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什么样的人会轻生(终于能理解那些轻生的人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什么样的人会轻生(终于能理解那些轻生的人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什么样的人会轻生(终于能理解那些轻生的人了)

01.

昨日,看到了一个让人特别揪心的新闻:在B站和微博总共拥有超百万粉丝的美食博主,发布了以《谢谢,再见》为名的告别视频,疑似轻生。在视频中,他称自己因为性取向以及与原生家庭的不睦饱受孤独和挣扎。

从刘学州的“不必难过,我本是过客”到摄影师的:“无需为他立碑,只愿玫瑰年年为他盛放”再到这位美食博主的“世俗,生活,带给我太多不美好”。自杀的新闻其实并不少见,然而更多的自杀案例来自那些籍籍无名的凡夫俗子,例如那个曾经和我合租过的20多岁的室友。

所以,为什么那么多人会选择轻生?

02.

每个人都代表这个社会,搞不懂社会问题的时候,我常常反观自己。

说实话,我也经常抑郁。我最穷困潦倒的时候,我曾经无数次在心里面去质问老天爷:“你把我这样的穷人带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呢?我在最美的年华里面一无所有,我对社会做不了什么贡献,每日都为了碎银几两不停奔波,连我自己都讨厌自己。我这种人来这个世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只是为了衬托别人的幸福和富有吗?”

后来,我终于有了一份还算体面的收入,短暂的欢愉之后,又开始感到抑郁。因为解决了温饱的问题,按照父母和这个社会的规则,又有新的问题等着我解决了,例如结婚生子和买车买房,我不得不把这两项当成我的目标去奋斗,我常常因为完不成这两项任务而抑郁。

我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完全是家庭教育的产物,而家庭教育则是社会教育的产物。

我的父母在我从小的时候就在他们脑海里给我规划了我完美的一生:考上大学,找到工作,挣好多钱,结婚生子,相夫教子。在他们眼中,一个人只有努力奋斗,成为人上人才能得到幸福。

而之后,物欲横流的社会更是通过各种事情让我明白,钱越多才能越幸福;跟别人不一样就是怪物。

外界强加给我的条条框框束缚了我的快乐,正如《无问西东》最后的台词: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而我的一个男性朋友,仅仅因为喜欢穿汉服,就被家人指责为不男不女,不伦不类。他已经6年时间没有回过家了,他的家人似乎也不想让他回家。

03.

没有期望就不会失望,不幻想幸福,就不会觉得痛苦。

我常常在想,如果父母从小不对孩子有期望,而是由着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长大,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开心和想不开的人了。

不要在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想着孩子能成龙乘凤,然后开始在胎教和早教上率先发力;孩子考不上大学也不会对他失望;孩子爱上同性也没关系,孩子不结婚也不是罪过;孩子想为一个伟大的人,就去鼓励孩子,并且和他一起奋斗;孩子如果相当一个乞丐,也不会嫌弃他而是接纳他。

念书的时候,学生不分三六九等,也没有什么优秀班和普通班,让爱学习的去学习,让爱玩的去玩,让爱做手工的去做。想上大学的就上大学,不想上大学的就回归社会。

大家如果都被允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连努力这件事都不会觉得累,而是觉得幸福。

然而现实是,这个世界永远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富人看不起穷人,积极的人看不起消极的人,身体好的人看不起身体差的人,有人脉的看不起没人脉的,异性恋看不起 *** ,聪明的人看不起笨的人。更惨的是,很多普通人把右边占全了,我们把一生的时间都用来变成左边的人,到头来却发现无能为力,怎能不让人绝望。

04.

我们活得这么累,是不是一开始就弄错了。生命的本质是享受生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而不是不是被生活享受我们的痛苦,绝望,孤独和无助,然后按照社会的规则或者父母的期望去度过一生。

等我有了孩子,一定会告诉他:“不管他怎么样,我都会爱他;总统的一生和乞丐的一生本质上没有区别,反正谁也不比谁高贵多少,迟到都得向上帝报道;穷人和富人获得幸福的概率是一样的;人类千百年后会不复存在,地球千百年后也会毁灭。”

我不会从小给他灌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理念,我只希望生活不要埋葬了他的童真和快乐。

我希望全天下的孩子都可以为自己而活,不要为了所谓的普世价值观而活,无需伪装,无需自责,无需内疚,无需不安。尤其是少数群体,更不要因为外界的眼光去选择无限压制自己。世界虽然已经这么糟糕了,那么请让自己尽可能的快乐。如果快乐太难,愿你平安。

特别备注:图源网络,侵删致歉。

作者简介:王喜乐

英语专业毕业生,普普通通的北漂族

文章专注女性成长和写作干货,微头条写时事热点

10万+文章和微头条作者

一个很喜欢做白日梦的女子

更多什么样的人会轻生(终于能理解那些轻生的人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