的情况下产生严重的犯罪行为。

2. 性别因素

在现实中,杀人是一个更男性化的犯罪。在美国,女性杀人犯仅占到14.7%。且男女的作案对象也有很大的不同。80%的男性杀人犯将自己不熟悉的对象(例如陌生人或社会关系疏远的人)选为犯罪对象。而60%的女性杀人犯则会选择干掉自己的配偶、家人或者其他社会关系紧密的人 (Kellermann & Mercy, 1992)。

3. 早期创伤经验

Garbarino在他持续20年对于杀人犯的心理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回应童年经历量表的过程中,没有杀人犯的童年是健康幸福的。他们的早期童年经历只能用地狱来形容。他们大都经历过虐待(包括 *** 待)、暴力等一系列惨痛的遭遇。这让他们的心灵支离破碎,因此也就不奇怪他们不具备健全的心理功能和亲社会人格了。

除了心灵创伤之外,早期的孤独感、缺乏存在感和连接感会导致边缘型人格障碍和抑郁(Frederic Declercq, 2011)。长大后,他们会觉得自己是这个残酷世界的无助的受害者。因此,他们总感到愤怒,总忍不住想要报复这个世界。从而,就有了掠夺性暴力(Predatory Violence)的发生,其中最严重的情况也就是去掠夺他人的生命。

在Katie的研究中,青少年时期有过虐待动物或者校园欺凌行为的个体长大后更可能成为杀人犯(Krueger, 2009)。他们从虐待他人或动物中获得 *** 与控制欲的满足。这同时也削弱了他们共情他人伤痛的能力。也就使他们更加冷漠,更看低人生命的价值。

4. 贫穷与教育

通过跨国研究调查,贫穷与谋杀之间的相关性已经在全世界得到了应证(Pridemore, 2011)。此外,在各项犯罪中,与学历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谋杀、袭击与偷车(Lochner & Moretti, 2001)。

03 一种特殊的谋杀形式:谋杀式自杀

在这里,我们也想谈一谈一种特殊的谋杀形式。

我们常会在一些社会新闻中见到“谋杀式自杀”的案例,例如去年报道过,杀死了一家人,然后自杀的女子。这样的事件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2015年,德国之翼航空公司的副机师Andreas Lubitz蓄意坠机,致使机上150名人员遇难;美国俄亥俄州一名18岁男子在杀死自己的祖父母、母亲以及女友后,开枪自杀等等(Roberts, 2003;Violence Policy Center, 2006)。

根据美国暴力政策中心(Violence Policy Center, 2012)的定义,谋杀式自杀指的是施暴者在谋杀了一人或多人之后又自杀的一种难以预料的、带有戏剧性的悲惨暴力事件。大规模的集体屠杀,以及由种族狂热分子或恐怖组织所发起的自杀式袭击( *** bombing by cults or terrorist organization)并不属于谋杀式自杀(Roberts,2003)。

谋杀式自杀的动机与影响因素

在谋杀式自杀中,与其说自杀是一种行为结果,不如说自杀是他们谋杀行为的原因。换句话说,施暴者行为的最主要动机是自杀,而杀害他人只是次要的动机(Wormer & Odiah, 1999; Dahl, 2015)。例如,前文提到的俄亥俄州的男子,便是因为家中负债累累而做出杀害全家人后自杀的举动。

有研究发现,谋杀式自杀的施暴者大多数都受到了抑郁症、双相障碍,或偏执、反社会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困扰(Violence Policy Center, 2006)。而这些困扰可能带来的无望感(hopeless)、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等)、认知偏差(执意认为他人试图危害自己)等都会让人产生伤/杀害他人或自己的想法(suicidal and/or homicidalideation)。

而一些外在客观因素的诱导,如经济困难、伴侣出轨等,就会使一些人将这些想法付出行动。

另外,“恐怖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中提到,当人们意识到人都有一死时,就会产生一种存在的无意义感。有些人便会希望通过一些自我牺牲的行为来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被众人所认识和记住(Routledge, 2011)。因此,有些人就会以一种极端的死亡(谋杀式自杀)方式寻求社会的关注。而现在很多媒体在做此类报道时对于谋杀者生命故事的渲染和刻画正好满足了一些人对于这种存在意义感的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在变相满足这类残忍杀戮行为所要达到的极端目的。

04 心理学在犯罪领域的应用:罪犯侧写

根据凶手在现场留下的蛛丝马迹,经过重重分析刻画出凶手的样子——在真实的破案过程中,这种酷炫的技术叫做“犯罪心理侧写”。它是指根据罪犯在犯罪中留下的痕迹来推断犯人的行为模式,进一步推断出心理特征,再推断出罪犯可能的行为特征,帮助锁定嫌疑人,并在审讯过程中提供建议和谈话策略(Douglas, 1986)。

谋杀可以说是个体犯罪中最严重的一种,杀人犯也往往有着极端而复杂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而从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中,往往可以看出他们的人格特征、心理需求和幻想(Kauflin, 2011)。

FBI行为科学科的John Douglas是罪犯侧写的开创者。他在FBI利用罪犯的资料存档进行分析,破了一些非常有名的案子,比如通过侧写,成功抓获了杀害48个人的“绿河连环杀手”Gary Leon Ridgway。《犯罪心理》的很多案例都是参考自他在退休后写作的Mindhunter(心理神探)一书。

一般来说,针对法医、警方提供的证据和材料,犯罪侧写师会先进行输入侧写(profiling inputs),即针对现场痕迹,进行收集和分析。然后,犯罪侧写师会基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根据受害者数量、案件数量、案发地数量、是否存在情绪冷却期等,对具体的罪案类型、风格进行定义。从而描述出罪犯的人格特点、外形特点、乃至家庭成长环境。

Douglas提出,罪案可以分为有组织和无组织的两种(Douglas, 1986)。

无组织的犯罪指的是罪犯事先没有计划犯罪,作案只是临时起意,时间、地点、对象都没有经过事先安排,但更可能针对熟人及熟悉的地点进行犯罪。他们往往存在幻想和冲动控制的问题,很多人有偏执狂、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以多人受害案为例,“经典屠杀”和“疯狂杀戮”往往都属于无组织犯罪。

经典屠杀(classic mass murder)是一个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发动了对多人的攻击(比如火车站、地铁袭击),这样的罪犯往往是有精神障碍的,而到了某个时间,他们的精神障碍出现了极端的发作。疯狂杀戮(kill spree)指的是杀手连续犯案,期间没有情绪冷却期,往往是由某个事件触发,杀手存在情绪控制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忍耐后爆发。

无组织谋杀的对象是随机的,杀手并不在意对象是谁。与有组织谋杀相比,杀手相对比较容易被识别和逮捕。

有组织的犯罪指,罪犯对犯罪行为有着周密的计划安排和控制,挑选了受害者(往往是陌生人),这样的人可能外表看上去和正常人无异,甚至可能家庭背景、个人履历较好,很有可能是高功能的心理变态者。

多人受害案中的连环杀人(serial murdering)就属于有组织犯罪的典型。它是经过杀手精心预谋的,在每次杀人之间都存在情绪冷却期,他们在头脑中早已将杀人的实施过程幻想和计划了多遍。当Ta从上一桩谋杀中冷静下来,觉得时机成熟时,就会开始选择下一个猎物。他们往往会精心挑选某一个特定类型的对象(比如年轻女性,喜欢穿某一类衣服,有特定发型等)。他们是最难被抓获的对象。

在进行罪案类型分析后,侧写师会对杀人犯进行动机分析。一般来说,有组织的罪犯虽然不容易被找到,但他们的动机更容易被识别,因为他们的犯案总是在某种模式里,杀人过程是逻辑完备和严密的;而无组织的罪犯的动机更不容易被识别,他们更有可能是被压力、惊恐、精神障碍、(由幻想、幻觉导致的)歪曲的认知、 *** /酒精等驱动犯案。

心理学家Deborah Schurman-Kauflin(2011)有过对25个杀人犯进行心理侧写的经验,在她看来,“大多数罪犯都不是被金钱驱动而杀人,而是被他们的大脑驱动而犯罪。”

当对犯罪类型的侧写完成后,会进行犯罪评估(crime asses *** ent),即利用对模型的分析,还原事实的细节和案件的本来面目,梳理出杀手是如何一步步完成杀人的全过程;然后进行罪犯的侧写(criminal profile),即对罪犯的身体特征、习惯、信仰、价值观、人格特质进行描绘。比如,根据犯罪时间和地点,推算出杀手的行为习惯、居住地;根据作案风格和行为习惯,判断犯罪者的特征,是否患有心理疾病,从而得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罪犯画像。

如果对罪犯的侧写仍然无法得出结果,将会重新评估;而如果对罪犯的侧写导致了目标的锁定,就会实施逮捕。随着访问和审讯的进行,会将新的信息和侧写的画像作比较,进行进一步识别和罪犯确认。

现在在海外,有越来越多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走上犯罪心理学学习的道路;或者是学习犯罪、监狱社工专业,在和犯罪有关的场所(监狱等)就业。但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协助破案这么简单。他们的工作也包括帮助那些施害者;以及及时发现可能施害的人、及时作出干预。

学界早就已经不把杀人者看作单纯的恶魔了。杀人者当然应该接受应有的处罚,但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一整个社会犯罪率的下降。这其中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预防、及时的筛查出高危人群、为他们提供更及时有效的干预,允许他们求助、提供帮助的资源、避免杀人案件的发生——这些是和合理处罚杀人者同样重要的问题。

而国内的犯罪心理学研究仍在起步阶段,推荐对此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国外犯罪心理学大师的著作。如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的创始人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现代犯罪心理画像之父格罗斯的《犯罪心理学》,莱斯特·阿德尔森的《杀人者病理学》,布伦特.特维的《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等。另外,也可在线收看探索频道关于连环杀人犯的纪录片《罪犯22级剖析》。

面对这个真实又有点残酷的领域,我们希望,也能做出自己的一点点努力。

END

参考文章:

2、KnowYourself:聊聊犯罪心理:人为什么会杀人(来自豆瓣)

更多犯罪心理研究和谁在犯罪(犯罪心理谁是)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