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凌迟,中国古代刑罚的一种,是最残酷的死刑之一,民间俗称为“千刀万剐”,即在处死人时将其身上的肉一刀一刀的割掉。凌迟原为陵迟,最初见于《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本意是指缓慢升高的山坡,至于后来为什么会演变成一种刑罚的名字,沈家本《历代刑法分考》中这样解释“杀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渐次之意”。
刘瑾
凌迟之刑在中国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元朝时期正式成为官定刑罚,与斩首等刑同列法典,明朝时期朱元璋将凌迟列入自己亲自制定的刑法《大诰》中,并广泛实行。凌迟之刑的行刑方式,历朝历代都有所区别,宋朝的时候只割八刀到一百二十刀,清朝有二十四刀、三十六刀、七十二刀和一百二十刀几种,到了明朝这种行刑方式发展到了极致,往往有超过千刀的时候,最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了三千多刀,比如明武宗时期的大宦官刘瑾就被判了凌迟3357刀处死之刑。
袁崇焕
历史上被凌迟处死的人有很多,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明初儒学大师方孝孺、崇祯年间著名将领袁崇焕、清朝康熙年间发动三藩之乱的耿精忠以及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后一位被凌迟处死的人是徐锡麟,他是清末光复会的成员之一,公元1907年,因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被捕,徐锡麟被凌迟处死。
更多古代有一种酷刑叫凌迟(凌迟在古代是什么刑罚)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