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王风君子于役的诗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王风君子于役的诗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本文目录

“日之夕矣”出自什么地方?

出自:《诗经·国风·王风·君子于役》 全文如下:心有所系,有了些微的伤感。

诗不长,兹录如下: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矣?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何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诗词译文: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归期漫漫真是久长。哪年哪月才能归来,家鸡进窝真是匆忙。眺望夕阳不断西沉,牛羊纷纷走下山岗。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教我如何停止思量!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没日没月真是漫长。不知何时才能相会,家鸡进窝已经安顿。眺望夕阳不断西沉,纷纷下坡是那牛羊。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愿他没有饥渴情状。

扩写古诗《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 舟 泊 烟 渚, 日 暮 客 愁 新。 野 旷 天 低 树, 江 清 月 近 人。 [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简析]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咀嚼。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65740.htm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我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是的,这“宿”而“未宿”,不正意味深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求以”思”字结尾和以”瞳”字结尾的五字或者六字诗句?

以“思“结尾的诗句:

1、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国风·王风·君子于役》

2、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

3、蓄怨兮积思,心烦憺兮忘食事。——宋玉《九辨》

4、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枚乘《庭中有奇树》

5、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蔡邕《拟饮马长城窟行》

6、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蔡琰《悲愤诗》

7、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曹丕《杂诗》

8、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9、飘摇不可寄,徙倚徒相思。——徐干《室思》

10、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北朝民歌《木兰辞》

11、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绿。——王勃《寒夜思友》

12、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李白《塞下曲》

13、夙夜怀山甫,清风咏所思。——魏知古《春夜寓直凤阁怀群公》

14、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15、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瞳: 1、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騣。——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2、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3、四蹄碧玉片,双眼黄金瞳。——沈佺期《骢马》 4、醉圆双媚靥,波溢两明瞳。——元稹《春六十韵》 5、衣裳承瑞气,冠冕盖重瞳。——薛能《升平乐》 6、两鬓青丝发,双眼黑方瞳。——葛长庚《水调歌头》

一首古诗一则典故一句警言?

1、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2、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3、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4、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5、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6、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7、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释文向《过苕溪》

  8、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9、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0、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李白《上李邕》

  1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2、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王若虚《论诗诗》

  15、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16、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1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8、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1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

  21、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

  22、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23、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2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26、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7、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28、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赵翼《论诗五绝》

  2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3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3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35、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36、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杜甫《夏夜叹》

  37、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

  38、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39、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李绅《答章孝标》

  4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4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42、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刘琨《重赠卢谌》

  4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44、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陈亮《三都乐》

  4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6、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遣兴》

  4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48、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贾岛《戏赠友人》

  49、所谓 *** ,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50、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5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5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53、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行》

  54、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5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56、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5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58、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5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60、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61、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

  6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6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64、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5、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6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6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68、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6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70、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71、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7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73、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74、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75、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7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7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78、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79、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80、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8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8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3、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黄遵宪《杂感》

  84、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85、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86、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8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88、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黎志远《汉阳舟次》

  8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90、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91、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杜牧《读韩杜集》

  9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93、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94、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9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96、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欧阳修《吊僧诗》

  9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9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9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10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中国的经典文学指的是什么?

经典文学个人认为应该是历史沉淀后,大众仍认可的文学作品,其特点应为以下几点:

一、经过了一定的历史时期,经典首先应该可以经的住时间的考验,而且有些经典因为其超越了当时的历史时期所以可能在那个时代不被人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价值被后世人所发现。孔夫子的思想在当时也是不被人所推崇的,后世弟子记录为《论语》后被汉代后的各个朝代奉为经典。

二、有极大的阅读价值,也是被奉为经典的主要标准。中华五千年历史,产生的书籍可能无法计数。而被称为经典的历代较产生的作品只是一小部分,我们分析这些经典可以发现阅读价值是其存在的唯一标准。在阅读后对人有所思考的我们可以认为是经典,也有阅读后能够让上学习到知识的也是经典,这也就是阅读价值。

三、经典的不可重复性也是其特点之一,我们可以做到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只能是哈姆雷特不是其他人,也就是说这部作品有其独特的价值。其他作品可能无限模仿但不可能成为这部作品。

我们中国的经典总量可以说超越了全世界,作为中国人一生能阅读这么多的经典文学应该自豪与骄傲。

曹植的《情诗》怎么翻译?

曹植《情诗》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曹植《情诗》翻译 待更新 曹植《情诗》赏析 《情诗》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曹植的代表作品之一。曹植的创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诗中“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色彩鲜明,境界开阔,用词精警,意象飞动,是历代读者激赏的名句。鱼、鸟形象的捕捉,渌水蓝天的空间幅度,鱼“潜”鸟“薄”静动映衬,在诗意的提炼上都达到了自然凑泊、了无痕迹的境界。鱼儿安然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自由畅朗的图景,不但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同时也是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潜”、“薄”二字,最见作者炼字、炼意的用心。“潜”字属平声闭口韵,声音轻细,切合表现游鱼安然不惊的神态;“薄”字属入声,声音短促而有力,状翔鸟高飞蓝天的快意,神采顿见,其“飞摩苍天”的气势,如在眼前。这两个动词的妙用,充分显示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及其精湛准确的艺术表现力,堪称“诗眼”。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句与尔后“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两句,平仄声律和谐妥贴,文字对仗工整自然,暗合了律诗粘对、对仗的规则,不但见出这位才思敏锐,才华富赡的诗人在斟音酌句上的努力,和他对提高诗歌艺术表现力的贡献,同时也透露出中国古典诗歌由古体向新体、近体诗演进的讯息。诗人因景感怀,发为浩叹。在微阴蔽日,一年容易又秋风的季节转换中,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鱼鸟安然游翔之景,引发出役夫久戍他乡,有家难归的联想。曹植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对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体察。诗中“游者”、“处者”两句,运用典故,映照出时代的动荡,男女之怨旷。游者,指役夫。《黍离》,指《诗经. 王风.黍离》篇,是一首哀伤宗周覆灭诗。这里取其感伤乱离、 行役不已的意思。处者,指役夫家中的亲人。《式微》,指《诗经.邶风.式微》篇。旧说是黎国诸侯被狄人所逐,寄居卫国,臣子劝归之作。这里取其劝归之意。通过典故的运用,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压下痛苦不安的悲剧间蕴,正如唐人王昌岭《从军行》叹当时边关征戍不断时所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秦汉联想到唐代征戍之事,一处深沉的历史感油然而生。诗人悲天悯人式的同情心,不言而喻。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诗中“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色彩鲜明,境界开阔,用词精警,意象飞动,是历代读者激赏的名句。鱼、鸟形象的捕捉,渌水蓝天的空间幅度,鱼“潜”鸟“薄”静动映衬,在诗意的提炼上都达到了自 然凑泊、了无痕迹的境界。鱼儿安然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自由畅朗的图景,不但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同时也是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潜”、“薄”二字,最见作者炼字、炼意的用心 。“潜”字属平声闭口韵,声音轻细,切合表现游鱼安然不惊的神态;“薄”字属入声,声音短促而有力,状翔鸟高飞蓝天的快意,神采顿见,其“飞飞摩苍天”的气势,如在眼前。这两个动词的妙用,充分显示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及其精湛准确的艺术表现力,堪称“诗眼”。尤为值得注 意的是,这两句与尔后“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两句,平仄声律和谐妥贴,文字对仗工整自然,暗合了律诗粘对、对仗的规则,不但见出这位才思敏锐,才华富赡的诗人在斟音酌句上的努力,和他对提高诗歌艺术表现力的贡献,同时也透露出中国古典诗歌由古体向新体、近体诗演进的 讯息。

更多王风君子于役的诗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