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哪荷了嘿哟,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哪荷了嘿哟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哪荷了嘿哟

今天看了盖世,对于那首山歌好比春江水有点不成熟的看法。

刘美麟本身的音色律动很棒,但一首被冠以民族特色与电音的结合的歌曲,全程只是“唱山歌”三个字的来回流转,就有点尴尬了。这其实和各大音乐节目里被反复标明的彝族特色,流行歌曲里随意的几句民族唱腔,来的似乎还要不靠谱。

嗯,我一个不会讲壮话的壮族人民出来耍流氓了。

其实可能大部分广西人对于民歌的认知可能也停留在刘三姐的多谢了和被斯琴格日乐唱响的山歌好比春江水,他们其实大多数是60年代重新编曲作词的,且不言特殊的政治渊源,大多只是采用壮族的对歌形式,内容为了贴合电影剧情,也多为创作而非传承。

例如“山歌好比春江水”原是“山歌好比红河水”,为了朗朗上口改掉了红河水(也就是红水河,嗯,鱼很好吃的那条。其实也是为了修补bug,因为红水河主要流经网红刘三姐的家乡河池罗城,然而剧组取景在桂林。。。刘三姐是唐朝人不会对抗恶霸地主,嗯嗯)当然那个年代的改编也是很有魅力的,算是一部很好的音乐剧,也为很多广西人所熟悉,不得不说创作的功力高深(或者那个年代的采风,详见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地理风韵的歌名 采茶姐妹上茶山,世上哪见树缠藤,姐妹二人梭对梭,花针引线线穿针等等,很原生态夜也很有特色,比喻和借喻一直分不清楚,反正用的很妙也很质朴。

用最熟悉的一首,花针引呀线诶线穿针哟,男儿不知女儿心哟,鸟儿不知鱼在水咧也,鱼儿尚知,鸟在林,诶~鸟在林,很多可以当作文学小品玩味的歌词,各种语气词的尾音也是一种特色。

对于人们常常认知的刘三姐歌剧就是原生态的壮族民歌,我只想说。。让壮族老百姓普及普通话也是很难的好吗。。。来广西赶趟歌圩会明白很多,全是壮话说唱,嗯,认真脸,再次敬佩采风改编的专家,广西民歌由于形式对歌,一边唱一边和,讲究随机,很难有具体的唱词和套路,曲调也偏单一,毕竟是说唱。

所以广西人民很机智,认真的不要脸

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楼,

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

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

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什么结果抱娘颈,什么结果一条心,

什么结果抱梳子,什么结果披鱼鳞。

木瓜结果抱娘颈,香蕉结果一条心,

柚子结果抱梳子,菠萝结果披鱼鳞。

对于民歌新唱并不排斥,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色。也不希望别人问广西民歌有什么,除了刘三姐没什么可以回答的,毕竟没有功力扯着嗓子随机唱一把。

最看重的不是形式多复杂多变,而是内涵是否有所保留。

就广西来说,焦点乐队的《尖尖谣》最合心意"山尖""笔尖""筷头尖"

“这里的山头尖又尖似哪荷嘿

装扮那个春夏秋冬好家园咧

天生就是水墨画哪荷嘿

时常那个入梦来哟醉倒云水间啰

尖尖谣

依子哪荷了嗨

这里的筷头尖又尖似哪荷嘿

品尝那个一年四季炊烟甜嘞

幸福脸上桃花开哪荷嘿

只想那个唱山歌啰不愿做神仙哟

尖尖谣

依子哪荷了嗨

依子哪荷了嗨

尖尖谣

依子哪荷了嗨

这里的笔头尖又尖似哪荷嘿

刻下那个祖祖辈辈梦和盼嘞

世代爱听读书声哪荷嘿

妙手那个著文章哟

名篇数不完啰

美丽的家乡,山水胜画卷

神奇的土地,人情最温暖

每当走进你,忍不住一千遍呼喊

那尖尖的笔杆、尖尖的筷子、尖尖的山

美丽的家乡,山水胜画卷

神奇的土地,人情最温暖

每当离开你我都会一万分留恋

那尖尖的吸引、尖尖的牵挂、尖尖的思念

哪荷了嘿哟

哪荷了嘿哟

家乡美

唱山歌”

注:"依子哪荷了嘿"为广西地方戏曲"彩调剧"的常用衬词。

(不是唱林妹妹的零点乐队哈),但可惜的是06年之后好像就没太多曝光率了,大概是自治区成立周年大庆比较多机会(话说周年庆典上吴碧霞的《你来了》也很好听)。不过,许多原创乐队也逐渐在民歌节目里冒头(南宁国际民歌节还是要守住阵地呀,无奈)。焦点乐队的小苹果还是寻找金花的主持人(一个寻找各民族或地区美女代言人的节目,大概是换牙期04到07年左右),记得当初傣族金花还叫朱婧,那句月亮出来亮汪汪的音色(颜也是我心中的民族美女)惊到了年少的我,好吧当时不知道有修音这种东西,她08年的第一张专辑里的蝴蝶劫阿诗玛之类的新作民歌也很棒,之后的轨迹,音乐节目主持人,创作歌手,可能没有把握好吧,越发平庸暗淡,也就不做推荐了。

说民歌代表了一方水土的情怀,不如说是民族历史或日常的记载,人们总在说云南民歌很污,其实本来就不是唱给你听的,为了勾搭妹子的好吗。用太高大上的唱法华丽演绎,其实有些脱离本质,假如为了探寻音乐新模式,拜托也留下点内涵,原曲里本来就唱词简单,结果除了“唱山歌”还都没有什么出镜率,没有传统唱腔,没有壮语发音都可以,但唱山歌唱的是心情唱的是故事,停留在“唱山歌”三个大字上,脱离内容就无法接受了,那么唱的再好,也毫无意义。

对于民族的了解与认识起于一个看上去肥肠可爱的愿望,爷爷夸奖了我模仿的杂志封面的一幅画(今日小学生的封面壮族少女)而萌发的要画完56个民族服饰的宏大愿望,其实画到大概三十多个就停止了,因为资料有限。惊讶于民族服饰的多样与精美,也哑于我们的认识缺乏,网上很多民族的资料不是查不到就是民族混淆,图片显示为其他刚认识民族,小时候十分沮丧,怎么变着方式查询,电脑都好像听不懂的样子。

珍视每一份文化,每一首歌曲,每一份食物,民族的,地区的,乐见与各种文化的交流与升华,皮毛是皮毛,略知一二是略知一二,但不要想当然。

小时候的我无法凭空臆想一个民族的服饰,现在的我会了解通透再去描绘一份神赐的食物,看着标签化的文化暂时无法接受,山歌不只是山歌,也不止于山歌。

算是一段小学时光听歌老爷爷口味的初心,数来数去经典的还是那几首,只有几首有些心酸,夜里耍耍大刀唠叨几句,哎呀,此刻最像壮族人,害羞。

探索世界终究服务于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主次要分开啊。

更多哪荷了嘿哟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