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我觉得京剧《武家坡》的高峰是程砚秋和杨宝森的静场录音,是在1957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
电台联系好了两位大师,都很愿意合作。程砚秋听说杨身体不爽,亲自电话,并带着鼓师琴师去杨家排练。录制之前,程砚秋带着鼓师白登云、鼓师钟世章到杨宝森府上排练了两三次。那时候,杨宝森已经病了。
最终,录音效果很好。各自的唱用自己的乐队,对口唱,用的是杨宝森的鼓和琴。程腔独特,这样做,对于程砚秋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听来听去,感觉最适合和程派搭的老生流派还是杨派,沉着、厚实,唱腔中浸透着挽不回的、痛彻的悲音,但不是坍塌的、衰败的,是浑厚的、沉实的,是值得相信的声音。
杨派大有浑然天成之感,宗余叔岩,但并没停留在余,如孟小冬,他是走过了余。杨的花腔也是实在的。余提留着唱,清越、灵透,听多了有出世的空灵之感;杨的嗓音天然不同于余,达不到余的通透,无挺拔直立的天赋,他的声音满满地横在胸腹,发出来就有谆谆之貌,一腔撇不下的人生失意的味道。
程派高音之凄厉,低音之哀婉,悲剧力量之足,大概无人可及。杨派的悲意有一半是声音所赋,天然的,而程派的悲剧有一半是演唱技巧所致,技艺的。程是正宗青衣的唱法,而增强了共鸣和脑后音,他的唱腔又多花腔,要声断气不断,字断意不断,对气息控制要求自然极高。所以,唱好了很难。杨派声腔大道无形,唱好了亦难。但程杨的艺术殊途同归,都是那么端正、认真。所以程、杨合作,尤其是这种唱工见长的戏,真正能给予人特别丰富的艺术享受。
杨派重唱,程派既重唱又重做,如果真正在舞台上合作,男与女,老生与青衣,气质相投的感觉,想一想,都觉得比其他流派合作要和谐得多。
而《武家坡》这样的传统戏,生旦没有不唱的大路戏,有太多合作的版本,甚至都是大师级的。仅杨宝森,留下的录音,除了和程砚秋合作之外,可能还有梅兰芳和张君秋,也都是精品。
但我还是觉得程杨版本是高峰,一是因为气质相投、艺术和谐,当然也是因为喜欢程派、杨派;还有一个原因,这个《武家坡》几乎是程、杨的绝唱了,听来自然有一种不同的滋味。尤其是杨宝森,“一马离了西凉界”的导板,偶尔听起来,不是走来,而是走去的况味。
文|SJK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