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汪精卫早期革命思维导图(汪精卫早期革命经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汪精卫早期革命思维导图(汪精卫早期革命经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汪精卫早期革命思维导图(汪精卫早期革命经历)

宣统二年,即1910年的冬天,正值寒冬腊月,北京城内寒风凌冽、冰冻三尺。

大清王朝正处在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之中。

摄政王载沣(1883年—1951年)为了祖宗的基业、儿子宣统帝溥仪的皇位,依然奔走在上朝、下朝的路上。他深知,国内国外无数双眼睛正盯着自己、自己的儿皇帝和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因此对于朝政丝毫不敢有所怠慢。

但载沣却不知,他已被革命党盯上了。

革命党为什么偏偏盯上载沣,主要原因就是他的上、下朝路线太规律了,适合暗杀。

某深夜,四位装扮成黑衣人的年轻革命党人,在选中的什刹海附近的一座桥下,借着夜色,偷偷埋起了炸药,准备在第二天载沣上朝时,送载沣上西天。

炸药是在北京城一家铁匠铺定制的,威力巨所,所以大个头也很大,不是很好埋。

四个年轻人有点手忙脚乱,忙活了半天,没搞定。

命运的天平偏向了载沣。恰巧,一个更夫刚好路过,发现了四个黑衣人,顿时大声呼喊。

四位年轻的革命党人只能无奈的四处逃散。

借着夜色,跑是跑掉了,但好几十斤重的炸药带不走,留下了铁证。

很快,清 *** 从炸药追踪溯源,查到并抓获了本次事件的策划人。

摄政王载沣暴跳如雷,让肃亲王善耆负责审理此案。

正常情况下,策划本次事件的主谋必死无疑,搞不好还要被千刀万剐、灭九族。

而主谋的年轻革命党人,潇洒从容、桀骜不驯,引头待戮,并赋诗一首以明志: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这豪迈程度,不亚于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幸好肃亲王善耆是个好人,认为既然炸弹并没有爆炸,没有引起什么后果,以“年轻人误解国策”为由,只是将主谋判了终身监禁。

这次事件的主谋,正是年仅二十七岁的革命党人汪兆铭,真名:汪精卫。

1938年底,同样是大冬天。

国民 *** 的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 *** 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汪精卫,叛变国民 *** 、逃离重庆,并在越南河内公开发表卖国“艳电”,公开投入日寇怀抱,成为民国第一汉奸。

从1910年到1938年,共二十八年。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让汪精卫从一个不怕死的革命党人,变成了民国第一汉奸?

三大原因:

蒋介石的处处压迫。

日本人的谆谆诱惑。

身边人的挑拨教唆。

原因一、蒋介石的处处压迫

汪精卫是同盟会成立时期的发起人之一,是最早跟随在孙中山身边的人,在 *** 内的地位和威望都相当高。在孙中山去世,是汪精卫接任了 *** 主席职位。

但之后,性格上软弱的汪精卫,逐渐被性格强硬且掌握兵权的蒋介石夺权。

汪精卫既无兵权,职位也始终在蒋介石之下。

是可忍孰不可忍,汪精卫内心是很不服气的。

原因二、日本人的谆谆诱惑

汪精卫始终认为,以当时的中日实力对比,中国并无胜算。

汪精卫年轻时留日,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汪精卫认为日本人的承诺是:“日本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无赔偿军费之要求。”

因此,汪精卫既可以说服自己、也自认为有道德高地。

终究是汪精卫格局太小了,没有看清世界反法西斯的大局面、大形势。这一点上他远不如蒋介石。再比如二人的妻子,一个是陈璧君、一个是宋美龄,眼光和大局观高下立判。

原因三、身边人的教唆挑拨

时人都说:“汪先生没有璧君不能成事,没有璧君亦不能败事”。

汪精卫娶了一个“好妻子”陈璧君——马来西亚富商家的千金小姐。

陈璧君的目的是“第一夫人”,因此,早就对蒋介石不满,一直劝唆汪精卫叛变。

汪精卫身边还有“四大劝降好友”:周佛海、梅思平、高宗宗、陶希圣。

但高宗宗、陶希圣两人在1940年汪精卫和日本人谈判过程中,看穿了日本人亡我之心不死,幡然醒悟,毅然脱离了汪伪集团,并在香港报纸上公开揭露日本人的丑恶嘴脸,可谓悬崖勒马了。

周佛海是个墙头草,看到日本人强势,自身在国民 *** 只是个宣传部长,早就有了投降之心,无奈权小势微,所以一直怂恿汪精卫 *** 。

梅思平,周佛海手中的一杆枪罢了。

结局:

1934年,汪精卫被爱国志士孙凤鸣刺杀,身上连中三枪。

这三枪虽然未能要了汪精卫的命,但有一颗子弹永久的留在了汪精卫脊柱内。

十年后的1944年,汪精卫因脊柱的老问题,病死在了日本。

本文由寂寞火炉原创,欢迎关注。

更多汪精卫早期革命思维导图(汪精卫早期革命经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