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what if 歌词中文(whatif歌曲虚拟合唱团歌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what if 歌词中文(whatif歌曲虚拟合唱团歌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what if 歌词中文(whatif歌曲虚拟合唱团歌词)

在那本2014年风靡了全球geek圈儿的奇书《What If : Serious Scientific Answers to Absurd Hypothetical Questions》(假如 : 对荒谬假设性问题的严肃科学解答) 中收录了这样一个问题:

Q: the modern pronghorn (American antelope) presents a puzzle. It’s a fast runner—in fact, it’s much faster than it needs to be. It can run at 55 mph, and sustain that speed over long distances. Yet its fastest predators, wolves and coyotes, barely break 35 mph in a sprint. Why did the pronghorn evolve such speed?

问题:美洲羚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谜题。它跑得 *** - 事实上,它比它所需要的速度要快得多。羚羊可以轻松跑到每小时55英里的速度,而且可以维系这个速度很长一段距离。然而羚羊那些也以快速奔跑著称的天敌们,无论是野狼还是山狗,冲刺速度也就区区的每小时不到35英里而已。为什么羚羊要进化出如此变态的速度?

A: the answer is that the world in which the pronghorn evolved was a much more dangerous place than ours. A hundred thousand years ago, North American woods were home to Canis dirus (the dire wolf), Arctodus (the short-faced bear), and Smilodon fatalis (sabre-toothed cat), each of which may have been faster and deadlier than modern predators. All died out in the Quaternary extinction event, which occurred shortly after the first humans colonized the continent.

答案:羚羊进化出这种速度的那个世界要远比我们熟悉的这个世界凶恶的多。大概10万年前,北美大陆的森林还居住中诸如荒原狼,短脸熊,以及剑齿虎等动物,这些家伙们每一个都比现在的捕食者们更致命也更迅速。虽然这些传奇的捕食者们大多在冰河时期随着人类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而消失,但羚羊却始终保持着当年为了应付这些强敌们而进化出的速度。

P.S. 《What If》一书的作者也是一个神人 - 84年出生的小伙子,物理系毕业后跑到NASA(美国航空航天总署)搞机器人研究,研究了一段之后发现自己最大的兴趣还是画漫画,索性辞职当起了全职漫画家。不过由于对科学的热爱也同样难以割舍,于是在闲暇时间搞了一个漫画网站(New Horizons),专门来解答网友各种匪夷所思脑洞大开的问题,然后,就有了这本奇书...

鉴于这个问题,好莱坞大片《侏罗纪世界》中就出现了一个最大的槽点 - 作为岛上食物链最低端的成员,男女主人公在片中到底是如何跑赢处在食物链最高端的加强版霸王龙的?

诚然,关于霸王龙究竟能跑多快这个问题,在基因工程真的能把科幻片变成现实之前,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不过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曾经根据现存的霸王龙化石在电脑中还原了霸王龙的骨骼和肌肉组织,并以此推断出霸王龙的奔跑速度大概是每小时18英里左右 - 一个在侏罗纪根本称不上出色的成绩。

然而即便如此,霸王龙干掉男女主人公也应该是绰绰有余了 -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尤塞恩·博尔特在2009年创造百米世界纪录的时速是每小时27.79英里,然而,若把距离从百米提高到4英里的话,根据博尔特的实际训练数据,他的时速就降到了每小时15英里 - 虽然对于人类而言这依然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速度,不过言外之意也表明,即便是男女主人公肾上腺素 *** 般爆表,但只要霸王龙下决心尾随10分钟以上,两人就绝无任何可能逃出生天。

我猜测大部分读者,尤其是女生,读到这里时的心理活动应该和钱德勒一样吧(也许我过于乐观了,会有女生有耐心读到这里吗):

的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把时间花在这种问题上真的只是geek们为了打发自己生活中那些大量的没有妹子陪伴的时间而想出的一种纯粹浪费脑细胞的思维游戏而已 - 好吧,这种说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如果你读了知乎或Quara上那些对诸如狮虎单挑谁胜谁负这种动物界关公战秦琼问题的学术论文级别答案后 - 是的,非常学术的、图文并茂的、严谨列出参考书目和引用出处的答案后 - 你也许会改变你的观点,或者,你至少会同意这种浪费脑细胞的思维游戏比看明星们撕名牌要有趣得多。

事实上,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他那本畅销书《人类简史》里提到,自从采集时代以来,智人的脑容量其实是逐渐减少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工业时代后精细化分工的普及,平庸的人可以依靠精英的贡献生存下来 - 精英们发明了蒸汽机、交流电、计算机、无人驾驶飞机、3D打印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等等等,所以平庸的我们也不会因为无法辨别有毒的植物,无法用燧石做出一个锋利的矛头、无法对付雪崩蛇毒或是一头饥肠辘辘的狮子、无法保持10%体脂含量的强健身体而被自然选择淘汰掉。

所以结论是?

结论就是整个人类文明都处在一个平庸寄生于精英的社会结构 - 在开放的社会形态中尚且如此,就更别提在一个阻塞信息全民反智的封闭社会形态里,平庸不但寄生于精英,更可能劣币逐良币般从里到外地反噬精英。

让我们再做一个思维游戏。

假如有一天精英们决定抛弃这个平庸的世界 - 就像安.兰德那本著名的小说名称暗示的那样 - 一旦那些如希腊神话中阿特拉斯般把这个世界抗在肩膀上精英们耸耸肩决定抛弃平庸的我们,那么在一个重新变成丛林法则决定一切的饥饿游戏里,你生存的机会有多大?

P.S. 我现在是越来越相信安.兰德那套精英统治理论了 - 注意,是真的精英统治(meritocrasy),别和权力世袭的贵族统治搞混(aristocrasy)。

我仔细考虑了这个问题,结论是,作为一个在中国自诩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我的生存概率可能还不如一个12年级的美国孩子 - 别激动,我得出这个结论不是为了黑中国更不是为了自黑,这是我看完1911年版(第一版,最新的版本是第十二版,而第十三版将于2016年一月出版)美国男孩童子军手册后的最直观感受 - 我不会射箭结绳生火打旗语搭帐篷,我看不懂星空分不清毒蘑菇测不准山体高度,说实话,如果没有Google Map,我甚至在城市里都会迷路,看看邻居家9岁的孩子在自家车库里拿着电焊戴着护目镜做模型汽车,你说我怎么可能不悲观主义呢...

上周在图书馆借了强.克拉库尔那本著名的《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 Jon Krakauer)有声书,第一张CD我就反复听了3遍。

是的,听力不好一遍没听太懂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这个故事本身太让我震撼了 - 一个家境富裕大学毕业后本可以去法学院读书的年轻人,选择把自己的2万多美金(1990年的2万多美金!)积蓄捐给慈善机构,烧掉自己的钱包和现金,开着破旧的老爷车划着自制的独木舟身无分文地游历了大半个美国,最后背着一杆来福枪徒步穿越阿拉斯加并把自己的灵魂永远留在那里的故事 - 不用作者煽情的引用杰克.伦敦书中的章节,也已经足够精彩。

但最让我感触良多的是作者在前言中的那段自述 - 作者坦诚写这本书的时候无法秉承一个不偏不倚(impartial)的视角,因为这个故事拨动了他的心弦(stroke a personal note in my heart),尽管不少读者认为这个年轻人是因为自己愚蠢、无知、自负送了性命,但更多的读者看到了这个故事的另一面 - 勇气、好奇心、以及我们这个时代里已不多见的理想主义。

我曾经在reddit上看到过一句让我伤感许久的话 - we were born too late to explore the world, and too early to explore the space(对于探险世界来说,我们出生得太晚;而对于探索宇宙来说,我们出生得又太早),但在听了《荒野生存》之后,我开始有了些不同的感触。

不管是探索世界还是探索宇宙,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什么时候出生,而是在于出生了之后做什么样的选择。

黑客帝国里拿到红色药丸的难道只有尼奥一个人吗?当然不是,只不过灯红酒绿和声色犬马早就把大多数人去看看这个广袤世界的好奇心和勇气磨砺殆尽,以至于心甘情愿地在女人、酒精、钞票的麻醉下,在钢筋水泥的牢笼里,觥筹交错地度完禁锢的一生。

“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我们都听熟了《晓松奇谈》的这段开场白,但最关键的问题是,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有勇气告别苟且走向远方最后真正地回到内心深处?

可惜的是,对于大多数的我们,诗只是年少时短暂的情怀,而远方却永远是远方。

上世纪最伟大的科幻作家之一罗伯特.海因莱茵在他的成名作《星船伞兵》中描述了一个被地球联邦称作“避难所”的行星 - 这个行星各方面都和地球很像,只是由于缺少造成生物基因突变所需要的宇宙辐射,从而使得在人类移居此地前,该行星上最高级的植物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蕨类,而最高级的动物则是一种甚至还未形成群居模式的原始昆虫。

对移居在该行星上的人类来说,没有辐射听起来是个绝对的利好消息 - 比如白血病和癌症在这里完全不存在,生活也更加轻松 - 只要把地球上的小麦种子播种在土壤里,就可以坐等大丰收,因为地球小麦几千万年进化出来的强悍基因可以保证其轻易取代任何当地植物,连除草都不用。

由于和主线并无太大关联,海因莱茵在这个话题上并未费太多笔墨,但其通过文中人物的一段简短对话还是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 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移民如果不能进化,后果将会如何?

这又是一个没办法回答的问题,也是科幻小说的魅力所在;然而,进化梗可不是只有在科幻作品才会出现的东西。比如,许多注重养生的大妈现在都知道吃蓝藻(blue-green algae, or cyanobacteria),可是大妈们却不知道,蓝藻可是一个无情而可怕的杀手。

P.S. 很多不了解何为科幻小说的读者会有一个认知误区,以为科幻小说的重点在于科幻 - 是的,科学幻想的确是科幻小说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尤其是所谓硬核科幻更是对科学幻想的理论支持要求颇高,但是,从凡尔纳到阿西莫夫,从海因莱茵到刘慈欣,所有经典科幻小说的重点其实都不是科幻,而是其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对人类的存在意义进行的深刻反思,以及对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价值取向进行的严肃讨论和无情鞭笞。

拿《星船伞兵》来说,1997年好莱坞据此改编的那部电影已经算是科幻片中为数不多的经典,但是读了原著后就至少会感觉两个缺陷 - 1. 原著中机动步兵的机动两个字完全没有在影片中反映出来 - 这个还可以原谅,权且当做预算不够吧;2. 原著中对公民与平民、投票权与民主制度、权利与责任之间的深刻讨论在影片中荡然无存 - 这一点导演和编剧真的难咎其责,少了这些东西,一部本来可以成为影视经典的作品就沦为了一部口碑还不错票房也可以的商业科幻片了。

数十亿年前当所有地球上的生命体还是依靠大气中高浓度的一氧化碳生活时,蓝藻出现了,并开始了地球生物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大屠杀 - 它们选择吸入所有生命体赖以生存的一氧化碳,而吐出致命气体氧气,是的,致命气体氧气!这次大屠杀在生物学教科书中被称为“氧气浩劫”(oxygen catastrophe),并直接导致了赖氧生命开始成为地球的主宰,是的,没错,我们就是这次浩劫的最直接受益者。

这些故事只读文字感觉不到震撼,一定要去国家级自然历史博物馆去看真东西才会有触动,作者本人很喜欢泡自然历史博物馆,而每次看到那些曾经显赫无比的地球统治者们如今只剩下化石骨架孤零零地站在橱窗里时,心中总是万分感慨,几千万年之后,我们的化石会不会也出现在下一个地球文明的博物馆里呢?

P.S. 第一张是著名的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这个不用多说,一天时间完全不够...第二张是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该馆最有名的事迹是保存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霸王龙化石 - 这个42英尺长、13英尺高、长着58颗匕首般锋利牙齿的庞然大物、6500万年地球上最可怖的杀手没有之一,被起了一个邻家女孩儿的名字Sue(苏) - 整个骨架使用了90%的真实化石 - 除头骨之外,头骨由于重达600磅(是的,两个大鲨鱼奥尼尔只和霸王龙的头骨一般重)单独放在了二楼展厅 - 看了真东西之后你才会明白,《侏罗纪世界》里的男女主角得佩戴多么高能耀眼的主角光环,才可能跑赢这个怪物...

下一个文明由谁建立?

我不写科幻小说,只陈述几个事实吧。

事实一:

生物分类学一般用两个拉丁文给生物命名,前者为属,后者为种,比如狮子的学名叫做Panthera Leo,即豹属狮种。而自称人类的我们,在生物学中的学名叫做Homo Sapiens,即人属智人种。如果这么分的话,那么能称作人的不仅仅是智人种的我们 - 其实所有250万年前东非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的后代都属于人,包括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梭罗人(Homo Soloensis)、直立人(Homo Erectus)、弗洛里斯人(Homo Floresiensis)、丹尼索瓦人(Homo Denisova)、鲁道夫人(Homo Rudolfensis)等等...

这些都属于人类的高等生物后来到哪里去了?嗯,很简单,都被智人干掉了(不愧是蓝藻的后代)...

事实二:

我们在课本上都学过,人类和类人猿最初分化的原因,无非就是一群充满好奇心的猴子,斗胆下了树,然后怀着一种奇怪的情怀,离开了舒适的森林决定去看看远方...

基于上面两个事实依据,我们很有理由相信,几百万年之后历史书里可能会这么写:

当初有一部分崇尚诗和远方的智人,他们的目标是田中芳树笔下的星辰大海,他们坚持理性思考,他们信奉自由平等,他们离经叛道肉身 *** 看世界,生物学里把他们叫做知乎人(Homo Zhihu);

另一部分崇尚及时行乐的智人则不同,他们的目标是抄袭来的星辰大海,他们坚信四条腿好,两条腿坏,他们鄙夷一切敢于质疑真理报的言语和行径,生物学里把他们叫做新闻联播人(Homo CCTV)...

好啦好啦不开玩笑了,知乎和新闻联播都是我们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来源,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最后再贴一张1911年版美国男孩童子军手册里的一张图吧,请大家从今天起抓紧一切机会进化自己,否则很难说下一次蓝藻事件发生时谁是新的赢家呢。

USING EVERY OPPORTUNITY!

欢迎关

专栏其他文章

更多what if 歌词中文(whatif歌曲虚拟合唱团歌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