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7月19日,是华语教父李宗盛61岁生日,媒体纷纷撰文向李宗盛致意,好不热闹。
7月20日,教父罗大佑65岁生日,大多数媒体不约而同的“选择性失忆”。
同样是华语歌坛的教父级人物,生日仅仅一天之隔,娱乐媒体缘何如此差别对待?
华语娱乐圈里的“大哥”有很多,但论及人人敬重、左右逢源,走哪都能威风八面吃得开的,就两位:影坛看成龙、歌坛李宗盛。
当然,成龙上头还有他的大哥洪金宝,李宗盛的大哥自然是罗大佑。
说到这里,还得再搬一个真实的段子。
第19届台湾金曲奖的舞台上,周华健出场前,主持人介绍:接下来有请华语乐坛的大哥级人物——周华健。
周华健上台之后:愧不敢当,每个大哥上面还有一个大哥,掌声有请我的大哥李宗盛。
李宗盛上台又说:华健说的很对,每个大哥上面有一个大大哥,下面有请我的大大大哥罗大佑。”
罗大佑上台之后就拿“香江词神”林夕摆谱:我给林夕打电话说,林夕他们叫你夕爷了,他说好几年了,你觉得怎么样啊,罗公!
三分玩笑,七分真。华语乐坛,罗大佑的教父地位不可动摇。
有人说,罗大佑的代表作比许多歌手的作品都要多。他写的歌除了自己唱以外,邓丽君、刘文正、张艾嘉、苏芮、齐豫、潘越云、周华健、梅艳芳等歌坛巨星,都唱过罗大佑写的歌。
不夸张地说,罗大佑的音乐是几代人的记忆。可是,面对当下商业市场的拷问时,罗大佑却又显得如此不堪。
周杰伦因为被年轻人质疑没有流量,在歌坛掀起轩然 *** 。事后,粉丝为他证明,即便没有新作品,周杰伦的名字仍是流量保障。
周杰伦曾经说过:我的目标就是像罗大佑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音乐教父。
但如果拿着这个时代的商业标尺再去衡量罗大佑,你会发现:教父也玩不灵光了。
当年轻偶像、流量鲜肉们的演唱会门票动辄“秒空”时,作为教父的罗大佑,却出现了演唱会亏损、上座率不佳的尴尬。
在罗大佑65岁生日之际,值得追问的是:是罗大佑过时了?还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听不懂罗大佑了?
01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不少年轻人看到这行词,都会在心里不自觉地哼唱起来。许多人对罗大佑的初印象,就是从这首《童年》开始的。
轻快明丽的旋律之外,简朴却精准的歌词展示了罗大佑的出色文采。不论生于哪个年代,乡村或城市,这首歌总能无偏差地击中了人们对于嬉戏年纪的美好记忆。
正所谓慢工出细活,这首歌是罗大佑大学时期开始写的,到毕业时才大功告成,前后共历时三年。
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初次发行的演唱者并不是罗大佑,而是他当时的好友张艾嘉。
彼时,张艾嘉是台湾一代文艺女神。《童年》收录于她的第二张专辑,由罗大佑担任制作人。《童年》之外,这张专辑还收录了《光阴的故事》《是否》等经典曲目。
70年代,台湾流行音乐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民歌运动”,大多数音乐柔和甜美,但陷入了旋律单一的困局。《童年》等作品的出现,打破了台湾乐坛的僵化局面,被列为“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的第二十名,张艾嘉也借此声名大噪。
然而,正如电影里上演的狗血剧情,幕前的张艾嘉火了,幕后的罗大佑却一直籍籍无名。虽然此时的罗大佑已经有了自己出专辑的计划,然而迟迟没有找到赞助方。张艾嘉为此四处游说,最后她终于从音乐人黄霑手里拉来了一笔资金。
1982年,罗大佑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问世。
02
在《之乎者也》的专辑介绍词中,罗大佑写道:“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严肃与通俗之间,我几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过来的,因为前面没有足迹可寻。现在,果实已经在成长了,请开启你通向心灵的耳朵——至少这里没有不痛不痒的声音,这中间没有妥协。”
高晓松曾说:“罗大佑在30年前就已经写出了这个时代的所有挽歌”。
事实的确如此。
时至今日,《之乎者也》仍是华语乐坛的符号式专辑。如果说《童年》是开化,那么《之乎者也》就是彻底的破与立,台湾流行音乐由此突破单调的困局,往更开阔处走去。
对罗大佑而言,这张专辑同样意义重大,它几乎奠定了此后的创作基调 —— 音乐背后浓重的隐喻。
在罗大佑自命名为家乡的台湾,他曾多次被 *** 。
1982年,罗大佑在《鹿港小镇》中写道:“台北不是我的家 /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 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 / 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 假如你先生回到鹿港小镇 / 请问你是否告诉我的爹娘 / 台北不是我想象的黄金天堂 / 都市里没有我最初的梦想。”
这首歌被勒令修改。历经浮沉,1985年,罗大佑只身出走台湾,与《童年》里的故乡背离。
90年代,罗大佑在香港定居。期间,他写下了《海上花》《东方之珠》《似是故人来》等经典作品。1997年香港回归,《东方之珠》被视作为一首“描述香港百年变迁历程的音乐史诗”。
03
2017年,罗大佑举办“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巡回演唱会,综合上座率只有一半。舞台上的他对着观众调侃道:“你们没有看过这么宽敞舒服的演唱会吧?”
台上台下,表情复杂。
有人将罗大佑比作一个时代的骑士。
如今,这名开疆拓土的骑士已经65岁了,一向对婚姻持有“被动”态度的他,也缓缓进入了一段粗茶淡饭的平淡生活。他的目光,也从硝烟四起的时代风云转移到了新生女儿。
从《恋曲1980》、《恋曲1990》到《恋曲2000》,人们并没有等到罗大佑的《恋曲2010》。
当被问及时,年逾花甲的罗大佑说道:“恋不动了、也没有那么多的爱了”。
他曾说过,恋曲系列是写给时代的,然而眼下这个时代却已再也没有“荣幸”被他当作“恋人”。
65岁的罗大佑留给了时代一个孤绝而又绵长的背影。当新一代年轻人在知乎上问出“罗大佑是否被过誉”的问题时,音乐界的许多人似乎在问:“大哥老矣,尚能饭否?”
毕竟,这个时代配不上罗大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