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三国志》
《曹冲称象》(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可谓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我们在阅读故事的时候可能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曹冲这个人身上,感叹他小小年纪却有大大的智慧。
那么,我们今天换个角度来看这篇文章。
曹冲把船当做天平,石头当做砝码。船两次下降至同一水位就表示天平平衡,天平平衡代表天平两端物体重量相等。
古代没有那么大的秤,但曹冲活用了天平的原理,这个方法就是“等量替代”。
五六岁的年纪就懂得运用“等量替代”,曹冲显然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再看看自己家的孩子,别说等量替换了,加减法形式随意一变就能令他(她)摸不着头脑。
举个例子:
2+6=( ) (会做)
2+( )=8 (不会做,或者填‘10’)
对于成人来说,以上是同一道题,但从小朋友的视角来看,这是两道题。
如果再遇上些表达相对复杂的应用题,许多小朋友更是仿佛置身于迷雾森林,找不着北。
有些题简单到家长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解释?相信很多辅导过数学题的家长深有同感。
在这里,我要提醒家长们注意:儿童与成人看题的方式不同。
成人做题有经验加成。即便我们并不晓得题目背后的原理,却能依赖经验填出正确答案,但儿童并没有相关经验。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而大多数家长不知道孩子是如何思考的,一味地将自身经验灌输到孩子身上并不一定能奏效。这份不理解常常使讲解过程充满了火药味。
或许,我今天提供的这种思路能够为各位尽心尽责的家长(或者是老师)带来新的讲解灵感。
·守恒概念
根据皮亚杰提出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7至11岁儿童大致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不排除个体差异性)。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物理世界逻辑稳定性的认知,意识到变化或者转化的元素仍保有它们原有的特征,并且这些改变是可逆的。[1]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逐步理解客体守恒的规律。换句话说,他们慢慢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知道事物的本质并不会因为外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比如把一个苹果切成8块放在盘子里,盘子里仍然只有一个苹果(数量守恒);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重量不变(重量守恒),等等。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难以用抽象思维(譬如在脑海中构思或想象)解决问题,因此作为讲解者,最好借助道具或是视觉(图/道具)等更为直观的帮助,以引导他们解决复杂问题。
·怎么解释?
2+6=?/8-2=?
低年级小朋友在一开始在学加减法的时候,书本上会以图式的方法引导他们。在不够熟悉数字的状况下,他们自己也会掰手指来得出答案。
但当题目变成了 2+?=8,小朋友很可能会填上10,因为他们是这么理解的:2+8=?
讲解者可能会说:“这道题是问你8-2等于多少?”
这个讲解当然没有问题,但它其实包含了一段被隐藏的思路(8-2,为什么会变成8-2?),这无疑加大了儿童理解的难度。
如果把“守恒”的概念引入数学题中,我们可以把“等号”看做守恒,无论式子的形式怎么变化,原理很简单:左边一定要和右边一样。
那么,“守恒”这个抽象的概念要如何表现呢?
我相信小朋友都喜欢玩跷跷板,讲解者不妨在讲解时带动他们想象一下跷跷板。
把“2+?=8”这道题移到跷跷板上:左边有2个小朋友,右边有8个小朋友,右边太重了,我们要怎么样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不考虑单人重量)
小朋友应该很快就能回答出:“再找来6个小朋友,左边就和右边一样了。”
(以上可以采用画图的形式。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买个小天平当做辅助教具再好不过了。)
·真的简单吗?
有些题目看似简单,但通往正确答案的路并非笔直大道。
大多数成年人在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后,确确实实知道了不少信息,例如学校课程中所包含的读写算能力和一些其他学科内容。在学校的时候无论学得有多好,离开学校后,一旦不再复习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会自然而然地被淡化。[2]
因此,许多父母在离校多年后重做中小学题目就算能做对,但不一定能解释背后的道理。如果单纯让孩子牢记解题步骤,而没让他理解透彻,孩子下次还会犯相同的错误。
前文提到的“守恒”是小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概念,贯穿在基础四则运算、各类应用题以及方程中,“=”等号则是小学数学中最重要的符号。让孩子彻底理解守恒、等号的意义,比做对“2+( )=10”重要万倍。
对于孩子来说,记忆答案永远是最差的选择。无论如何,只有真正掌握且理解了知识的原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题型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精髓所在。
感谢阅读。
有心探索,无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