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太保转型2.0的愿景(太保战略转型2.0),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太保转型2.0的愿景(太保战略转型2.0)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太保转型2.0的愿景(太保战略转型2.0)

8月的最后一天,随着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太保”,601601.SH http://2601.HK CPIC.LSE)的线上业绩发布会“闭麦”,保险股中报披露季也画上了句号。

中国太保中报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 2245.18亿元,同比增长3.7%。营业收入2525.12亿元,同比增长7.2%。净利润为 173.04亿元,同比增长21.5%;实现归母营运利润182.79亿元,同比增长4.9%。内含价值4,744.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

当然,喜中有忧。比如,寿险新业务价值和新业务价值率分别同比下降8.9%和11.6%,车险保费收入则同比下降6.9%,综合成本率增长1%。

三年前,中国太保董事长孔庆伟提出,中国太保要全面启动转型2.0战略,核心是构建“产品+服务”的新模式。

今年是中国太保转型的收官之年,转型成果如何,可从中报管窥一二。尤其是,寿险个险渠道上半年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如期全年的目标。

从已披露中报的保险公司的情况来看,各家的个险业务指标尤其是新业务价值,表现都不理想,基本上都处在缩水状态,中国太保也不例外。

财险业上半年的主要业务指标表现普遍不错,但下半年面临诸多重大灾情造成的保险赔付激增,不过车险综改的后续影响将趋稳。上半年,太保财险的车险保费虽呈负增长,但非车险保费取得两位数增长,显示出对车险依赖度的进一步降低。

孔庆伟在在中报致辞中表示,下半年中国太保要紧盯经营短板,尤其要聚焦寿险营销队伍质态改善、车险综改应对、非车盈利能力提升等方面,加大力度、精准施策。

今年是中国太保成立30周年,也是转型2.0的收官之年。孔庆伟表示,中国太保30年来一直在坚持做“实的事、难的事、对的事”,用扎实的努力牢牢稳住基本盘、托起发展盘。

寿险有三座金矿

在中报发布会上,太保寿险董事、总经理蔡强成为被分析师们频频点名的super star。

五个多月前,中国太保举办2020年业绩发布会时,刚刚从微医集团“转会”而来的蔡强,首次以太保寿险拟任总经理的新身份公开露面。

蔡强更早一些的身份则是友邦保险中国区CEO。

彼时,蔡强被问及加入中国太保的原因。这一次,则被问到友邦和太保有何异同(分析师们比记者们还擅长提问呐)。

友邦保险在8月17日便公布了中报,上半年依然保持亮丽的底色,尤其是新业务价值和新业务价值率分别同比增长29%和59%。其中,中国内地的新业务价值同比增幅则达20%,与内地保险公司们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从太保寿险上半年的情况来看,营运利润142.93亿元,同比增长6.7%。保险业务收入1414.49亿元,同比增长2.1%,个人客户业务收入1314.76亿元,同比微增0.6%。其中,个险期交同比增长33.7%。

从个险渠道来看,太保寿险的个险新单保费收入225.87亿元,同比增长18.5%,但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8.9%至102.3亿元。新业务价值率为25.4%,同比下降11.6个百分点。

天风证券的报告认为,太保寿险的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是由于高价值率产品销售下滑所致,新业务价值率的下降则源于产品结构的变化。

今年4月,借30周年司庆之际,太保寿险推出了“两全其美”老客户加保产品,在该市场策略推动下,个险新单业务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受以年金险产品作为“开门红”主力的产品结构影响,新业务价值率有所下降。

此外,上半年太保寿险的个险续期业务收入1046.89亿元,同比下降2.5%。

从产品结构来看,太保寿险实现传统型保险业务收入 676.30 亿元,同比增长22.1%,其中长期健康型保险305.90亿元,同比增长7.4%。分红型保险业务收入606.23亿元,同比下降13.7%。

从代理人的相关指标来看,清虚导致总人力下降,而绩效代理人产能表现突出。

中报显示,太保寿险的代理人约为64万人,从年初以来清退了10.8万人。月均总人力为64.1万人,同比下降了16.3%。但绩优代理人的人均首年保费同比增长了41.5%,月人均首年佣金收入亦呈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5.1%至986元。

不过,从保单继续率指标上来看,太保寿险承压。个险客户13个月和25 个月继续率分别为81.7%和80.9%,同比分别下降 5.2 个百分点和下降 5.8 个百分点。

蔡强表示,上半年太保寿险业绩下滑,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1、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消费行为发现了巨大的改变,而以往"人头人海"招募大量增员带来的业务品质受到影响;

2、疫情叠加经济增长放缓,客户的保费承担能力面临挑战,退保率增加;

3、行业负面舆情和投诉事件对行业负面影响,使得退保增多。

蔡强同时指出,消费者对于寿险的需求并没有减少,保险公司和行业面临的短期困难,源自过去发展的模式带来的挑战。因此,太保寿险需要通过改革升级,调整结构和人力。

今年1月,太保寿险发布了“长航行动”,提出“一优、两稳、四新”的战略目标,即:瞄准客户体验最优,追求价值稳定增长和市场地位稳固,力争渠道多元化实现新突破、大康养生态迈出新步伐、数字化建设取得新提升、组织人才发展踏上新台阶。

根据该战略,太保寿险要打造队伍升级、赛道布局、服务增值、数字赋能四大战略内核,立足近期业务增长、远期动能蓄势和底层能力支撑三个方面,构建“334”战略实施着力点。

“太保寿险的新动能在哪里?我个人感觉有三个巨大的潜力。”蔡强表示。

1、太保寿险历年积累下来的几十万存量代理人队伍。

2、太保的1.6亿客户,相当于逾10%的中国人口都是太保的客户。

3、产品加服务的模式。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当下,健康养老服务益发重要,而服务的创新是无限的。

而这三个新动能,正是“长航行动”的核心,亦被蔡强称作太保寿险的“三座金矿”。

如何挖掘这“三座金矿”呢?

据了解,太保寿险制定了八大改革项目,涵盖战略、基本法、产品和培训等,导向便是以质量为重。

蔡强表示,太保寿险将主要在三个方面发力,而这将是他重点关注的指标:

1、人力:重点是活动人力和绩优人力;

2、产能:重点是提升活动人力的人均产能和人均收入;

3、客户:重点是NPS(净推荐值)和客户满意度,以及复购率。

“不要老是追求招新人、找新客户。未来寿险业的核心指标是人力而不是人头。”蔡强表示。

在他看来,一个客户一生需要至少七到九张保单,而目前一个客户才拥有了一张保单,客户的深度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先服务后销售,用服务来带动销售”。

据了解,中国太保创新性地建立了从集团到中心支公司的四级“服务官”制度,全系统700多名高管以“服务官”的身份走近客户、服务客户,实践如何“将服务细胞渗透到转型经营中”。

出身于友邦保险的蔡强,被赋予了实施“长航行动”的重任,亦被市场寄托了复制友邦式成功的期许。

不过,蔡强表示,友邦与太保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友邦的发展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当年的转型改革亦是被外部环境所倒逼。如今,行业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亦在倒逼着包括太保寿险在内的内地诸保险公司进行改革转型。

两家公司的不同之处在于,太保寿险是全国性的大型国有公司,这种规模和体量非友邦所能比。

诸分析师报告指出,随着太保寿险全面推进“长航行动”落地,加快个险渠道转型升级,保持增优留优的节奏,今年的新业务价值增速有望跑赢行业。

大健康布局从0到1

2020年,中国太保确立了“2020-2025年大健康”战略,加快了作为型2.O核心之一的该领域的布局。

今年1月,“70后“高管、中国太保副总裁马欣开始兼任太保安联健康保险公司董事长,统领大健康板块。

中国太平接手安联所持的太保安联健康保险公司的股权后,将其更名为太平洋健康险公司(下称“太保健康”),将其作为集团健康险的专业经营平台。

根据作为“开放的科技型医疗健康保险公司”的战略定位,太保健康正在探索“新渠道、新产品、新科技”的三新模式,探索线上流量转换的路径。聚焦于产品创新、自营互联网业务、健康管理、科技赋能等,同时加快与大健康生态的融合。

1月,中国太保与红杉资本建立了健康产业战略合作关系。4月,太保、红杉与瑞金医院联手打造的广慈太保互联网医院正式揭牌,成为上海首家获得非公医疗机构牌照的互联网医院。

此外,中国太保还发布了首款“太医管家”产品,自建医生管理平台。马欣透露,目前已组建了一只400人医生医护和200人科技团队,推出了全科的家庭医生服务。

此外,中国太保成立了大健康基金,对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展开投资。“太保家园”完成了占位“东西南北中”的全国布局。

截至上半年,太保健康实现保险业务及健康管理费收入27.93亿元,健康险保费收入实现净利润1.52亿元。

目前中国太保的健康险业务主要是重疾险和医疗险,其中服务粘性更强的医疗险,是业务增长的主力。

马欣表示,健康险的经营有两个确定性的前提:

一是医疗费用的长期通胀,中国目前是全球中国经济体中医疗通胀最高的国家。

二是客户对医疗服务的刚性需求。

基于这样的前提,“只有建设好大健康生态,才是我们经营好健康险的基础。”马欣表示。

不过,马欣同时表示,大健康布局大多是从0到1的过程,而市场化和专业化是关键抓手。

就产品而言,中国太保将强化客户的加保能力,提升重疾险的保障额度。并围绕医疗险的迭代能力建设,提升客户对医疗服务的渗透率以及在健康险上的获得感持续提升。

信达证券报告指出,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太保在大健康大养老产业布局的逐渐深化,通过服务打造差异化优势,有助于提升用户粘性,实现反哺保险主业,较快抢占养老保险的蓝海。

产险:车险+非车险赛道双支撑

今年以来, 太保产险亦在加快转型落地,推进动能转换。

2021年上半年,中国太保实现财险业务收入815.61亿元,同比增长6.4%。包含太平洋安信农险和太保香港的财险保费收入则为827.61亿元,同比增长6.4%。

从增速的拉动因素来看,主要来自非车险。上半年太保产险的非车险业务收入达369.19亿元,同比增长28.6%。

受车险综合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太保产险的车险业务收入446.42亿元,同比减少6.9%,尤其是商业机动车险的保费收入下降11.7%至321.92亿元。

此外,车险的综合成本率为99%,同比上升1.2%,其中,综合赔付率和综合费用率分别为72.7%和26.3%,前者同比上升13.1%,后者同比下降11.9%。

在渠道管控力之下,上半年太保产险的车险手续费支出同比收缩48.1%,依然实现了承保盈利4.2亿元,且仍为太保产险的利润大头。

虽然车险保费整体上出现下滑,新能源汽车成为太保车险的增长新势力,上半年承保了42.46万辆新能源汽车。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表示,公司承保的新能源车的占比是比较高的,比行业平均值高于1-2个百分点。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城市公交车辆,而增长最大的是家用车。

不过,顾越亦指出,目前新能源车的行业整体赔付情况不尽理想。将来随着监管部门发布新能源车的条款,对新能源车的经营和管理亦需趋于精细化。

诸分析师认为,到今年9月,车险综合改革将满一年,届时对车均保费的影响将趋于平缓,太保产险的车险的件均保费将在四季度有所提升。

在车险保费缩水之时,太保产险的非车险增长迅猛,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车险下降对总保费增速的影响。

自2017年以来,太保产险就已开始着手大力发展非车险,非车险在总保费中的占比也逐渐递增,到今年上半年达45.3%,几乎已占半壁江山。

从险种来看,健康险、责任险和农险成为非车险领域的前三大主力险种,且除了健康险承保亏损外,农业险和责任险的承保利润分别为0.03亿元和0.3亿元。此外,企财险是非车险的承保利润大户,贡献了1.28亿元。

中信建投报告指出,从业务模式看,太保产险加大了非车险的佣金手续费投放(同比增长27.4%),但带来的保费增速超过费用增速,使得非车险的综合成本率仅同比微增0.2个百分点。

资管:“哑铃型”策略

提起中国太保的资管,给外界的一个印象就是风格非常稳健。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稳健投资,一直是其秉持的投资理念。

中国太保总经理傅帆表示,上半年中国太保坚持执行“哑铃型” 策略,在战略资产配置策略下,灵活进行战术资产配置,投资收益持续稳定,超越了负债成本。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太保的投资资产已达1.75万亿元,比上年底增长6.3%。

从投资收益指标来看,上半年净投资收益和总投资收益分别同比8.3%和28.4%,实现总投资收益率和净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和4.1%。

净投资收益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固定息投资利息收入同比增长6.4%至310亿元。而总投资收益的增长,主要来自证券买卖收益同比大幅提升85.7%至151亿元,权益投资类总投资收益率达5.7%,同比提升1.6%。

从投资结构来看,中国太保的权益类投资占比较上年末提升0.4%至19.2%,但股票和权益基金投资的占比9.9%,却同比微降0.3%。

4月以来,中国太保在资本市场的一个动作是减持自2016年入股的杭州银行。自4月12日至7月28日,太保寿险累计减持杭州银行5929.99万股,共套现9.14亿元。

此外,中国太保还适时适当增加了非上市股权在内的权益类资产配置和权益类基金的配置,占比分别增加0.8pt和0.2pt。

面对利率下行的行情,以及固收市场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中国太保在上半年加大了对长久期国债和地方债的配置,以及非上市公司股权在内的另类资产配置,并延长了固收资产久期,比上年末拉长0.5年至6.7 年。固收类资产占比下降0.6%至77.7%,但仍高于65%的行业中枢。其中,债券投资占比与去年末持平。

今年中国太保在投资端的布局再添一子:3月,由傅帆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太保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并于7月完成备案登记,取得基金管理人资格。

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是中国太保今年的四大工作重点之一。除了保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1月中国太保还成立了健康产业股权投资基金。

中国太保董秘苏少军表示,中国太保一直坚持长期投资,投资收益的波动在业内属于非常稳健的,建议投资者多关注公司的投资收益率的长期表现。

对于中国太保来说,2021年是一个重要节点,既是中国太保的30周年庆,又是其转型2.0的收官之年,还是新五年战略的开局之年。

今年以来,无论是财险业还是寿险业都有身陷困局之叹。孔庆伟亦表示,今年对于所有上市保险公司来说,都非常不容易。但是,越是不确定性越考验企业经营者的定位,以及智慧、耐心和信心。

30年来,中国太保曾经穿越了不同的宏观经济周期和行业发展,在航海中学会了航行。如果放在时间的长河里,发生在2021年的波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更多太保转型2.0的愿景(太保战略转型2.0)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