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浪是哪里的说法(大浪爬什么意思),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浪是哪里的说法(大浪爬什么意思)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浪是哪里的说法(大浪爬什么意思)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年年过年年年过,春节过年,过年即春节,春节即过年,是这么回事吗?现在看是这么回事,以前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到了四川川东北的阆中古城浪了一会,阆中是国家“春节文化之乡”,这里涉及到民俗、历法、名称的演变等等,不把这些事情搞清楚来岂不白浪浪阆中了吗?

阴历、阳历、农历、夏历...,这些历你搞得懂吗?

历,就是历法,是编制日历的方法,乃民之大事,国之大事。远古的时候,人们没有计算时间的手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中无日月,寒暑自知年”。后来通过观测计算出太阳的回归以纪年,称阳历,古称太阳历;通过观测编算月亮的朔望以记月,称阴历,古称太阴历。也就是阳历用来纪年,阴历用来记月。一个太阳回归年是365.2422日,一个月亮的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6日。阴历12个月相加不足阳历一年的天数,这就需要通过设置闰月补足,以使太阳历和太阴历得以吻合协调。农历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称农历为阴历,是错误的约定成俗罢了。

辛亥革命后采用世界通行的格列高利历(格里历)纪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历。为对应外来的“洋历法”,民国 *** 把我们老祖宗的农历也称“夏历”,夏历既是古六历之一,这里也指华夏,代表民族的历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仍采用公元纪年,少数民族还有藏历、苗历、 *** 历等。

过年和春节过年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专家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岁末年头祭神祭祖活动,日子也不固定。民间关于过年的起源与“除夕”有关。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叫“夕”的恶兽,每年腊月三十的晚上出来伤害人。“年”是凶猛的神仙,年与人们齐心协力,通过放爆竹赶走了“夕”。另有说法“年”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教大家通过放爆竹吓走了“夕”——这就是除夕。讹传中“年”成了“怪兽”,怕爆竹之声。

新年的第一天即元旦。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也称元日。“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沿用了4000多年。民国以前我们都是“元旦过年”。民国采用公历纪年以后,规定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过年”就变了,但并不叫“元旦”。老百姓也未按 *** 改俗1月1日“过新年”,仍然保持原有的农历正月初一过新年。1949年新中国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不同的历法不同的过年

古人很早就编制出了历法,尽管不太准确。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称古六历。一年岁首为过年,古六历所确定的一年岁首各不同,也就是过年不同。夏历为1月,其他古历有阴历10月、11月、12月为新年的。古历已经失传,内容不见文字记载。

秦统一中国之后用古颛顼历,定10月为新年岁首,称“正月”,为避秦始皇赢政的名讳,把“正(zhèng)月”读作“正(zhēng,征)月”,秋季就过年了。

春节过年和阆中那点事

汉朝初期沿用秦历,也就是古颛顼历。因为年代久远,出现较大误差,乃至朔日见月,弦月见满。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于是朝廷征召天下学士。经同乡举荐,阆中人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被汉武帝征召到长安,授官太史待诏(随时听侯皇帝诏令的天文历法官员),参加历法改制。

落下闳通过天象实测,取得了十分精确的天文数据,使新历的制定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经过6年测算研究,落下闳与邓平、唐都等人所制新历,优于当时他人提出的17种历法,被汉武帝采纳,颁行全国,并改年号为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太初历》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完整历法,取得了很高的科学成就。这里就有阆中人落下闳做出的贡献。落下闳还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他创制的赤道式浑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

从《太初历》开始,把正月(阴历1月)定为一年岁首,定每年正月朔日(初一)为新年的第一天,好处是把四季的顺序同人们的习惯要求统一起来了。也就是从《太初历》开始,“过年”才落在了“春天的季节”,两千多年来一直沿用至今,这在历法上是一个重大改革。

《太初历》首次将24节气订入历法,西方国家至今还只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嗯,够我们骄傲的了。

《太初历》在数学上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据研究,落下闳是用合于连分数的原理进行计算的,故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得出那样精确的数据。连分数理论,在西欧直到公元1579年才由朋柏里提出来。落下闳对这一原理运用,比西方早600多年。

新历制成后,落下闳辞去汉武帝的授官,回到家乡阆中,继续研究天文。落下闳知道《太初历》所用回归年数值偏大,他指出:“八百年后,此历差一日,当有圣人定之。”实际上是, 120年后即差1日,到公元85年就实行了改历。

落下闳在阆中被尊为“春节先圣”、“春节老人”。阆中,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春节民俗,被民俗专家称为中国春节文化的源头,2009年9月,获得全国唯一的“中国春节文化之乡”。2011年12月,我国唯一一处以春节文化为内涵的“春节文化主题公园”在阆中古城正式对游客开放。国际上有以落下闳命名的小行星。阆中“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并非“浪得虚名”。

Tips:过年那点事

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改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在民间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阴历正月初一为“新年”。1914年1月,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为顺从民意,“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经袁世凯批准,就此奠定了阳历年首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并存格局。2018年到来的戊戌狗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来的第105个春节。

春节过年放不放假, *** 说了算。

1967年,中国开始“破四旧”,过“革命化”春节:“移风易俗过春节,大年三十不歇脚”、“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初一早晨就动手(干活)!”。过年不准放鞭炮,更不准烧香拜佛、滚龙舞狮,不准说“恭喜发财!”,要说“祝您今年见到毛主席!”之类,一过十几年。

2006年,“春节”民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2007年12月,国务院通过将春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百家号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

网易号

一点资讯

天天快报

更多浪是哪里的说法(大浪爬什么意思)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