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人为什么会害羞脸红(人为什么会害羞从心理学),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人为什么会害羞脸红(人为什么会害羞从心理学)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人为什么会害羞脸红(人为什么会害羞从心理学)

首先对羞怯进行一下界定:

羞怯是在面临新异 的社交情境/对象或感知到社会评价时的拘谨和焦虑,主要表现为在此情境中的趋避冲突。它既包含“害羞”也包含“胆 怯”。

年幼儿童羞怯的主要表现是遇到陌生人和陌生情境时的紧张和恐惧;而年长儿童羞怯的主要表现是当他们认为自己正处于“注意中心”时,他们 的窘迫和自我意识羞怯的显著提升。

就羞怯的成因而言:

羞怯有其遗传基因、生理方面的原因,可以参考论文《

羞怯:来自行为遗传学的观点

》;

同时也与其后天的家庭教养、家庭环境有着重要的关联 (这方面的论文很多),目前国内羞怯研究者对于羞怯成因已经有很多成果发表。

对于羞怯的干预措施:

目前有两篇综述,分别讲授针对学前儿童羞怯(《

羞怯学前儿童幼儿园不适的探讨及应对策略

》)、以及儿童羞怯的措施(《

儿童羞怯及其干预研究析评

》)。

还有一些干预研究,例如,《成长小组活动对改善大学生羞怯症状的效果》

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些文章。

除了遗传方面的原因,家庭环境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父母的羞怯水平、家庭教养也会对儿童的羞怯水平有较大影响。

另外,有学者对学前儿童的羞怯与学校适应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且发现了儿童性别和师生关系的调节效应。Shyness and School Adjustment Among 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 Examin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Gender and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主要发现就是男女儿童的羞怯对其学校适应的影响是不同的,羞怯对男孩的不利影响要大于女孩;

同时师生关系能够调节羞怯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有希望详细了解的,可以查阅一下该文章的具体发现。

同时,目前,国内山东师范大学高峰强团队对羞怯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发表,大家可以通过知网查阅。

关键词:“羞怯”

————————

掉了半天书袋,下面说一点个人想法,不妥之处,大家斧正。

就像前面几位谈到的,之所以表现出羞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羞怯者对外界信息的偏好(更准确的说是偏差)。

羞怯者更多的倾向于将中性社交信息加工为偏负性或者放大负性信息(例如,别人一个皱眉的表情可能就会被加工为对自己的厌恶或者讨厌)。

————————这是个一年多的分割线————————————————————————

不好意思各位,现在才回来更新,实在不好意思。以后我会勤劳一些。

接下来先跟大家介绍一下羞怯的主要分类,目前羞怯类型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

(1)恐惧型羞怯 与 自我意识羞怯

根据羞怯产生的原因或诱 *** 境,Buss(1986)将羞怯分为恐惧型羞怯和自我意识羞怯。前者主要是指向陌生或新颖 *** (包括人和情境)的一种羞怯,这种类型的羞怯出现得较早,在出生2个月后就可能出现,不涉及自我意识活动;后者在受到公众注意、审视或评价时更容易发生,因为该类情境直接涉及个体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羞怯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才出现的,一般在3至6岁开始出现。Buss认为自我意识羞怯与童年期父母的过度关注和对自我的消极评价有关。

(2)陌生人羞怯 与 指向负性社会评价的羞怯

Asendorpf(1990)将羞怯划分为两种:陌生人羞怯和指向消极社会评价的羞怯。前者指的是对不熟悉个体的一种恐惧和抑制性反应,基于生物学基础,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后者指的是与熟悉同伴在一起时的消极退缩、社交回避以及对负性社会评价的恐惧。

实际上:该划分与 Buss的分类基本一致,前者对应Buss的恐惧性羞怯,后者对应Buss的自我意识羞怯。尽管如此,二者仍然存在一定差异:指向负性社会评价的羞怯强调可能受到负性评价的情境所诱发的恐惧与焦虑,而自我意识性羞怯可能发生于个体被他人赞赏时,不一定涉及恐惧或焦虑。

简单的讲,可以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面临新异 *** 的(陌生情境、陌生人等)羞怯,该类羞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时间较早,婴幼时期开始出现;幼儿或儿童等表现出的害羞退缩行为很大部分属于该类型,即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或担忧。面对新异 *** 的羞怯行为表现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减少,因为个体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陌生环境、见过很多陌生人,通俗的说就是“慢慢习惯了”、“胆子大了”。

另一类则涉及自我意识的羞怯,主要涉及对他人评价(特别是他人消极评价,例如,“小明的表现不如小强”)的担忧,当然,有的个体在面临积极评价(如,“小明的歌唱的很好听啊”)时也会显示出不好意思。笔者认为,该类涉及自我意识的羞怯是儿童晚期、青少年以及成人阶段羞怯的主要类型。可能涉及:

1.消极自我认知(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表现预期较低等,例如“我演讲水平很低”、“我的口头表达能力太差”)

2. 对社交失败或表现失利后果的灾难化预期(例如,“如果我不能让大家都满意,那他们就会看不起我”、“我要是演砸了,大家都会笑话我”等)

3. 对环境中社交线索的注意偏向(例如,偏向于注意社交情境中的消极 *** 或消极反馈)

4. 对线索或者反馈的解释偏向(例如,倾向于将中性反馈解释成消极的,例如,看到别人没有露出满意的笑容就认为别人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

等等……【以后会详细解释,留一个小坑,以后自己填】

当然,羞怯也并非绝对消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Xu等人(2008)提出了“控制性羞怯”的概念,陈英敏(2013)针对初中生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羞怯维度“谦逊性羞怯”。这两类羞怯主要特征是由非社交性(如不多说话)和不张扬(谦逊)行为构成;两者在内涵上具有相似性,均是具有中国文化特异性的羞怯类型,通俗的讲即是一种“谦逊和低调”行为,对个体社会适应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例如,人际交往中适当的低调是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个体的自我展现与表达。因此人们对羞怯行为表现的容纳程度有所下降。之前比较火的一本书《内向者优势》,大家可以阅读一下,可以为大家客观全面看待内向提供一定的借鉴。当然,羞怯和内向者两个概念也并非完全相同。

接下来,笔者会多抽时间与大家聊聊“羞怯的那些事”。

以上。

更多人为什么会害羞脸红(人为什么会害羞从心理学)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