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文章核心:满足你的用户,才能得到认可的价值
正文:
春节联欢晚会,几乎贯穿了每个中国人,从小到大。
记得小时候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团聚吃饺子,穿新衣,顺便看看晚会里的精彩段子,稀里糊涂的就过了这么一年。
而现在基本上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已经不开电视了,甚至看别的台的个性的春晚和庆祝类的节目,也不看春晚。
甚至被无数网友们调侃,春节联欢晚会最后一定是,包饺子。
2023年,我相信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割裂的一年,他们对于春晚,以及央视主打的各种节目,除了吐槽,甚至还有讨厌一说。
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春晚已经代表了一种符号正确,而并不是说,我想要什么
这也就导致了,当真正不理解,大家想要什么的时候,你所做的东西也没有人愿意买单。
网上查了一下,第1届正式向大家展示的春节联欢晚会,是1983年,在当时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大家开始了生硬的全国直播,但是效果还是蛮好的
现在被称之为是,难忘今宵的李谷一老师,在1983年作为第1届春晚的主唱歌手,在第1次,连续唱了9首歌,也奠定了他春晚歌唱王的称号
而之后要说春晚的巅峰,就是在90年到2000年初,段子多如麻,而且由于全国的曝光,让我们几乎每一个上春晚的演艺,家或者歌唱家身价都能翻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也就是说春晚,是一种能给老百姓们带来欢乐,同时又能够提升演唱者,和表演艺术家价值的双赢的平台。
但是现在怎么成了这般模样,其实主要你听一听,那些上春晚的小品大咖们,是怎么解释这件事情的,采访过赵本山,沈腾,蔡明,巩汉林等等
他们大多数人的反应是,春晚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首先需要一秒一秒的争取,而且还要应变临场的各种突 *** 况,这种突 *** 况是他们控制不了的,比如说你的节目由于前一面的歌超时两分钟,所以你必须得压缩时间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教育大家,给大家一点价值,也就是说明明是喜剧,但最后常常要以悲剧收场,给大家一点点升华的空间
小时候用这样的方式,感觉像是语文老师在讲课,最后一定要你学到什么?
但是现在对于年轻人,来说有个屁用
就像赵本山所说的一样,我们看春晚,无非是图个乐。365天,有364天都在外面接受教育和社会的摧残,你非得拿着一天教育我。
也许之前还好,但随着现在诸多网络的开放,人们觉得我们获取信息和价值的地方,已经远远超过了所谓的春节联欢晚会
那些当年据说为了备战春晚,把自己关在山里面,一关就是3~5个月,写出个好段子的创作方式。
到现在据说只用一两个月,你的段子就被网络偷完了,甚至到了春晚开始偷大家的段子,又被网友们调侃为春晚成了一年的网络梗大会。
这种本来大家会把春晚的一些关键词,当做流行语,到现在反倒成为了网友们吐槽的地方,这春晚实在是太尴尬了。
甚至有一年春晚,还嘲讽很多的单身狗,为什么不结婚,这严重触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甚至觉得春晚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势,到现在也被很多人所唾弃。
我记得现在随着地方台,比如说河南卫视,比如说辽宁卫视,以及像某音,和b站等等短视频类的崛起,人们发现已经分走了大多数人的关注度。
央视为什么是权威,是因为大多数人认可他,觉得他是官方,但是当失去了大多数人的关注度时,你央视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平台而已。
随着现在所谓高高在上的层次被打破,央视拿不到大多数的广告赞助和投资。
也就沦为了一般的地方卫视,甚至在网友们调侃说,在小时候央视主持人,被称之为是像清华北大一样的光环类的舞台。
但现在随着众多主持人的出走,很多人觉得央视也就比地方台多了一些光芒而已,无论从收入还是曝光度来讲,都大不如前。
所以有时候不经调侃,春晚所代表的是,大多数人对阖家欢乐的诉求,而并不是非得教育你,让你学点什么让你有所收获。
抛开这点能够纯粹让大家一块了,而且并不是所谓的压时间,非得在零点各种救场,展现自己的高情商。
对于观众来说其实就像看猴子一样,你把观众当猴子,殊不知那几个主持人站在台上叨叨两句。
被大多数网络覆盖已经知道的不比主持人差的观众,来看央视的几个主持人,包括策划这场晚会的人才是几个猴子。
但最可怕的一点是,猴子策划出这么一场精彩晚会,想展现给大家的时候才发现。
真正被耍当成猴戏的,原来是你们自己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