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以下回答来自自律成长带领者-米小苏学姐,一位坚持六年早起、读书、运动、反思,立志带领更多大学生向上的教育创业者。
@知乎考研问题一:“我会进行反思,但反思没有逻辑,想到哪是哪,没有记录,而且找不到解决办法”
一、分析问题
首先,大家说“我会反思”,这个“会”其实是指你能够从中受益,或者做的很厉害。在此概念层面,很多人应该是只会进行“反思”这个动作。
举例说明,大家说“我会打羽毛球”,这个“会”指的是拿起拍子来掂两下,但没有说多么专业、多么厉害,甚至去打比赛。所以,从这个角度,不是每个人都会打羽毛球。那如果想变得很会打羽毛球,应该怎么做呢?答案是应该去系统的学习如何打羽毛球,需要掌握打羽毛球的方法。反思也是一样的,其实大家中的很多人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
二、反思方法
1、框架性思维
说直白一点,就是分为哪几步、该如何做。反思的目的是这件事、这一天再来一次,我如何能做得更好。因此,正确的反思的步骤应该是:分析现象、找到本质、想出解决办法。
反思的点一定要落到解决办法而不是吐槽。那找到解决方法和吐槽的区别是什么呢?例如,同样是沟通一个问题,有的人说话会让你觉得他是在指责你,而有的人说话会让你觉得他是就事论事,想和你一起解决问题。反思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大家应该会更喜欢和一个能够一起解决问题的人沟通。
2、事件达成或高效做事背后的逻辑
举例说明,我们都会遇到情绪的问题,一般人反思的结论就是:“哎!我要告诉自己,我不能再情绪化了,浪费了很多时间,我要把情绪压下来。”但可惜的是,下次还会再犯。因此,正确的思路是一个人的情绪不是单单压下来这么简单,可以参考“ABCDE模型”,也叫做“理性情绪认知疗法”,这是除了药物之外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唯一的对治疗抑郁症都有效的心理疗法。这就是解决情绪问题背后的逻辑。
虽然现阶段大家都在准备考研,但大家不可能一辈子只有考研这一件事情,因此下面的分享将从考研时期和考研后时期两个角度分享如何将反思做好:
对考研人来讲,反思专注一个点,就是时间的利用率,我如何把时间的效能达到最高。从以下三个角度即可很好的解决:
第一,坚持反思这个行为并且牢记目的,时刻告诉自己,我反思的目的是今天再来一次,我如何能够过得更好;第二,参考学习米小苏的日课,学习学姐是如何分析自己浪费的时间的;第三,参加米小苏学姐训练营,基本上保证每位同学可以得到一次的一对一定制化指导分析。对于考完研的小伙伴来说有三个角度比较有用:
第一,要多读书,提高你的认知;第二,多和厉害的人交流,人和环境对你的影响和看书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三,坚持反思,在实践中得到成长。问题二:“反思完就抛在脑后,下一次再次犯错再次反思,感觉进入了恶性循环”
一、分析原因
第一,“发现问题、进行反思、尝试解决、再次犯错”,这可能不是恶性循环,而是正常循环。大脑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好使,那么会记事儿。《考试脑科学》这本书里写到:大脑的记忆系统是有特点的。记忆分为两种,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我们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会暂时进入短期记忆系统,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进入长时记忆系统。而对于可以从短时进入长时的记忆进行审核的是一个叫做海马体的组织。海马体的审核标准只有一个,即记忆内容是否和人类的生老病死痛等特别重要的事情相关。比如小时候手被烫的经历,因为会产生非常疼的反映,所以会形成长时记忆。
对于现阶段的考研小伙伴来讲,做错一道题题,大家会认为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吗?不会的,甚至有的小伙伴还会安慰一下自己。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万事吃一堑长一智是不可能的。
第二,反思停留在模糊的形容词或者口号层面,无法落实到具体行动。
大脑还有一个特性,即倾向于以最省力的方式运行。思考是很耗能的方式。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两种情况,哪一类更容易实施。第一种:当你想到一个反思和错误的经历时,还要去思考如何改进;第二种:直接知道怎么做。你觉得哪种情况更容易执行呢?第二种。所以,大家在反思的时候要写出来下次的具体行动,这样才有利于改进。
第三,没有设置你的习惯改正触发及实践机制,很多小伙伴改习惯的方式,就是跟自己说“我要改”,这个方式很难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方法:第一,记录坏习惯并写出该如何改正;第二,每周只改一个;第三,每周复盘自己上周的改进情况以及制定本周的改进计划。
二、反思方法
第一,忽悠你的大脑。首先我们要接受自己大脑运作机制,大脑就是会遗忘的,只会记忆和自己生死攸关的事情。大家可以把海马体理解成一个门卫,你和他说,我要把这个内容送到长时记忆系统里,海马体说,这不是生死攸关的,不能过去,第二天再来,他还说,不行不能过,你三天四天还去、连续的去,一个月时海马体会想:这件事情总来,是不是重要呢,就让它过吧。是不是觉得有些荒诞?不,这就是大脑的记忆机制,这也是为什么重复可以让你有长时记忆的原因。所以想要改变习惯就是重复。第二,反思落实到行为层面,不要说形容词或者口号,要写下具体的行动。第三,设置正确的习惯改进和实践机制,例如一周只改一个习惯,并且定期复盘。“万事都有解法,如果没能解决,一定是智慧不够,反思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