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公元1621年,大明木匠皇帝朱由校登基元年,祖国大西北——陕西榆林地方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里,呱呱坠地了一个男婴,取名李如靖,他的出生并没有任何的所谓异象或超自然的神迹,由于母亲长期的营养不良,婴儿李如靖显得面黄肌瘦,能否顺利长大成人似乎都是个未知数。一切都如此的普通和平常。
谁也没有想到,三十年之后,这个严重营养不良、前途叵测的男孩将成为整个大明帝国最后的希望,成为号称打遍东亚无敌手的满洲军事贵族们心中的死亡阴影。
小李如靖出生的时代,明帝国已经病入膏肓,天灾人祸不断,为了对付关外崛起的建州女真和国内的农民起义,明 *** 又向广大农民加征辽饷,进一步加重了贫苦农民的负担。
有位教员曾经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明末对于农民阶层的压榨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前所未见。伴随着天启末年爆发的旱灾和蝗灾,众多的陕北贫苦农民日夜挣扎在饿死的边缘!
时代呼唤着反抗的英雄!
一、命运的安排
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陕西榆林地方有个曾经当过兵的粗犷汉子实在忍受不了如此困苦的生活,揭竿而起,拉了一帮农民兄弟开始造反!他的名字叫张献忠,绰号“八大王”!
命运的安排有时候会让你有一种深深的宿命感,年仅9岁的小如靖也是榆林人,跟张献忠是老乡,不知为何,张献忠部队途径小如靖的家乡时,发现了这个瘦弱的男孩,也许是眼缘吧,张献忠非常喜欢这个小孩,并把小如靖收为义子,取名:定国。于是李如靖变成了李定国,而“李定国”这个名字,在当时自然寂寂无闻,后来却威震华夏!
二、军旅中的成长
李定国被张献忠收为养子后,别的不说,生活水平首先得到了改善,毕竟张献忠身为明末十三家农民起义首领之一,每次征战中都抢掠不少,而且献忠当过明末的官军,有军事经验、人又聪明机灵,所属部队在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中算是战斗力比较强的,打胜仗的时候多。9岁的定国就这样一路跟着义父南征北战,锻炼了强悍的体魄、优秀的军事素养。
1635年,明崇祯八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明中都凤阳,撅了朱元璋的祖坟,由此名声大震!1637年,16岁的定国已经随义父上阵杀敌,独当一面,率军2万开进河南、湖北地方,一路击破明官军的抵抗,所向克捷!
长大后的定国,再也不是小时候那个骨瘦如柴的小男孩,史载:定国长得“长八尺,眉目修阔,躯干洪伟,举动有仪度,于群盗中独以宽慈著”,而且跟其他同僚不一样的是,定国非常喜欢读书,与文人结交,“读《通鉴纲目》,略通大义,不乐为盗”。
献忠此时有四个养子,分别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献忠于四个养子中尤为喜爱定国。
定国非常勇敢,作战时往往一马当先,勇武过人,军中绰号“小尉迟”!
三、危难之中显英雄
公元1644年,甲申年。
这一年,中国历史迎来了巨变!
三月十九,李自成挥军东进,一举攻占北京,崇祯帝自杀殉国,明亡。各地明 *** 属官纷纷投入李自成的怀抱。大顺政权如破竹之势接管了北中国大部分地域。
四月初,明边军最后的精锐,平西伯吴三桂部突然改变投降大顺政权的初衷,回师山海关,击败已投降李自成的明降将唐通部,占据山海关,拒绝接受李自成的招抚。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大军十万北上讨伐吴三桂。
四月二十一,两军大战于山海关一片石,吴军势不能支,被大顺军团团包围——“自成素知边兵劲,乃驱众死斗,围开复合”。
四月二十二晨,吴三桂见形势危急,血战冲出重围,向早已闻讯来到山海关外,驻兵欢喜岭之上的清摄政王多尔衮投降,“剃发降清”,受封“平西王”,请求清军入关。
随后,清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率满洲两白旗精锐,分别从山海关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进入关内。
农民军与吴三桂军正厮杀激烈,吴军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此时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清军顺风农民军逆风,战机已至!
多尔衮一声令下,清军呐喊三声,趁风而出!向农民军发起突然进攻!史载清军“万箭齐发、飞矢如蝗”,“万马奔腾不可止”,在满洲军队一片“速促那!哇!”的喊杀声中,大顺军被迅速击溃,刘宗敏等多名主力大将负伤。
李自成立马高岗上观战,见辫子兵如乌云蔽日而来,大惊失色!左右来报:“此非吴兵,乃满洲兵也,大王宜速避”。自成随即率军南撤,途经北京稍作停留后,一路退向老巢陕西。
多尔衮随即率军进占北京,初步建立了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原投降大顺政权的明朝各地属官纷纷叛变降清。
就在北中国顺、清以及残明余部各种势力互相厮杀的时候,张献忠率军进入四川,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首府成都。于1644年十一月建立大西政权。
张献忠封四个养子为王,孙可望为平东王,李定国为安西王,刘文秀为抚南王,艾能奇为定北王。年仅二十四岁的定国即节制十六营部队。
此时的张献忠大西政权有兵一百二十营,可谓兵强马壮,在川渝地区占有绝对优势。残明的残兵败将面对大西军的攻势,纷纷逃窜。强大的清军也正忙于追剿李自成余部和位于南京的南明政权,暂无余力入川。
而张献忠却接连犯下重大的战略失误,将大西政权推到了危险的边缘。
首先,为了对付反抗的明残余兵将和地方乡绅,献忠不听幕僚劝告,大开杀戒,不分良莠的屠杀地方人士,孙可望、李定国等数次劝谏都不被接纳。由此造成民心尽失,生产得不到恢复。
其次,为了同大顺政权争夺陕南和四川的控制权,献忠指挥部队多次同大顺部发生冲突。
此时的献忠没有认识到清廷的野心,没有在清廷无暇西顾的时间努力建设四川,发展军备,联合李自成抗清。以至于错失良机!
公元1646年初,清廷在连续消灭大顺政权和位于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后,把注意力转向了四川!
皇太极长子,清肃亲王豪格率满洲八旗精锐和墨勒根侍卫固山额真李国翰、平西王吴三桂等部汉军,大举入川,向张献忠大西政权发起猛攻!
清军首先攻克汉中,大西军大败,清军进入四川。大西军在清军的猛攻之下立足不住,七月,大西军放弃成都,向西充转移。
十一月二十七日晨,清肃亲王豪格率大军进抵西充。大西军前锋被清军迅速击溃,豪格随即命令八旗精锐摆牙喇护军向大西军营地发起猛攻。张献忠闻讯,率领亲军至火线观察敌情,史载“献忠身衣蟒半臂,腰插三矢,引牙将临河视之”,被敌将认出,清军前锋引弓而射,献忠中箭身亡。
失去主帅的大西军陷入混乱之中,清军立即向大西军发起追击,连破大西军一百多营。大西军余部奋力抵抗,已至生死关头!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口,献忠的四个养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收集大西军残部,一路向南,击败南明残部,进入贵州地区。
此时,献忠养子中以孙可望居长,可望主张东进广西,若有危机可以入海避难;而久怀忠义之心的定国却不同意这样,他竭力主张联合南明势力,“联明抗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政治上获得广大南明官绅的支持,从而积累击败清军的资本。两人争执不下,定国非常气愤,拔出战刀自刺。众将夺下战刀,立即撕破一面战旗为其裹伤,一致表示愿意联明抗清 。孙可望见状只得收回己见,四将军设坛盟誓恢复了各自的本来姓氏,尊崇孙可望为首,由此揭开了南明—大西军联合抗清近二十年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